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钱菊英为患者检查张欣迪摄(下同)
心脏就如“发动机”,出了故障生命就会有危险。据年7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死亡率居首。但是,普通人对心脏了解太少。胸痛、心肌缺血是否等于冠心病?心电图发现早搏或房颤要紧吗?如何预防急性心梗?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记者日前来到医院,在副院长钱菊英教授的门诊上了一堂“心”课。
冠心病到底放不放支架?
采访当天恰逢中秋假期,门诊楼屏幕上的高级专家列表上,钱菊英的号早就“满”了。77岁的张老先生动脉粥样硬化,3年前从外地来到上海,钱菊英通过冠脉介入治疗手术为他安装了支架,这次是来随访的。
老人家说,自己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有时半夜还要出虚汗。钱菊英仔细查看报告说,“主要还是控制好血糖和血压,你在外院做的这个指标,医院做出来还要好呢!心脏功能恢复得很好,今后还需要坚持服药,如果病情稳定,不用专门到上海来看病的,医院就可以检查、配药。”
像张老先生这样的病人,在门诊有不少。钱菊英说,冠心病作为常见病,主要患病人群是老年人。它是由于血管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导致的,简单来说,就是血管堵了。当然,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好,三四十岁也有可能得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确诊后需要终身服药,还要定期复查。因为冠心病在不同阶段、不同病程,治疗方案不一样。
有病人家属问钱菊英,“家里亲戚得心脏病好多年,一直是药物治疗,为什么我爸就要放支架?同样是心脏病,同病房的病人,为什么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不一样?”
钱菊英表示,心脏病有很多种,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等,病因不同,治疗手段自然也不同。
如今,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甚至有人“慕名前来”。65岁的王老先生告诉钱医生:“我心率很快,挤压到胸口的时候觉得不舒服,我想安装支架。”但钱菊英告诉他,他是心肌桥患者,不是动脉粥样硬化,不建议放支架。心肌桥是在临床中很常见、又容易被忽视的病。正常的心脏,血管在心脏表面,心肌桥的血管包在心肌里面,心脏跳动时会压迫血管,产生心肌缺血、早搏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手段能治愈心肌桥,但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心率等抗心肌缺血的措施,改善病人的不适症状。
还有病人因心电图发现早搏或房颤等,而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61岁的章女士一年前开始出现胸闷,被诊断为心悸。看了24小时的心电图监测后,钱菊英告诉她:“这个年龄有一些早搏是正常的,不需要额外吃药。”但章女士还是紧张。钱菊英告诉她,冠心病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心绞痛等,极少以早搏或房颤单独作为临床表现。健康老年人80%都可能有早搏,24小时心电监测中发现少量的早搏很多并不需要治疗。“放轻松,可以跳跳广场舞、散散步,对心脏有好处。”
抢救心梗为什么要“快”?
高女士在友人的搀扶下进入诊室。她曾因急性心医院胸痛中心。因救治及时,在最快时间内开通了冠状动脉,心脏供血恢复,目前各项指标都不错,可她却说自己仍然不舒服:“走不动路,喘得厉害。”钱菊英说,“你一米六的个头,将近斤的体重,是要喘的。平时还是要动起来,把体重降下去。”
“当出现胸痛或者胸闷症状时,大医院检查。”钱菊英说,这些年来,得益于医生的科普、媒体的宣传,大家都知道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这句话。每耽误一分钟,就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亡。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以分钟来计算,越快越好。
国家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的通知》,将胸痛中心建设纳入国家*策。医院年通过认证,是上海市首医院之一,同年成为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这些年来,医院实现了高危胸痛的早期快速识别、科学救治和改善预后、高效快速转诊,每年诊治的急性心梗患者数量均在例以上,为全市最多。钱菊英表示,国际上普遍需要60分钟才能完成的高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医院胸痛中心20分钟即可出具报告,为急性心梗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但是,由于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不足,还是有相当多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的病人运动后、睡觉时出现无缘无故的胸痛,却不当回事;有的家属面对是否要放支架时犹豫不决浪费时间……这些都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心力衰竭等后遗症,甚至是失去生命。”钱菊英说。
今年上半年,外地有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但他因工作繁忙不肯住院,想不到5天后猝死,令人惋惜。“希望大家要重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充分信任医生,医生会用专业的医疗知识为你做出最优的选择。”钱菊英说。
图说:钱菊英在门诊
年轻人对“心”要“上心”
不少年轻人觉得冠心病是老年病,其实不然。很多动脉粥样硬化从年轻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长期不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或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发病概率会明显增加,发病年龄也会提早。钱菊英说,病人年轻化往往是日常疏忽导致,从年轻时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