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献礼建*百年大型
全媒体宣传活动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建*百年之际,全省科技工作者们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征程,为率先实现共同富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劲科技动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浙江力量。
6月起,全省科技系统启动“系列”献礼建*百年大型全媒体宣传活动,持续宣传位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深度挖掘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成果,陆续展出幅具有科技辨识度的照片,与大家一起在回望中,坚定信仰信念、增强自信自觉;在前行中,敢于担当担责、不断开拓创新。
人物简介
胡新央,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副院长,浙大二院*委委员、科研部主任,在冠脉介入诊治以及心脏功能重建领域有很深厚的造诣,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曾获第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称号。先后主持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8项国家级课题,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5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编专著3部。
笑语盈盈神采奕奕始终保持苗条爱穿得体的套装这是胡新央的A面自信果敢严谨缜密深耕医学科研一线硕果累累广受赞誉这是胡新央的B面不同特质多种角色看似矛盾又神奇自洽背后是她作为科技工作者始终如一的高度自律与坚守做医生:
坚持循证做“解语者”
细心又爱钻研的胡新央,似乎天生适合学医。高考时清一色医学志愿,终如愿进入首选的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心血管病学方向。从医路上,她笃定自豪。年,*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卫生健康工作要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对此,胡新央深以为然,并深有体会。
年中,她接诊了一位龙游的教师,典型的重症甲亢性心肌病,心脏已增至7厘米(正常仅为5厘米内),且因一知半解充满焦虑与慌乱。她根据最新诊治指南优化药物,耐心解答病人困惑,告知诊治始末和自我管理要点,病人当场就如释重负。一年多来,病人始终遵嘱治疗、定期复诊,现心脏已恢复正常、病情完全控制。
这样的案例还很多。作为心内科医生,胡新央发现,很多病人病情急、重,心理负担重,精准治疗、细致宣教,缺一不可。她一方面潜心钻研诊治技巧、掌握最新指南,尤其专注于冠脉介入治疗领域;另一方面花大量时间精力与病人沟通、疏导,早八点的门诊常常一看就到了下午一两点。她也因此深受广大病人喜爱与信任,收获众多忠实“粉丝”,家长里短、生活烦恼也会倾诉,他们总说“看过胡医生,感觉就好多了”。
这些无私的信任,成为胡新央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国内首批开展冠脉功能学指导下的介入手术,通过病变功能学评价客观研判轻重,科学选择策略;发起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笔撰写专家共识、参编国内首本《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功能评价》专著,进一步推动规范支架植入手术。
做学问:
一杆到底做“有心者”
从医多年,胡新央深刻感知,临床中还有太多的未知,病人还需更多希望,攻坚克难、任重道远。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胡新央接诊了一位急性心梗病人,40岁、男性,紧急手术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因心梗面积太大导致反复心力衰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这对她触动很大,病人年届不惑、正是顶梁柱,难道生命就此终止、医学束手无策?她苦苦思索,并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始投身于新兴的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领域,围绕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心肌组织,特别是细胞移植后定植存活率低这一世界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研究路上,山重水复十之八九。有一段时间,她遍寻不着新的突破点,某天在与产科同事交流时,猛然意识到胚胎发育是缺氧环境,马上触类旁通:骨髓干细胞活跃,也是缺氧环境。她激动地意识到:缺氧,可能刺激细胞活性!经过反复摸索,首创低氧预处理方式,并开展首个前瞻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低氧预处理干细胞治疗安全可行有效。十多年来,她提出并建立干细胞低氧预处理的理论方案,揭示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脏功能重建、延缓心衰发展的新机制,形成系列特色成果,被国内外诸多权威期刊杂志所引用认可,其中,年、年先后两篇论文登上业内权威期刊《CirculationResearch》封面,她因此成为走上全球学术顶尖舞台的中国女科学家之一。
谈及“柳暗花明”“灵感乍现”,她说,需持续思考与积累,以及一点悟性。她曾为探寻心脏纤维化机制,花了整个元旦假期查遍国内外文献资料,终得一丝线索,兴奋地马上与学生电话讨论,浑然不觉已至深夜。
学生们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在他们眼里,胡新央在专业领域要求高、目标清、记性好,在生活中又率真暖心,真诚地为大家创造成长条件,鼓励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引导独立思辨。在她的培养下,学生们也相继迈上了“未来医学科学家”的正道,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顶尖学府交流深造,在国际期刊、全国学术会议崭露头角。“看到学生从懵懂到爱上科研,毕业时有些想法甚至能走在前头,特别欣慰和开心”,她说。做管理:
因势利导做“搭台者”
因临床研究能力突出,年,胡新央被任命为浙大二院科教部(后调整为“科研部”)主任。彼时的浙大二院,在系统管理改革推动下,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数已引领全省,多个学科蓄势待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地激发学科潜力、永葆名院辉煌,这是她日夜思索的问题。作为一线医生和研究者,她深知同道们的痛点,需要有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体系平台支撑,形成合力。她很快摆正定位:做好科研服务“店小二”,打造学术展示的大舞台。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她重点围绕“项目全程”“培养全程”推进落实:“项目全程”,重点围绕国家级项目申报,从全员动员、到标书撰写、课题申报全程管理,率先推行“科研导师制”“研究假”等创新举措,同时组织建设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链条平台,较早开展系统的“临床研究培训”“创新大赛”,发起“创新俱乐部”“RCT专项”“工程”,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大项目、大文章、大成果,系列措施已成为诸多同行借鉴模仿的经典范式;“培养全程”,充分结合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和高峰学科建设需求,形成“评估、考核、成长、再评估”螺旋式筛选培养、揭榜挂帅机制。
管理,归根结底是解决问题,谋之深远,行之细微。每一年项目集中申报期,她会走遍所有学科,重点潜力部门甚至“几顾茅庐”,对项目了如指掌;每一个重大项目、奖项申报,她都深度参与,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热心组织一轮轮预审,与各专科团队共进步、共成长,也结下了深厚友谊。对此,她自己总结为“蚊子精神”:项目、成果只要还未落地或者未达到预期,她就会在耳边“嗡嗡嗡”地念叨,“就像蚊子一样,挥也挥不去”,她笑着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她和团队多年努力下,“基金文化”深入人心,全院形成强大共识,学科发展成绩斐然:自然指数位居全球医疗机构第60、全国第4、全省第1;医院排行榜(复旦版)前十专科数量居全省首位,多学科影响力显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连续十一年领跑浙江,年获助项,居全国第二;“十三五”期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1项,全国领先、全省第1,科研总经费多年稳超亿元,高影响原创论文频频发表。
肩负的使命越多,责任也越大。胡新央总说需不断修炼“时间管理术”。为用好每一寸时光,她出门几乎从不开车,打车顺便能打几个电话、布置工作、处理琐事,睡前边敷面膜边思考问题。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也立志从医、继承衣钵,这也是她最引以为傲者之一。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随着国家不断富强、人民不断富裕,*和国家对健康、对创新的重视到了空前的高度。作为一名临床科技工作者,生于强大祖国、学于顶尖学府、业于百年名院,胡新央深感生逢其时,也愈发坚定心中信仰,唯有深深扎根祖国大地,不断“撸起袖子加油干”,攻克更多医学难题,争取有更大的成果和突破,用实际行动护佑生命,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资料来源:厅社发处、省科技宣传教育中心撰稿:金康编辑:杜泓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