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广告词是:“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其背后的含义耐人寻味,也提出了一个很严谨的科学问题:人体心脏年龄和生理年龄究竟差别有多大?心脏年龄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评测心脏年龄?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泵,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需要的地方去。心脏的功能是确保其有代谢能力的组织能经常得到充足的含氧血的供给。《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心脏完全健康的成年美国人仅3%,更有10%的人心脏健康状况非常糟糕。为什么会这样呢?
1.评价心功能的指标有哪些?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评价心脏功能的指标有很多。表1列出最主要的几个指标。
表1心功能评价指标
名称
定义
意义
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心功能降低时,最早发生降低的指标。
心输出量,
CO
每搏心输出量(心脏收缩一次,一侧心室的射血量);每分钟心输出量(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1、是反映心泵功能的综合指标。
2、在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时两者均降低。
心脏指数,
CI
单位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输出量。
1、CI降低。
2、大于正常。见于少数高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但因组织代谢率高、血流加快等,CI仍相对不足。
射血分数,
EF
是指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值
1、是反映心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
2、心力衰竭时,因每搏心输出量减少,结果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导致而EF降低。
肺动脉楔压,
PAWP
用一根漂浮导管通过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最后进入肺小动脉末端测出的压力。
反映左心功能,PAWP在左心衰竭时明显升高。
中心静脉压,
CVP
右心房和腔静脉内的压力。
CVP反映右心功能。在右心衰竭或输液过多过快超过心脏容量负荷最大限度时升高。
2.心功能水平的分级
心功能水平的分级是评估心功能受损程度的一种临床方法。心脏疾病患者按心功能状况分级可以大体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措施的选择、劳动能力的评定、预后的判断等有实用价值。目前常用的评定方法是纽约心脏协会(NYHA)提出的NYHA心功能分级,此外还有Killip心功能分级、Forrest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心功能分级、Weber心功能分级等。
NYHA分级法划分心功能为4级:
(1)心功能一级(心功能代偿期):无症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2)心功能二级(一度心功能不全):较重体力活动则有症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
(3)心功能三级(二度心功能不全):轻微体力活动即有明显症状休息后稍减轻,体力活动大受限制。
(4)心功能四级(三度心功能不全):即使在安静休息状态下亦有明显症状体力活动完全受限。
由此可见,心功能的分级不分年龄,只看功能。人体心脏年龄和生理年龄究竟差别有多大,从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故中总能感受到其中的故事。
3.心功能不全
“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这样的心功能真的就差强人意啦!闹不好就成了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亦称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心排血量减少及/或不能将静脉内的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
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心力衰竭症状往往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常见的诱发心力衰竭的原因有:
(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新冠肺炎患者,很多是因为心血管疾病而致死的。
(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3)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
(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5)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或降压药物等。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4.影响心功能的生物力学因素有哪些?
(1)心肌收缩力:即指与心室负荷无关的心肌本身的收缩力,受自主神经调节,与心肌本身情况有关;是对心排出量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影响心肌收缩力的主要原因为原发性心肌损害。
所谓心脏功能良好,主要是指心脏收缩有力而持续(也可以说是“A29”哈)。因此,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种说法叫“力不从心”,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本质原因就是心肌收缩力不足。但话又说回来,到底是“力不从心”,还是“心不从力”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心功能的“健康年龄”问题。
(2)心率:心脏每分钟的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心率加快时,每分钟心输出量会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如心率大于次/分钟,此时每分钟输出量反而会下降,这是因为心脏不能很好地舒张、充盈,也无法很好地收缩以排出血液(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就是心肌收缩的Frank-starling机制——另文讲解,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