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真武汤医案禹余粮丸方义及医案条辨83
TUhjnbcbe - 2021/8/19 2:24:00

时间:年5月16日18:30—20.3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王*丽、潘洋

参与学习同学:彭国强、肖洁、宣益红、刘岳松、余江、欧少红、周粤文、郭艳红、赵惠华、刘艳霞、林远芳等48人。

一、授课内容纪要

1.真武汤医案一

水气凌心(风心病,心衰)

孙×,男,53岁。年5月25日初诊。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近因外感风寒,病情加重。心动悸、胸憋喘促,咳吐泡沫状白痰、量多,昼夜不能平卧,起则头眩。四末厥冷、腹胀、小便短少,腰以下肿、按之凹陷不起。食少呕恶、大便干结。视其口唇青紫、面色黧黑、舌白滑、脉结。西医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刘老辨为心、脾、肾三脏阳虚阴盛而水寒不化之证,治当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味。

附子10g、茯苓30g、生姜10g、白术10g、白芍10g、红人参6g、泽泻20g。服三剂后,小便增多、咳嗽锐减、心悸腿肿见轻。

续用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温补心、脾、肾三脏,扶阳利水。附子12g、茯苓30g、生姜10g、白芍10g、白术12g、桂枝6g、炙甘草10g、*参15g、泽泻15g、干姜6g。服上方十余剂,小便自利,浮肿消退,心悸、胸闷等症已除,夜能平卧。唯觉口渴,转方用“春泽汤”:*参15g、桂枝15g、茯苓30g、猪苓20g、泽泻20g、白术10g。从此而病愈。

肾衰就涉及到心衰,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都是相关的,附子剂里加些红参还是很强健的。春泽汤应该是五苓散加人参和甘草,这个方子里没有甘草,不知道当时是有什么考虑。

2.真武汤医案二(胡希恕)

陈某,男性,41岁,年2月8日初诊。头晕、左肩背痛3个月余,经X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近症见: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较频,舌苔白根腻,脉沉滑。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表证。脉沉滑、舌苔白根腻,头晕,心悸,夜尿频,里虚夹饮。综合分析:此属少阴太阴合病,寒湿痹阻,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处方:

茯苓12g,白芍10g,生姜l0g,白术10g,炮附子(先煎)6g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

前方加桂枝l0g,炙甘草10g,增炮附子为10g。

服1周,肩背痛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g,服2个月诸症皆消。

3.真武汤医案三(刘渡舟)

李某,男,32岁。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因天气炎热,常在休息时畅饮冰镇啤酒或汽水,每日无度。至秋即觉头痛,每每在夜晚发作,疼痛剧烈,必须以拳击其头部,或服止痛药片始能缓解。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月多。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此属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处方: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服药六剂后,头痛明显减缓,改服苓桂术甘汤四剂而愈。

4.条辨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是人身上的要地,是肺胃的门户,喉通于肺,咽通于胃。“头为诸阳之会”,而咽喉则是“诸阴之所集也”,咽喉同时又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因为足少阴肾经,它的分支“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咽喉干燥”的病人,常常提示了他的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阴虚的病人,你如果单纯地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就容易更伤阴,因为辛温发汗的方子,像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容易动血的,在这里以咽喉干燥为例子,提示凡是肺、胃、肾阴虚的病人,都应当慎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法。

5.条辨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是小便不利,有时小便还疼痛。病的时间比较长的人,叫做淋家。淋病一般都是膀胱有热,肾阴被伤所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热要解,必然要影响所合的脏,就要伤少阴之阴。膀胱腑有热,少阴脏阴虚,因此不可发汗。强发少阴阴虚之汗就会动血,出现“必便血”。有医家认为可用真武汤补救。

真武汤里补津液的药并不多,我认为即使用真武汤也要加人参比较好一点。

6.条辨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疮家”,指久患疮疡,长期流脓流血之人。“虽身疼痛”,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长期流脓流血损伤营卫,不能充养肢体所致,有的注家认为是由于疮家又患了伤寒,寒邪束表所致。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误发虚人之汗,发汗则痓。“痓”,赵本作“痉”,是指经脉拘急,角弓反张。实际上,痉既属于外感,也属于内伤杂病。即使疮家不发汗,也有出现痉证的可能。因此,要是再误发其汗,就会促使痉病的出现。《医宗金鉴》在“杂病心法要诀”中说“痉病项强背反张,有汗为柔无汗刚,生产血多过汗后,溃疮狗咬破风伤。”其中,“过汗后”就是发汗以后;“溃疮”,就是疮家。

牛皮癣也可以用麻黄,但是要有其他药制衡它,不要让它发汗。我最近也治了一个长疮的病人,都是合方在用,遇到长疮的人不要单纯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这类给他发汗,但是这些方剂不是不能用,可能要跟其他方剂合用,效果才好。

7.条辨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久患鼻衄的人。鼻衄属于阳络出血,大便下血属于阴络出血。阳经有热就会出现鼻衄,出血就会伤阴耗血,反复发作就会形成阴虚内热之证。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阴虚之汗,就会伤阴助热。阴血受伤,额上的肌肉就会塌陷,头额的血脉就会急紧。诸脉皆系于目,而脉急紧,则会“直视不能眴”:两目直视,眼球转动不灵。“眴”,目摇也。“不能眴(xiàn)”,就是眼睛转动不灵。阳盛阴虚,阴不涵阳,还会失眠。

8.条辨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作失字讲,不是灭亡之意。凡是反复出现失血的人,就叫亡血家。反复失血,必然血虚。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如果强发亡血家之汗,不但伤其阴血,也会伤其阳气,出现浑身冷,甚至寒战。有医家认为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补救。

女性一次来月经十几天也算这种情况。女性为了避孕上环,也是会出现这种反复流血的情况。以上的情况,都不能发汗。

9.条辨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家”,就是经常出汗的病人。久汗必虚,即使有伤寒表证,也不可发汗。汗为心之液,心主血,也即汗为血之液。强发汗家之汗,心液必然受损,心虚则神虚,就不能任物,出现精神恍恍惚惚,不能自主。“恍惚”,不明之貌,就是似明非明,似暗非暗之状。心和小肠相表里,心阴虚导致小肠阴虚生热,就会出现“小便已,阴疼”。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用禹余粮丸治疗。这个方子已缺。蔡正言在《甦生的镜》中补出了方子的组成:禹余粮、龙骨、牡蛎、铅丹、茯苓、人参共研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丸如绿豆大,每次服一二钱。

附禹余粮丸方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方中禹余粮甘淡性寒,敛阴止汗、重镇固涩,急则治其标使津液不进一步丧失;人参补中,化生津血;附子、干姜温阳化气,恢复人体衰弱之机能;五味子收摄敛阴,茯苓健运脾胃,输布水液。全方标本兼治,敛阴止汗治其标,温补气阳治其本,其精髓在通过补气阳恢复机体衰弱之功能,从而化生津血阴液,并能输布全身,诸证自然随之而。

10.禹余粮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弃其所余之粮于江中而得名禹余粮。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有口皆碑的历史故事。有一次,他的妻子用强筋健骨的草药和面粉做了一篮馒头送到会稽工地。当她走到山冈时,突然听得一声巨响,大山顿时劈掉了半边,她吓得跌倒在地。原来这是大禹化为巨兽在拱山,他听到妻子的呼叫声后,忙现出原形,扶起妻子,捡起地上的馒头就吃,剩余部分全都丢在池沼和山谷间,并说:“让这些作为我的余粮吧。”说来也怪,这些馒头落地生根,见风就长,碎之则内有赤色细粉如面,从此,民间就称之为“禹余粮”,日本民间有的称“馒头石”据云“止血有奇效”。有的称其为“鸣石”,传说此石系昔时亲鸾上人巡游信州北部时所遗,据云“上人之法力寄于此石,头痛及其他种种病症,用之立效。

11.禹余粮药解

味甘寒,主咳逆寒热烦满,痢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味甘寒,无毒。

禹余粮为固补下焦要药,主治滑泄下血,血闭血虚,四肢虚而不仁,崩露赤白。

是石谷中之土质,又具涩性,故以填涩胃肠,甘而微咸,甘能补正以止利,咸能入肾以涩精。

原文之意:平素常常出汗的人,再用发汗方法,就会发生心神恍惚,慌乱不宁,小便以后尿道疼痛,可与禹余粮丸。然而对于“恍惚心乱”与“小便已阴痛”的病机,医家存在颇多争议。有强调阴血亏虚者,如柯琴认为其乃心液大脱,故恍惚心乱,甚于心下悸矣。心虚于上,则肾衰于下,故阴疼。《医宗金鉴》认为:“心主血,汗乃心之液,重发其汗,血液大伤,心失所恃,故神情恍惚,心志不宁也。液竭于下,宗筋失养,故小便已阴茎疼也”。刘渡舟认为其是心液受损,心虚则神虚不能任物,出现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心和小肠相表里,心阴虚导致小肠阴虚生热,就会出现“小便已,阴疼”。此外,有强调阳虚者,如舒驰远认为:“平日汗多者表阳素亏,若重发其汗,则阳从外亡,胸中神魂无主,故心神恍惚而内乱也。小便已阴痛者,阳气大虚,便后则气愈泄而化源伤,故痛。”郑钦安认为“汗为心之液,素多汗之人,血液早亏,今重发其汗,汗出过多,则心阳外亡,神无所主,而恍惚生;小便已阴痛者,血液已亏,不能泽及小便也。”彭子益认为“重发汗亡肾阳,肾阳不能交心,则恍惚心乱。阳陷不升,则小便后阴痛。”陈亦人认为“汗家,卫阳素来不固的人,重发汗则心肾两阳皆虚。心阳虚则恍惚心乱—心神动荡不能自持,神虚意乱不能自主。肾阳虚则小便已阴疼虚阳上越,下焦无阳,气弱不利,茎中涩痛。”然而,亦有医家强调阴阳两虚,如李培生认为“平素容易汗出之人,多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液易泄。再发汗,不独阳损,亦必阴伤,以致阴阳两虚。”久汗之人,本已阴阳俱虚,若重发其汗,两者更虚,阴虚失养,阳虚失温。心阴心血不足使心神失养,心阳不足使神无所主,则会发生神思恍惚,心中慌乱;阴津大亏使尿道失滋,肾阳大亏不能温煦推动,津液失于输布,亦令尿道失于润泽,且当阳气送尿下行时,可使宗筋骤失温养而收缩,因此小便已阴痛。

晚上不要运动,晚上阳气敛藏,《内经》说“无扰乎阳”,广场舞和夜跑都不宜。

12.禹余粮丸医案一(谭广兴)

患者,男,73岁,门诊号,年4月9日初诊。主诉:排尿后阴茎疼痛一年。症状间断发作,以尿道前部及龟头部疼痛为主,夜间加重,不堪忍受。有前列腺增生、冠心病病史,曾反复检查尿液未见异常,服用抗生素及清热利湿类药物无效。来诊时伴有焦虑心烦,失眠,胃纳差,咽部微痛,尿液清,尿频,排尿不畅。详询病史,无明显诱因发病,平素无多汗之症。查舌质浅淡有紫气,苔白腻水滑,脉弦略细。辨为气阳虚失养而兼有水邪,肝气不畅之证,予以禹余粮丸合四逆散加减。

药用:禹余粮15g,*参10g,茯苓15g,制附片9g,淡干姜6g,五味子10g,滑石l5g,柴胡12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6g,桔梗l0g,陈皮10g,苍术15g。5剂,ml,早晚两次,水煎服。

年04月29日复诊,自述服药后疼痛消除,未继续服药。三天前症状复发,遂来复诊。如法炮制,守前方加减5剂后疼痛消除。其后守方参入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前列腺增生月余,疼痛未复发,排尿亦正常。

患者首诊时,笔者颇为迷惑。因阴阳两虚甚者,舌应失润少津,尿色黄,而该患者恰恰相反,且焦虑心烦、失眠也非恍惚心乱。斟酌再三,遵“方证相应,但见一证即可”的治则,直接运用禹余粮方。思其又有肝郁之证,遂加入四逆散疏肝解郁;滑石利湿而不伤阴,可引尿液下行,滋润尿道;陈皮促进食欲,桔梗治咽痛,苍术去水湿。全方标本兼治,遂获良效。

13.禹余粮丸医案二(谭广兴)

患者,女,50岁,门诊号,年3月19日初诊。主诉:排尿结束后尿道、阴道酸楚不适半年。患者自述半年前行子宫切除术后出现该症状,伴有走路时阴道痒,如风吹状,时轻时重,缠绵难愈。反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无效。来诊时,畏惧排尿,饮水较少,尿液淡黄,无其他不适,查舌质淡苔薄腻,脉缓弱。辨为气虚湿热内郁。予以决渎汤加减。

药用:黄芪30g,郁金15g,车前子30g,金银花20g,丝瓜络10g,茅根30g。连服7剂,水煎服。年3月26日复诊症状无缓解,尿液转清,舌脉同前。考虑到术后气血阴阳受损,尿道、阴道酸楚不适与疼痛相似,遂试用禹余粮丸,药用:禹余粮20g,*参10g,茯苓15g,制附片6g,淡干姜6g,滑石20g,五味子l0g。

年4月2日再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阴道不适消除。舌脉同前,守方:

禹余粮30g,*参12g,茯苓15g,制附片9g,淡干姜9g,滑石2Og,五味子15g。7剂。

4月l6日再诊,各项症状消除。

患者首诊时,脉缓弱,又有手术史,考虑气虚;小便微黄,苔薄腻,考虑湿热,因此运用补气利湿清热之法。复诊无效,考虑到尿道、阴道酸楚不适与疼痛相似,遂试用禹余粮丸,加滑石者亦取其利湿而不伤阴之用。

14.条辨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人有寒”,就是脏腑有寒,是概括之词。“复发汗”,“复”作“反”讲,如果还发汗,脏寒就更甚了。脏腑虚寒,胃气上逆,就会呕吐。如果肠中有蛔虫,甚至会把蛔虫吐出来。根据临床经验,吐蛔不止者预后不良。如果吐蛔而不能食者,就有胃败的危险。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吐死蛔也预后不好。

以上七条是正虚者不可发汗的示例,重点论述“咽淋疮衄血汗寒”这七类虚人即使有邪气存在,也不可发汗的情况。关于伤寒夹虚证,我们前面讲过的“尺中脉微”以及“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是从脉象说的,而这七条是从证说的,要前后连接起来理解。对于这些病证,并非绝对不可发汗,张景岳有补阳发汗之法,《千金方》有滋阴发汗之法,还有补气养血发汗之法。

以上七条讲了太阳表证的汗法常规,提示我们不能只看到邪气,忘掉了正气,必须贯彻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另外,还有人认为以上七条是麻黄汤的禁忌证。

麻黄汤禁忌补充(合上共九禁):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

15.条辨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这一条论述治疗表证和里证的先后顺序,从病位来讲,是一般性的常规,也就是常法。从字面看,“本发汗”,这里加个“本”字,说明这是一个表证,应当发汗。“而复下之”,反用泻下之法,“此为逆也”,“逆”是不顺的意思,这种治法是不顺于理的。“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同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本属于里证,应当泻下,如果先发汗,也是不顺于理的。

二、课后交流与问答

1.抑郁症

翁兄:我昨天偶遇到一个很典型的病例,但是她不一定听我的话喝中药。一个女生,去年快高考的时候,老师发现她行为异常,叫她妈带她去看医生,一看是抑郁症,然后一直吃药,一直还是不好。

柯大哥:抑郁症这个有点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医院给贴上这个标签,好像这辈子再也离不开西药的镇定剂,越吃越糟糕,没有任何效果。

翁兄:我问她,吃饭,没胃口,喝水,基本不喝水。我想“默默不欲饮食”,这不是小柴胡证吗;再问她手脚是烫的,这不是黄芩证吗;问大便,说一天两三次,拉的时候还有点腹痛,这个我本来想是黄芩汤或者黄芩加半夏生姜,但是她说吃西药以后才这样。又问了其他症状:有胸闷吗?有,非常闷。她说每天头痛,每天出虚汗。我想“胸闷、头痛、出虚汗”是桂枝去芍药汤。她还有手抖,这是苓桂术甘汤证;她还恶心,偶尔头晕。有没有想到什么方证?我再说一个症状:我问她晚上有没有惊恐,她说晚上睡觉一直做噩梦。

柯大哥:这是柴胡龙骨牡蛎汤。

翁兄:对呀,对呀。这个太经典了,就是这个方证。黄芩证也有,“默默不欲饮食”,一半有点小柴胡的方嘛,半夏证、人参证都有,恶心用茯苓、桂枝,又有龙骨、牡蛎,所有的方证都指向这个方剂。我说你吃这个不好,我可以跳楼去了啊,赶快去吃。不知道她去没去吃。

柯大哥:对,忧郁症的人柴胡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向是很多的,或者小柴胡汤啊,加上桂枝龙骨牡蛎汤,这些都很多。我见过大部分的忧郁症都离不开小柴胡汤和桂枝龙骨牡蛎汤,实际上这两个就差不多相当于柴胡龙骨牡蛎汤这个方了,就差个茯苓和磁石嘛,一个利水,一个重镇。

翁兄:她说她除了看西医,也看过三次中医。三次中医都没有中病的啊,我就想不明白。她记得有个医生给她开黄芪、枸杞、大枣,还有什么,这个牛头不对马嘴。

2.蛔虫

*丽:今天课上讲到蛔虫,听倪师讲厥阴病主方乌梅丸时,他说体内寒湿的环境特别适合蛔虫生存,也就是说厥阴病的人体内应该是比较寒湿的,所以蛔虫会是一个主证。但是我有点疑惑的是,现在的确很少听到蛔虫病,这是什么原因?

柯大哥:你想想,以前小孩子怎么吃东西的?肚子饿了,跑到田里面挖个红薯,然后到河边或池塘里随便洗一下土就直接吃了,你想那种吃法微生物多丰富呢。以前的小孩子常常会肚子痛,现在很少了。

*丽:哦,就是饮食方式和卫生习惯改变了,是吧?

柯大哥:对,现在卫生条件改变了,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小时候蛔虫太常见了。

*丽:那这种蛔虫是由于外界原因导致的,是把那个东西吃到肚子里了,但如果是厥阴病的话,可能是身体内部的环境就是适合蛔虫生长的环境,所以蛔虫就会自发生长和繁殖,(所以小孩子肚里生蛔虫不见得是厥阴病,但是厥阴病的体内环境容易导致生蛔虫。)这样我就明白了。

菊:怎么知道小孩子肚子里有蛔虫,会有什么症状?

柯大哥:按我以前的经历,肚子经常会绞痛,但也不拉肚子,会感觉有东西在里面窜动地痛;另外,小孩子的口唇内翻开看牙龈周围有一粒一粒的突起来的东西,以前的老人家是这样看。

*丽:有的小孩子的大便里能看到蛔虫排出来吧?

柯大哥:对,有时候会排出来。

*丽:我印象中听说过有蛔虫的话肛门会痒。

柯大哥:对,肛门的地方会感觉好像有东西在钻,在动。

雷生:关于蛔虫,我以前看医案看过,有的倪师也讲过:有蛔虫的话,眼白的地方会看到蓝黑点;小孩儿能吃东西,但是很瘦;还有肛门痒也是一个特征。

柯大哥:以前小孩子定期会发驱虫的那个糖,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了。

*丽:还有,宝塔糖,前段时间邻居家女儿脸上出现了白点(应该就是刚才同学说的脸花了),他们根据老人的经验,就说是有虫了,去买了宝塔糖给她吃,我由此见过了宝塔糖。倪师说的判断蛔虫的三条依据:一是眼白的部分有蓝黑点,二是牙龈上有白点,三是按压百虫窝那个穴位会有压痛。

菊:我家小孩子脸上就有白点,我猜想他是不是肚里有虫了。但我估计也买不到宝塔糖,乌梅丸也很难搞到。

益红:生南瓜子也可以驱虫,打成粉末,或者煮汤,大剂量吃。

菊:我家有南瓜,这个方法可以试试。

益红:另外,我想分享一件事。刚才群里有人说肝硬化会吐蛔虫,很有可能这个人肝硬化的原因就是长蛔虫了,我同事的妈妈根据这个已经救过好几个人了,她村里有个人诊断肝癌,说不能治了,老太太就建议他吃点打虫药试试,反正怎么样也是死,就试一下,结果这个人后来活得好好的,没有死。另外,还有肺癌的病人,老太太也先往这个方向让病人先排除,试试看,应该救过三个人了。

3.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疑问

小萍:上周,我有个大学同学感冒,她说喉痛很痛,头也痛,有点发烧,也怕冷。我觉得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就很对症,是吧?

柯大哥:也不一定,还要看这个人有没有很疲倦,很像躺下。

小萍:这个也有,而且很怕冷,我就建议她喝麻黄附子细辛汤,她喝完感觉喉咙很舒服,但是睡醒之后喉咙就更加痛了,她就怎么也不再喝剩下的药了。

柯大哥:她喉咙如果很痛,如果确实是少阴证的话,可以在里面加上一味黄连,要好用很多。

小萍:我每次这种症状,就喝麻黄附子细辛汤,喝一碗就可以了。不知道她为什么。

柯大哥:如果你在她身边,可以把把脉,就比较容易确定一些。喉咙痛常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少阳,一个是少阴。如果脉比较弦数,那就是少阳方向,如果是少阳证,吃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很有可能喉痛更厉害,这个是有可能的。

小萍:可是她很怕冷,上周挺热的,不开空调,还要盖被子。

柯大哥:对,少阳应该没有这么恶寒,不知道,反正要是给我判断,我可能也是给她麻黄附子细辛汤。

翁兄:你判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其中的细辛证是手脚冷,你问她手脚冷不冷,如果手脚冷,OK;如果手脚不是特别冷的话,其实可以用麻黄甘草附子的,正好甘草也对咽痛有好处。

小萍:好,下次我就再问清楚一点。她喝了药也怕,就不敢再跟我说,我都很(不好意思)。

柯大哥:没事啊,这种挫折是会有的。

翁兄:如果她没有“但欲寐”,这种怕冷,喝水还多一点,(也要问她喝水的情况),还可能是越婢汤。

小萍:喝水这点我就没注意,就抓了几个主证,觉得跟自己以前常发生的情况很相似,直接就选这个方了。

翁兄:我一般碰到有喉咙痛又发烧的,肯定不用桂枝,会排除桂枝,单用麻黄去解发烧,有麻黄没有桂枝的方有麻黄甘草附子、麻黄附子细辛,越婢汤都有可能,我用这些汤都治好过咽痛的,但是用附子,就要有“但欲寐”;用细辛,手脚更冷一点。喉痛用细辛也可以,麻黄甘草附子也可以,越婢汤也治喉痛,就得仔细再辨一下。

(整理:王绍旭/王*丽)

关于《伤寒论》学习小组

《伤寒论》学习小组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中医学习小组自组织,由一批亲近传统文化、信仰中医的义工朋友共同发起,旨在带动热爱中医、有心学习并有行动力的朋友从零开始学习中医,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亲近和传习中医等本土文化,为中医扫盲贡献微薄之力。目前已有近余名来自北京、安徽、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海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云南、上海、黑龙江、甘肃、江西、青海、香港等省份及美国的师友在学习小组中共同学习。学习小组每周的周日晚上6:30—8:30在钉钉app的群里通过直播和视频会议集体学习,平日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武汤医案禹余粮丸方义及医案条辨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