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医讲究ldquo
TUhjnbcbe - 2022/5/3 15:44:00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受之于父母,是遗传因素决定,但仍靠后天调养和维系。因此,后天之本非常重要,在没有静脉大输液和静脉高营养作为营养支持的年代,的确像中医先贤所述的那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即使先天之本肾气,也要靠后天之本脾胃的维系。同时,脾主运化水湿,在水盐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先天之本肾气在心力衰竭中起何作用呢?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肾与膀胱相表里。在这里,中医已经将肾与心力衰竭密切联结在一起了。主水、主纳气,既是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全身液体平衡;又是调匀气息、维系生命的重要器官。《素问·逆调论》中言及,“肾者水脏,主津液”。全身津液敷布,升清降浊,全靠肾中精气(阳气)的蒸腾气化,而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脾脏运化水湿,全靠肾中精气的主宰。而肾主纳气,“纳”既是吸入固摄肺脏纳入之气,又是吸纳固摄全身精气。此处有点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功能相类似。《类症治裁·喘症》中谈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以上根据中医脏腑学说,已将心力衰竭与肺、脾、肾三脏密切联系在一起了。那么根据阴阳学说,与心力衰竭如何联系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写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写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正是烘托了这种互相依存,互相消长的关系。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同时应该维系身体阴阳的平衡,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同样既顾及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这为治标;又要顾及肾主纳气,肾中精气对肺主肃降、脾主运化水湿的支持和维系作用,加强对后者的扶助。中医认为,扶助先天之本,属于扶正培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使心力衰竭较长时间得到稳定。我们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实践中,针对肺主肃降的作用,主要是通调水道,清理水之“上源”,使肺的肃降、治节功能复原,这是治标。主方为小青龙汤加减,对脾主运化水湿的作用主要应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等加减化裁。注意木防己中可能含有马兜铃酸,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改用茯苓、猪苓。全身津液敷布,升清降浊,全靠肾气(阳气)的蒸腾气化。在滋补肾气的方剂中则重用金匮肾气丸。但在所有这些方剂的运用中,一定注意三点:(1)扶助正气;(2)行气活血;(3)平秘阴阳。第一,心力衰竭时,既存在心脏供血的前向器官的供血、供氧不足,需要扶助正气,提高心脏功能,提高心脏供血供氧能力;第二,同时又要行气活血。因为心力衰竭存在后向器官的淤血,并且容易形成血栓。行气活血可能也会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同时,现代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冠心病所致,行气活血为标本兼治之举;第三,则为平秘阴阳。所有心力衰竭的治疗,若不注意维系阴阳平衡,正如《素问》所言,就会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中药处方中就要兼顾上述三个方面。如治疗心力衰竭时,虽然重在补脾,但仍需兼顾活血化淤,平秘阴阳。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个方剂如下:黄芪、丹参、*参、麦冬、五味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方中黄芪、*参、茯苓、白术补气健脾,丹参一味功兼四物汤之功能,有行气、活血、补血之功效;桂枝通阳化气;而*参、麦冬、五味子则有活血、生脉、敛阴,提高心脏功能之功效,甘草和诸药,此方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轻、中、重度心力衰竭疗效明显。而重度心力衰竭,尤其心力衰竭晚期时,我们则常常重用金匮肾气丸加减。重度心力衰竭伴有阳气滑脱,虚阳外越时也可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炮附子)、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等。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涉及一些方剂的应用。有些方剂峻利逐水,如舟车丸、十枣汤;有些方剂大补元阳,如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有些一派活血,如血府逐瘀汤等。这些方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不够全面,不能兼顾慢性心力衰竭的诸多侧面。心力衰竭的治疗,应该是和风细雨、平秘阴阳、润物细无声式的治疗,才会对患者有利。才会积土成山,积水成川,集腋成裘,集小胜以成大胜。目前,中医中药的治疗尚缺乏大型临床试验为其疗效提供依据。但在我们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中,中医中药治疗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很受患者欢迎。相信,像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生脉饮这样的方剂,平秘阴阳,扶助正气,应该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医讲究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