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刘文琴、陈煜阳、林伟吟)走几步路就心慌心悸,是什么滋味?这四个月来,市民黄女士为此备受折磨,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
40岁的她一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就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这四个月来,她从每周数次发作变成每天都会发作,被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不见好转。近日,她在中医院*委书记兼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的指导下,该院心律失常团队成功运用新技术,为黄女士精准地解决了心病。这也是该院首例经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的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病例。
病变位置太特殊
常规“导航”带错路
心内科医生常用射频消融对付心律失常。具体做法是将心导管定位于心律失常发作的部位,利用射频电流能量转换为热能,引起心肌细胞电生理学改变,从而实现根治心律失常的目标。
然而,常规治疗方法对黄女士的病情却束手无策。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出现“室性早搏”的位置比较特殊,据体表心电图提示,她的早搏起源于左室乳头肌。
据王景峰介绍,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若采取常规的射频消融治疗,要比其他类型的室性早搏困难,且治疗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因而成为室性早搏消融手术的一个技术难点。
这是因为医生在治疗中缺少“精准导航”。原来,射频消融手术常规采用的是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而这套“导航系统”不能充分显示乳头肌结构,加上乳头肌本身结构复杂,毗邻组织较多,射频导管难以准确到位和稳定贴靠,而且容易误伤毗邻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医生拥有“火眼金睛”
患者可少冒风险
王景峰教授团队另辟蹊径,决定利用ICE来“带路”。
中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专科主任谢双伦副教授指出,ICE是一项与心导管检查相结合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新技术,目医院掌握这项技术。
它通过放置于心腔内部的超声显像装置来精确获取心脏的完整解剖结构信息,并可以同步显示心脏血流动力学、实时动态评估局部心肌和整体心脏功能。
与传统的经胸心脏彩超和经食道心脏彩超相比,ICE不仅显示更清晰,精准定位病变位置,还能实时进行超声三维影像重建,实时定位和监测,相当于让医生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并发症,让患者少冒风险。
据王景峰介绍,除了对付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ICE还有其他“本领”:比如用于房间隔穿刺和房间隔缺损封堵,用来明确肺静脉解剖以指导房颤射频消融,还可以用来评估患者左心房和心耳的机械功能以及监测损伤的形成、相关并发症等等。
可以说,随着这项最新技术投入使用,ICE将在未来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中大显身手,能为更多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安全的服务。
年轻人心悸
多为良性“室早”
谢双伦介绍,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时会引起心悸、胸闷,严重者可能会诱发室速、室颤,导致一过性黑蒙、晕厥甚至猝死,患者应该加以重视。
不过,并非所有的“室早”都致命。按病因来分,室性早搏有良性和器质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年轻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后者多见于冠心病和心肌病。一旦出现心悸症状并被确诊为室性早搏,应该到专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并仔细评估和鉴别病因。
谢双伦指出,良性“室早”一般不致命,但值得注意的是,焦虑、紧张、失眠、吸烟、饮酒、喝浓茶和咖啡都会诱发病情,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上述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如果良性“室早”每天次数大于个或大于10%总心搏数,引起明显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且服药后效果不佳,或出现了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表现,吃药不足以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术。
谢双伦强调,如果是器质性“室早”,应尽快到心内科就诊,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避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