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宋孝志ldquo大隐于市rdquo
TUhjnbcbe - 2021/7/28 10:2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http://m.39.net/pf/a_4631551.html

引言:说及现当代岐黄界的伤寒学大师,我们一般都会想到胡希恕、刘渡舟、陈慎吾、余无言等前辈,但是今天《原古》向您介绍另一位伤寒学界的大家——宋孝志。宋孝志先生一生低调处下,谦虚内敛,不为名利与世争高下,真正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医术之高超,其医德之高尚,更胜同辈一筹。他身怀绝技,却虚怀若谷,在中医学界,堪比金庸小说中的少林寺“扫地僧”。由于宋老一生著述存世寥寥,留给后人的学术遗产几乎不著文字。本文由高齐民等岐黄学人辛苦汇整梳理而来,殊为不易,今日《原古》编发此文,以期与岐黄同仁分享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期待有了解相关宋老生平事迹及相关病案资料的朋友能将史料旧事分享出来,一起将宋老的医术和精神传扬光大,造福国人。

▲宋孝志先生小像

不平凡的人生

宋孝志先生,字鸿禧(-),湖南省宜章县人,主任医师。始龀之年读塾书,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慈父训广公认为,出生在稻香村的小儿无雄心大略,仅思精敏捷,稍有名医之才,故出巨资聘请湘粤名医朱先生家教,每月月薪三十担谷子,讲授“四大经典”,诵背“四大经典”。开课前老师陈述以下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每年只放一天假,欢度大年初一,平时每日三餐饭都得在书房用,关门读书,不准会亲戚朋友,老师日夜为伴相陪,布置的作业完不成,不能入餐就寝。如此三年磨一剑,终生受益。在他八秩之年后,仍记忆不衰,不管你提到“四大经典”哪一句,他常脱口而出,在那一篇,那一章,甚至那一页;他在门诊看病,病人复诊时他不询问病人姓名,姓名和年龄还记在他心中。

宋老自幼在舅舅刘希盛教导下学习《伤寒》《金匮》《外台》《千金》,13岁追随舅舅出诊看病。舅舅乃湖南名医,15岁考上秀才,17岁应试举人落榜,弃儒就医,对《伤寒论》临床应用特别擅长,精通内妇二科。四诊上擅长望闻,对望色有很深的造就。宋老在年3月31日喜闻外孙女降生,听到笑声,他给我讲起年随舅出诊到一户人家,主人家有两个儿子,请大夫给小儿子治病,但在闻诊时,听到另一个小儿说话之声,舅舅告诉主人说,有病之儿病并不重,吃付药就会好,未病之儿已有病,将要发作,发作就难医。病家以为医者好利,应之一笑而已,不久此儿发病,果病重难治,此例可见舅爷闻诊之精熟,断疾之准确。宋老接着对我说:“临床上,重视五音的研究,五音配五脏,当五脏有病时,人之声音随五脏所病不同,声音也不一样,这是古人数千年临证的经验结晶,亦是伟大宝库之一宝。平素你要发五音正常之声,临证才能辨别何脏有病、音之不正常,以判断疾病在何脏腑。”

宋老在弱冠之年,便在广州市考取了行医执照,悬壶羊城,三年后已成粤地名医之一。

全国解放后,医院工作,医院院长,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县第一届人大代表等。因治疑难杂证名噪湘粤二省,受卫生部和中宣部的青睐,年调到北京,筹备成立北京中医学院,他是六人小组成员之一,组员还有方鸣谦、李建勲等。学院成立后,先后在内经教研组、伤寒教研组、金匮教研组任教,曾参与《各家医说》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的编写及修改工作,并与著名中医学者余无言等共同完成了《中医十部经典分类汇编》工作,现已出版。

年至年他在北医院从医临床教学工作。

宋老是一位经方临床大家,传承舅业,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他用经方正如陈修园所说“愈用愈神奇”,时方喜用《千金》《外台》方,以及《内科学》《妇科学》中常用的时方。宋老不惑之年,留有临证医案例,经方只占15%。年至年宋老从事临床教学以来,为了“聊将桃李殷勤植”,临证必留底方,让徒弟们带回去研究学习。在家为病人看病也留底方,供我(女婿)做临证指南,让我继承好父业。

我在宋老身边几十年,他每天都手不释卷,阅读名老中医医案、医话。非常谦虚好学,年青时我用推骨散推出几条腐骨,他都亲眼看看,把蜣螂虫(一种叫倒退牛的虫)仔细看了好几天,笑着说:“这叫验方气死名医。”

宋老临证潇洒大度,笑迎每一个患者,且百问不厌。他有百分之百把握治好的杂病,几十年随他临证,他只告病人一句话:“吃了不好,你再来看”。他很看不起那些水平不高好说大话的医生,“我保你好”、“几付药就治好……”他说古人云:“人有旦夕祸福,马有转缰之灾”,做医者必须牢记,一天都不能忘记。

他老人家幼操舅业,作为《伤寒论》的继承人,从不在人前彰显,对经方大家陈慎吾、胡希恕、刘渡舟、余无言等十分尊敬,什么时间都把自己当学生。全国著名的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对《伤寒》《金匮》不解之处,常到家中请教宋老,刘老家谁病了都请宋老给看看。刘老非常谦虚,院内老师找他看病,个别他治不好,便风趣地说:“我看不好的,你去找宋老看,宋老治不好的,那就谁也别找啦”。年参加“第三届中国当代名医集萃”,住在太原迎泽宾馆,一日晚餐后散步,我和刘渡舟老走了个对面,刘老说:“你是宋老门生,请问一下宋老开防已地黄汤时,生地的剂量最多用多少?”我告诉刘老师,最多用克。因为刘渡舟老是我《伤寒》课的辅导老师,又是近邻,同住在一个小院,所以师生之间很亲热,又很随便。

宋老青年时代谦虚好学,曾多次上蟒山,下少数民族区访名师、采药,时常向民间医、铃医求教。由于他虔诚,为人厚道,善帮人解难,资兴著名的民间医袁国华先生执业宜章,年逾古稀,宋老常到他家送米、送肉,照顾他,老人识字不多,不收徒弟,身怀绝技,为民治病,不计报酬,宋老说:“他和我性情相投,他怕师传良方“三两三”失传,便口授给我”,这和蒲辅周先生青年学医时,由于殷勤帮助眼科名医龚老,在老人去世前几个月,老人才把祖传秘方“九子地黄丸”传授给蒲老,此方治疗眼底病变是不可多得的良方。

一代经方临床大家,享年八十有四乘鹤西去,是我院巨大损失。为了缅怀恩师,学生我为他赠了一付哀联:“德比董奉,超于戴籍,辛勤耕耘杏林,鞠躬尽瘁;术同苏耽,略高一筹,终生执教桔井,死而后已。”

不寻常的医术

宋老先生,终生忙于就诊,查阅典藉,翻阅名老中医著作,下班后一杯茶一本书,从不外出散步,很少和儿女们聊天,把精力全部用在中医事业上。他是衡阳师范毕业生,善古文教学,文笔犀利,但却很少见他动笔,自嘲自己“久不操觚”。

他说要想进步快,临床上要会博采众家之长,把他变为己有,尤其年逾古稀的老大夫,处方的含金量很高,要妥善积存他们的底方,从中吸取养料。例如秦伯未先生善治脑髓病变,地黄饮子、小续命汤他用得炉火纯青;胡希恕善用经方,一个小柴胡汤(备注:胡老应善用大柴胡汤)加减席卷内妇儿外,治病如神;方鸣谦先生精通内外科,他的补中益气十用,弘扬了东垣学说,泄露东垣之密;张志纯先生溶经方与时方于一炉,被誉为“治内科病的泰斗”;焦树德先生研讨历节“尪痹”,几十年如一日,为治痹开辟了一条新径……宋老一生治学,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出茅庐

宋老18岁悬壶羊城,当时少年气盛,有点初生之犊不怕虎,对 所学的经方和时方都只有感性知识,没有实际的临床经验,加上年轻,一时不为当地民众所认可,前几年,虽面带笑容,把病人奉为上帝,病人还是不多,再加上广东人排外,经多年努力,才打开局面,直到不惑之年后,才从实践上把经方、时方在临床实践中筛选了优劣,临证开药已得心应手,但无任何建树,唯舅舅刘希盛口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医案,非常敬佩,崇拜吴秉贵、刘希盛、周公萍、刘家云、李泽民等医家,盼望自己晚年能赶上或达到他们的诊治水平,故把舅舅遗赠的医案,背得烂熟,以鞭策自己。

年宋老把这一清朝末年的医案,一边品茶一边口述,我把他记录了下来鉴赏。宋老说:“一日吴秉贵与老同学周志仁闲坐聊天,周半开玩笑地说:‘老吴,你今天说两湖总督请你去看病,又说二广总督又要接你去看病,你到底会看病吗?’吴大夫笑着说:‘当然会看一点,不然他会抬轿来接我?’周一边伸过手,一边笑着说:‘那你也给我看看。’吴老说:‘行,要早上看。那你明天在家等我,我来看。’第二天天亮,周尚未起床,吴老就上门来诊脉,诊完笑着说:‘从脉上看,你现在还没有病,要到明年清明后你当病,我给你开个处方留着。’周忙说:‘那你忙什么,病了我去找你看。’吴老说:‘不行啊,明年清明节两广总督张之洞(-)要看病,那时他把我接走啦,我给你留方,保存着。’吴老提起笔,写了处方,并写了可能发生的反应,顺手将家书封好递给周,周不在意的将信随便扔在书架上的书中。

翌年清明刚过,周不舒服,以为伤寒,找著名伤寒家刘希盛(舅老爷),见周鼻鸣干呕,恶寒发热,稍感胸闷,予桂枝汤二剂。服药后病情加重,马上去找治温病擅长的名医周公萍。周见其服桂枝汤,四肢厥冷,以为汗出亡阳,给四逆汤二剂。服后寒去热盛,以为病并非伤寒,去到擅治温病的刘家云大夫。刘见其服四逆辈,寒去热盛,几日未大便,处以大承气汤一付。服完汤药,增胸胁苦满,寒热错综。找到擅长柴胡汤的李泽民大夫,李见其先服附子汤温阳,又服大承气汤涤荡热法,必当寒热互结中焦,给以四逆散协调阴阳,服四逆散还不见效。先后吃了几个人药都不见好,这时想起老朋友吴秉贵曾给他留着一个方,还有一篇文章,不知写了些什么,赶忙在书架上找出信一看。吴老说:‘周应病伤湿,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一帖后当小便利,胸闷顿减,再服一帖病愈。’又翻开下一页,上面写着周病后投医治病的过程,果如吴所料,服二剂病已全愈,周始信服吴老高明。他将先后给他看过病的老中医请在一起,酒酣之际,谈起治病经过,读了吴老去春所书处方脉案,真不出所料,大家更是欢笑高兴”。

席间,大家让吴老讲讲当时是如何预料周必在清明之后病伤湿。吴老说:“周好饮酒,有里湿表湿,清明时节梅雨纷纷,露吃陵前,里外夹攻,病湿则必不可免。”谈笑间,刘希盛责问说:“老周,你为什么服完桂枝汤不再来诊,你若来,我也一定会给你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刘又对吴老说:“你写对了没有?”吴老说:“我已注明,服刘氏桂枝汤不效,再去找刘复诊,一定会看出你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周打开信,果然下面括号里是写得清清楚楚,可惜未早翻开一阅,逗得大家哄堂而笑,酬酒别谈他事。(年高齐民笔录)

二、锦上添花

医院工作,每天下乡巡回,一年要看成千上万的病人,危重、疑难的病人多起来,又有很多要急救的人,宋老说:“我的中医水平,在宜章6年,超过在广州的29年,摸索出了很多有效的经验。至今还流行宜章民间,有以下三方”。

(一)药物流产避孕方:流产“红曲麦芽汤”:红曲30g,生麦芽60g,黄酒一杯,水二杯,煎服三付,即达到流产的目的。我的一个朋友的夫人怀孕,如法服三付达到流产的目的;他随女儿出国,为华侨流产,用的就是宋老方。避孕“神曲麦芽汤”:六神曲9g生麦芽9g,三付即可,月经净后第三天开始服药,进三付就不会再怀孕。

(二)男性不孕方:男性不孕,精液检查有成活精子,但数量少是适应症,化验检查无精症则无效。促精汤:仙茅15g,仙灵脾15g,韭菜根24g,菟丝子30g,锁阳15g,金樱子15g,地骨皮15g,甘草5g,九付。送麟丸:熟地60g,白术60g,当归45g,枸杞45g,炒杜仲30g,仙茅30g,巴戟天30g,山萸肉30g,仙灵脾30g,制附子15g,肉桂15g。红参10g,鹿茸10g,炼蜜为丸,每次9g(一丸),每日服2-3次。汤丸服法:汤丸并用,汤药服9付,休息6天,丸药不停。丸药服一月,休息6天,3个月为一个疗程。若中途已怀孕,则终止服药。

(三)治脚跟痛方:杜仲10g,附子10g,猪肾3个,将猪肾切开去净中心白物,洗净放入附子、杜仲,然后用苎麻捆住放锅上蒸,每日吃一个猪肾。三日服完,不效,再服1-2次。

(四)医海拾遗:

1、痢疾危证案,年6月13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刘海兰,女,69岁,初诊,宜章县桐木湾村人。少腹引痛,下利赤白,已经十余日,口不渴,头微痛,恶寒,发热,38.6℃,发黄,舌绛,有紫色斑,脉见洪数,欲呕,自汗。属胃肠炎(急性渐转慢性),烦躁,因失于调治,渐趋入险境。处方:川连4.5g,西*12g,干姜9g,北蒌(瓜蒌)21g,条黄9g,法半夏9g,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服此方一剂得效。按语:宋老用半夏泻心汤治下利险症。湘粤两省秋季此病多发,且治痢喜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桃花汤。治肠炎,轻度肠炎喜用黄芩半夏生姜汤,慢性肠炎喜用半夏泻心汤,急性肠炎喜用甘草泻心汤,有脱水亡阳之虑用生姜泻心汤,胃热脾寒用附子泻心汤,有热出血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汉代以前,把痢疾、肠炎统称为下利,病机相同,方可通用。如白头翁汤治痢疾,也治泌尿系感染一样。此案乃半夏泻心汤加全瓜蒌,和胃降逆,消痞除满,临床上痢疾危证见胸心窝痛、大便不畅加全瓜蒌,则有小陷胸汤之意。

2、胃脘痛案,年6月7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王英明,男,36岁,初诊,宜章高桥王家。胃气痛,胀满,受寒则发,煎服皂角冲酒,每每增剧,脉转濡紧,味蕾突,二便如常,欲呕,吐清涎,药后痛止,胀满消。处方:砂仁6g,法夏12g,香附12g,高良姜9g,枳壳9g,广木香3g研末,生姜汤下,服本方痊愈。按语:这是宋老五十年代初,初创砂半理中汤时的雏型,应知此方首创在50年代。年应《名医名方录》征稿,刘小北、王王芬整理发表。

砂半理中汤

组成材料,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临床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暧气,或吐诞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二次,日服一剂;分二次温服。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可做为肺胃痛之主药。该药外用能愈合创口,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并可入肾,因此可做为肾胃痛之主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年之积,放做为脾胃痛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服,每服6克,日1~2次,以巩固疗效。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量仍为9克。若日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桅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间子9克。

心胃痛证: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桅仁3克。

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自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特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用9克。

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苦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肾胃痛证:见脘痛及腰,腰酸,少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迟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分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分冲)。

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挂末2克(分冲)。

按语:本方是宋老积几十年临床经验升华出的一首有效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练,剂量轻微,反应出轻可祛实的“王道”思想。此外,以调整药物用量来变换方剂的治疗重点,以及从五脏论治胃痛的新思路,均给后学有益的启示。

3、心绞痛案,年3月3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程杏杨,女,23岁,初诊,黄沙堡乡人。心下痛,舌苔白。处方:丹参24g,砂头3g,檀香3g,痛甚加五灵脂、蒲黄、红花。按语:五十年代初,人们对冠心病、心绞痛形成知者甚少,直到年以后,医院郭老才把冠心病研究提到日程上。

4、头痛案,年6月7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刘爱莲,女,8岁,初诊,后洞刘家。头痛、呕逆、手足冷、脉沉细。处方:吴茱萸4.5g,西*9g,生姜三片,红枣三枚,“一剂愈”。按语:宋老用经方,年青时常用原方,不加减,观察经方的疗效。40岁以后,才开始加减一、二味药,有时也不需要加减,就用原方。

5、水肿案,年6月10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刘文,男,33岁,二诊,车田刘家周身浮肿,服一剂肿大消,胀亦减,只脚跟部尚浮肿。处方:大戟3g,甘遂3g(面裹煨),芫花3g(醋炒),大腹皮9g,槟榔9g,苏叶9g,木瓜12g,青皮6g,茯苓12g,枳壳6g,苍术9g,台*6g,本方一剂痊愈。按语:水肿用利水药不稀罕,但同时用三味虎狼之品,要用胆识,否则不敢用。最常见用一味,最多二味而已。宋老三味同用,夺关斩将,一战收功。

6、四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案,(1)余万超,男,24岁,第五区公所,年6月12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尚时作痛(头梗部),浮肿,舌苔仍微黄。处方:麻黄9g,细辛6g,附子9g,服本方后痊愈。(2)宋梦乾,男,51岁,宋安村人,年6月20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右边下腭牙龈痛,微浮,摇动,已一周夜不能眠,腹鸣,头痛亦有引痛,舌苔白腻。麻黄9g,细辛9g,附子9g。(3)董享莲,男,21岁,蔡家,年3月3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头痛,眼花,舌苔白,脉迟缓。仍用原方。麻黄12g 细辛6g 附子6g。(4)周云柳,男,40岁,堡城人 年4月8日(摘自宜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统一处方笺,诊字第号),血停后,体温低不足,周身仍痛,头痛,咳嗽,胸部痛,脉转迟,舌苔白。处方:麻黄9g,细辛3g,附子12g,玄参24g。

按语:此例系肝癌,导致食道静脉曲张吐血,故云“血停后”。此方在《伤寒论》条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原用于助阳解表,症状很少,是一个治疗范围极广的经方,凡肝肾阳虚之症,用本方稍加减疗效都很好。宋老用此方治疗阳虚头痛,周身痛,以致阳虚牙龈肿痛。宋老说:“上龈乃足阳明之脉所贯络,下龈为手阳明大肠所贯络”,“牙痛有喜寒热之不同,其治有从标从本之异法”。宋老40岁时,适逢一老人说:“我过去每逢牙痛,都是买点生大黄,泡水喝,服后定能止痛,你试试看。”从此宋老有了治牙痛的寒热二法,详见《燕山医话》页“牙痛拾余”。《十全良方》一书,在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加川芎、生姜,名为指迷附子细辛汤,治冷风头痛。

7、小调经汤治奇疾,(宋老口述,年高齐民笔录于东塔楼)。鄺XX,女,26岁,宜章县后洞张家人,年8月初诊。患者素来身体健壮,二七月经来潮,初潮后数月地道又闭而不通,渐在关元处生一大疔,红肿痛热,请来外科郎中,先服仙方活命饮三剂,肿未消,以为脓成,用三棱针从疔头刺入排脓,但刺后流血少许,未出脓,不久疔疮渐愈。二年后,媒人上门为少女找对象,鄺女闻后昼夜痛哭流涕,并说:“誓不出嫁”。母亲担忧,问其原因,方知近半年多来旧疾重发,原长疔疮处针眼重新溃破,脓流腥臭,并从疮内长出黑毛3-5根不等,一昼夜可长5-6寸,正因如此,所以“拒婚”,心中郁闷不乐,泪涕交加。翌日其父知其女拒婚之故,遂请宋老往诊,诊毕见是疮疡,非已所长,本不想治,因病家殷切恳求,盛情难却,初用仙方治命饮三付,服后脓由清稀变稠,吉象,腥臭味稍逐,疮内生出毛发,每日拔出,第二天复出如故,夜间疼痛较甚。因见患者低头不语,郁闷非常,必因患奇疾难以出口,所以肝郁不舒,遂更方予逍遥散二付,服药后少女感到心里舒畅,但痼疾如旧,真有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什么原因?沉思良久,方悟《内经》有“发为血之余”的论述。此少女初潮应期而至,后因地道不通而生疮,至今经水未再来,疮内长毛发,每日5-6寸,当是瘀血所化,遂改用小调经散(麝香5分包冲、川芎9克、当归9克、琥珀3克冲服、丹皮9克、红花9克)三付,十全大补汤三付,晨服十全大补,晚服小调经汤。服完三剂,疼痛止,月经来潮,疮口愈合,毛发消失,奇疾霍然而愈。

按语:无独有偶,年我去洛杉矶看望女儿,有时应针灸协会邀请,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临床应用。课余,针协秘书宋静宜大夫邀我去她诊所,会诊一个“怪病”病人。

一个美国女人,41岁,望之身体丰满健壮,红光满面,不像有病。宋静宜大夫翻译说:“她得了一个怪病,两手臂汗毛粗大猛长,每周需用剃须刀刮两次,饮食睡眠如常人,我给针灸两个月,不见效。”我诊其六脉沉而涩,问其月经多少天来一次?病人说:“一年多不来了。”她说完,我马上想到宋老治少女“疮内长毛”案。此乃经水不至,地道干涸,瘀血化为毛发,从两臂长出,当活血化瘀调经,我开了桃红四物汤。病人不会煎中药,宋大夫代煎送药上门,五付药服完后,经水通,臂毛不再滋长,一切恢复正常。

8、治愈肠癌案,(宋老口述,年5月高齐民笔录)。刘XX,男,40岁,湖南宣章县武装部部长。患肾结核、腰肌劳损、慢性肝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衰三度,在广州*区总院住院,后因大便不通,尿血,触诊腹部有肿块如鸡蛋大小,先后两次剖腹探查,医院确诊为肠癌,预计尚能活六个月,因无法医治,遂回宜章老家养病,每日注射抗癌药物,如此过了四个月,病情逐渐加重,精神已不正常,上街去自己找不回来家,所以警卫员老跟着他。他的爱人和同志们说:“不能坐以待毙,找老中医看看,即便看不好,延长点寿命也行,解除点痛苦岂不更好。”

初诊:见患者神情痴呆,沉默寡言,小小肠癌给了南下英雄一个沉重的打击,六脉弦而有力,胸满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舌润。处方:柴胡18g白芍30g 半夏9g 黄芩9g 枳实12g 大黄15g 滑石9g 萆薢30g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三付,水煎服。二诊:服前药大便通,神志也清楚一些,遂改用早服大柴胡汤(分量同前)加桃仁9g。晚服蒲灰散(蒲黄9g 滑石6g)加萆薢30g两方各三付,早晚轮服。三诊:进前药,神志日渐清醒,外出已能自归,不要再跟伴随,尿血已大为减少,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四诊:服上药达三个月之久,病愈过半,遂用早服蒲灰散,晚服八味地黄丸收功。五诊:因心衰影响睡眠,去八味地黄丸,改用归脾汤,月余,诸症悉愈,医院检查,肿块消尽,肠癌全愈。半年后退伍回东北,至今尚好。

按语:宋老治肠癌,用大柴胡主证为胸满腹胀、大便不通,用蒲黄散主证为小便不通、尿血。妙用萆薢重剂,分清浊,治小便不利。在口述此案时,提及他单用射干麻黄汤治胃癌一例:病人在广州诊断后以为无生之希望,医院治疗,因咳嗽,咽中痰鸣,我开了药,先后服了30多剂,再去广州复查,胃癌消失,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胃癌案,当时只集中精力听,忘了持笔记下,时间一长,大部分忘却了,今天才体会到“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真是一句真理名言。

宋老不惑之年,亦是医术思想成熟之时,临床对经方、时方的临床应用,已达炉火纯青。都说跟宋老3至5年,还掌握不了他用方用药的辨证规律,我看把宋老遗留的个脉案,一个一个加以研究分析归纳,找出规律,一定能把宋老学术思想摸透、掌握好、继承好。他什么地方是继承,什么地方有发扬,什么地方超越前贤,只有分析透彻他壮年遗下的医案,才是真正学到了宋老的真传。

三、学院执教

宋老先后担任伤寒教研组、金匮教研组主讲,上午授课,下午带学生实习。由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善用经方治杂病的功夫无人能超越。如果不是带学生,他临床用经方大约占50%。宋老诊病时的底方,绝大多数让学生带走,只在家中看病时,留下底方应付复诊,传授女婿阅读学习。他因身体关系,第三届58班学生《伤寒论》课,已由陈慎吾老师主讲,助教是刘渡舟先生。

(一)草河车汤:从五八年起,甲肝多起来,宋老自创了“草河车汤”治疗转氨酶高的迁延性肝炎,功同茵陈蒿汤。药物组成:草河车30g,青皮12g,苏木6g。功能:清热活血,舒肝止痛。加减运用:如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改为凤尾草30g;大便溏,减草河车,加贯众30g;有黄疸者,加茵陈15g,栀子10g;在肝硬化早期,加山楂3g;腹水较明显,加郁金15g,槟榔30g;伴见脾胃虚弱,加茯苓15g,白术12g,*参12g。

草河车汤验案(宋老处方底方):泮世华,男,23岁,年4月17日初诊。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1单位,转氨酶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胃区痛,纳谷不香,脘腹胀,六脉弦。初步诊断为肝炎,当清热活血,舒肝止痛。处方:贯众15克,青皮9克,*参9克,苏木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生姜6克,大枣4枚。三剂,有效可服36剂。两个月后复诊,各种化验都恢复正常。

按语:早期肝经湿热多有黄疸;而慢性迁延性肝炎,转氨酶高,黄疸轻;从国外潜入的乙肝、丙肝病毒所致,症状少,但危害极大,无特效药,很难治愈。我把宋老“草河车汤”加减,从年起,用来治疗乙肝,命名为“小金楼汤”。脾胃虚弱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上方加*参、炒白术15g,焦山楂12g,神曲10g。我把“草河车汤”治甲肝偷梁换柱治乙肝,汇报给宋老,他不但不生气,还夸奖说:“我带了这么多学生,齐民的悟性最高。在‘草河车汤’上锦上添花,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解决了乙肝无方可治的问题。

小金楼方:草河车30g,贯众12g,苏木6g,水煎服,每日一剂,每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要服1?3个疗程,乙肝的化验指标才能恢复正常。草河车又名蚤休,亦名金线重楼,缩写为金楼,故名曰小金楼汤;若加入*参、白术、焦山楂、神曲,则名大金楼汤。为了加强本方的解毒护肝之力,常加茵陈10克,蒲公英15克。

宋孝志教授的草河车汤

组成:草河车30克青皮12克苏木6克。功能:清热活血,舒肝止痛。主治:肝经郁热,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本方适用于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或单项转氨酶增高。临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而肯定。用法:水煎服,1日l剂,分2次服。

方解:胁痛是肝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正如《灵枢·五邪篇》所说:“耶在肝,则两胁中痛。”临床引起肝之为病的原因很多,笔者根据《素问》“肝喜条达,又主藏血”及“肝热病者,……胁病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等论述,并从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肝病发生的最主要病机是气不调达、血不和畅及肝经郁热。因此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为组方原则。草河车汤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而组成的。目前急、慢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治疗的药物亦很多,但能够较好的起到预防、治疗及防止复发作用的药物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在此方面,中医药有着较强的优势。草河车经临床验证,对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控制临床症状均有较好的作用方中药物虽简单,但配伍严密,用量讲究。草河车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是为主药,用量亦重,常用30克。青皮辛散温通,苦泄下气,入肝胆经,可疏肝破气,清泄止痛,又防草河车苦凉太过。苏木入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本草纲目》云:“苏木乃三明经血分药,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放在方中以用6克为宜。

加减:如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更为凤尾草30克;大便溏者,减草河车加贯众30克;有黄疸者加茵陈15克、栀子10克;在肝硬化早期可加山楂30克;腹水较明显加郁金15克、槟榔30克。伴见脾胃虚弱加茯苓15克、白术12克、*参12克等。

按语:本方药简便廉,用之灵验;临床可连续服药2—4个月,无不良反应。对于肝功能不正常患者,不管有否临床症状,均有疗效。

(二)秘传“三两三”:记得年新年,我在谈起《江西中医》熊梦“冷庐医话”载“三两三”用于一切久不愈之皮肤病经验有卓效,熊梦说:“吾之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患荨麻疹,病程达十余年之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诚良方也。”我好奇地问宋老,“三两三”方出自何书?为何人所创?图书馆能否借到?宋老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流传于世。你这一问,使我回忆起年资兴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他在宜章执业,与我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著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秘传良方失传,才把“三两三”口传心授给我,今年我挤时间把它整理出来。

年第2期《广东中医》刊登了宋老整理发表的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全文抄录如下:“三两三”,亦称“三两三钱三”,很可能因为方剂分量而命名。名为“三两三”的方剂很多大都属于秘传,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间医师手里,草药医掌握的更多,所以在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的快,须用三两三”,可见群众对“三两三”的评价。“三两三”的组成,一般都是四味药,君臣佐使配合很严谨,每一个“三两三”的汤方,都有三分保密药,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而疗效就高很多了。

1、“疮疡三两三”。全方组成列下: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30g生甘草9g川蜈蚣0.1g。(1)方解:金银花治一切风湿气;当归治一切风,除湿痹;黄芪能止诸经之痛;甘草通经脉,利血,坚筋骨,长肌肉;蜈蚣善走袪风。蜈蚣辛温有毒而能除风攻毒,主治丹毒痜疮,便毒瘰疠,用于迁延日久之疮疹,更具殊功,此物虽有毒,但在能解百药毒的甘草协调之下,无不良反应。黄芪、甘草宜生用,不宜炙用,炙则纯属内补,排毒之力转微。(2)功用:此方养气血解毒。(3)主治:疮疡,肌肉风湿,风疹。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及荨麻疹等。(4)医案两则:刘某,男,40余岁,患肌肉风湿已十余年,更历多医,迄未根治,甚以为苦,后更生黄水疮,自以为疮疹小毒,未曾就医,迁延二年余,形体日惫,如来就诊,详其病情经过,按辨证施治标本先后原则,先治其新病,与“疮疡三两三”六剂,药后不但黄水疮结痂告愈,肌肉风湿痛亦随之大减,遂教再将原方服六剂,肌肉风湿痛亦获全愈。后经访问未复发。此后,每遇肌肉风湿痹痛之久治无功者,转予本方,莫不获效。邱氏,女,20余岁,经闭三年余,多方疗法无效,时发风疹来诊,予本方服三剂后,风疹愈而经行。后曾多次用于体弱经闭患者,均得奇功。

2、“首风三两三”。发病有时的头痛或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病证,不易根治,如果气候有变化,或将要起大风时,先一日必出现剧烈头疼,正如《内经?风论》所说:“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麻黄30g(打碎节先煎去沫)桂枝30g(去皮)罂栗壳30g甘草9g。痛偏于左的加龙胆草0.1g,痛偏于右的加钩藤钩0.1g,痛头不偏的加陈细茶0.1g。(1)煎服法:用水约四碗,先煎麻黄,沸后去净沫(或连水都去掉),再用g水纳诸药同煎,取水g,分温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后服。(2)禁忌:服药六日内禁生冷、油腻、鱼腥酸辣,36日内禁房事,男女同法。本方剂量不可减轻试用,否则患者容易产生抗药性,以后再足分量,亦不生效。(3)注意事项:麻黄必须打碎节,先煎去沫,或去头煎,桂枝必须去皮,不然会有鼻衄的后果。(4)头痛的原因:头痛、偏头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入于骨髓,一般性头痛,其痛不会逾月的。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说:“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问?风论》中所说:“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所沐中风,则为首风。”(5)法则:袪风逐寒为主。(6)方解:凡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从皮毛而出。本方麻黄散寒,桂枝袪风,更以罂栗壳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于左为肝气上逆,用龙胆草泻肝火;偏于右者为百肺失清肃,以钩藤钩平肝风(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东方震木为肝;右为兑金为肺)。陈细茶解结止痛,服之鲜有不效者。轻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剂必愈。如服一剂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属于风寒入里之头痛,如梅毒蕴结、胃热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可治疗的。(7)医案:邓某,男,50多岁,患偏头痛10年,发则头面汗出,每遇气候将变,疼痛必甚,适有袁国华医师在宜章执业(时在年),我即介绍予之医治。袁医师予首风“三两三”,服药一剂,其痛即止,后屡经访问,迄今未复发。

3、“跌打三两三”。病者从高树或楼上失足跌下,伤重垂危,看伤者没有破皮折骨,只用“跌打三两三”就行啦。全当归30g金银花30g大川芎30g 穿山甲9g 滇三七0.1g(研冲)。(1)煎服法:此药将酒一碗,水两碗,合煎取一碗半,分两次温服。服第一次约经四小时后,伤者必然大便,若便中带血,不必惊讶,继续二煎服下,次日必渐能行动,再将原方配服一付,静养2~3日就可以劳动了。(2)用药的理论依据:《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就是说,扑跌、溺水这一类外伤,就由于本身虚竭,仓猝支不住而出现失足沉溺,以致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这在诊脉上是不可以预期的。如由高坠下,必须一时出现目眩心悸才会失足跌下,这就是所谓急虚身中。(3)治则:通经脉,活气血。因为是急虚,所以着重通气活血;因为是身中,所以着重在解结去瘀。(4)方解:本方当归除客血内塞,温中止痛,破恶血,生新血,协同川芎理一切血,去瘀血,养新血;金银花通行十二经,消诸肿痛;穿山甲出阴入阳,通串经络,能直达病所;三七散血止痛,于跌扑未出血者,更为要药。君臣佐使配合得宜,真有起死回生之妙。如果骨断筋折,就不属于本方范畴了。(5)论真脏脉:《素问?玉机真脏论》“急虚身中”一段,句读不明,历来注家都解释为“内伤”,不想想在临床上的“内伤急中”是没有不出现真脏脉的,只有坠溺之类的外伤,虽由急虚所引起,但不会出现真脏脉。古人正恐人误会内伤,所以举例“譬于坠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脉虽不见犹死也。这里要指出的内伤脉象,一息5-6至是决不会死人的。外伤就不同了,血伤之后,应当脉见迟涩,若有数象,证明瘀血入心,舌中必见瘀点,这就是很危险。第二天我特地访问伤者,他说:“昨日吃了药后,大便下了两次血,当时觉得周身舒服,疼痛减轻。”我问:“你怎样在树上摔下来的?”他说:“我在树上,忽然心中悸动,头眩眼花,手脚支持不住,就跌下来了。”这样对照袁医师所说,确实和事实相符,不能不令人心折。以后这一“跌打三两三”,我常在临床上应用,都收到了如期效果。(6)验案:年,有一曾姓者,由高楼跌下,牙关紧闭,气绝无声,其家中人请村中一跌打医师诊出,该医师见病危重,连摇头表示不可救药,当时我正该村出诊,遂请同往救治,检查伤势后即处原方予之,那位跌打医师不信,并有激词,我即对伤家说:“吃了这三付药便可挽救”。药煎好,即将滇三七末调入汤中与服。药后腹中雷鸣,过了三个多小时,伤者渐知人事,再将二煎药服下,又过一时许大便一次,便中纯为紫色血块;第二日原方继续服一剂,又下紫黑血块二次,疼痛消失,已能步履;第三日再服一剂,便中已无血,伤势也基本好了,那位跌打医师方才信服。以后三四年当中他用此方治疗15例,没有不收到效果的。按语:年五建老工人队为中医研究院盖房,墙高2米多,夜间施工,一老工人失足从铁架跌下,上午八点多用担架抬至门诊,神志清醒,跌下已五个小时,不见出血征象,受了点惊吓,臀部先着地,地下是从根基翻上的湿土松软,所以伤的不重,脉无涩象,方处以减半“跌打三两三”五付,七天假满就能来上班了。

4、“溃疡三两三”。(1)主治:痈疽溃后,久不敛口,或远年近日之溃疡均可敷贴。(2)处方:赤小豆30g 栝蒌根30g浙贝母30g大冰片0.1g。(3)用法:上药各研成极细未,称足分量后,再将药末和匀,视疮口大小分为二或三包,每包用鸡蛋清调敷,日换一次,换下之药,不可扔掉,将脓血放置净土上,(地气)吸去其毒,次日仍以鸡蛋白合前药匀调包敷,以一料交替使用,至愈为止,药力始可用尽。此药用后可保存,使用次数越多,效越大,看来不符合卫生和科学原理,但在实践中确是如此,原理在哪里,仍不可得。(4)医案:彭XX,男,60余岁,中医师,足生痈毒,冬愈春发,往始20余年,内服外敷,百药不效,后来求诊时自称为臁疮,遂予本方敷贴20余日,即告全愈。吴氏,女,患手背发一年余,溃后肉腐见骨,更历十余医,均未见效,因家贫寒异常,遂教向彭XX家乞其余药,敷贴十余日,即生肌敛口而愈。其邻居家有小孩,头部生一疖毒,已三年余,医药未效,吴氏以余药予之,敷贴六七日,亦获痊愈。

按语:“三两三”在《广州中医》发表后,还赠了一本杂志,即年第2期,我一口气将“三两三”读完。晚饭后和宋老闲聊,问其是否全部把“三两三”发表,他说还有一些“三两三”,在临床上未验证,所以没有发表,加之已过26年,也忘掉一部分。如:(1)“热痹三两三”:益母草30g透骨草30g仙鹤草30g知母9g制马前0.1g。主治:热痹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痛风等。按语:我从此方化裁出一个痛风丸,专治痛风。(2)“安眠三两三”:生地黄30g 酸枣仁30g 茯神30g 防已9g 硃砂0.1g(分冲)。主治:少寐易醒(即神经衰弱症),但硃砂不能多服,6~12付即可。按语:本方有防己地黄之意,若温服后加白酒或黄酒一杯,则会“不安神而神自安”。(3)“自汗三两三”:生芪30g 生龙牡各15g 黑豆30g 炒白术9g 灯芯0.1g。主治:自汗出。宋老常用此方,惜未将底方保存下来。笔者也常用,常去炒白术,加桑叶9g。按语:年,在泪罗为了治急性血吸虫病导致顽固性鼻衄,中西医皆束手无策时,我创制了“镇衄三两三”(生地30g,桑叶30g,白茅根30g,*参10g),用于治疗除阳虚以外的各种衄证,如鼻衄、耳衄、齿衄、眼衄、唇衄、指衄、肌衄(血小板减少)、精衄(精索炎症)腘衄、乳衄等。特别令我高兴的是,“镇衄三两三”,每服一付,可提高血小板一万,一般七付,衄血可止。若阳虚则用甘草干姜汤(甘草6g,炮干姜15g),五付即可,再用附子理中丸善后。

四、专家门诊

年至年,宋老在北医院从事临床教学,每周出专家门诊,尤其为老红*、部长、兵种司令员出诊看病,从出诊回来留的底方看,他的医术已入臻境,直追喻昌、傅山、陈士铎、張隐庵、张石顽、叶天士、徐大椿、黄坤载、陈念祖、郑钦安、王孟英、陆九芝、唐容川、张锡纯、冉雪峰、范文甫、胡希恕、蒲辅周、岳美中、许公岩、赵绍琴、陈源生等岐黄前辈今人。但他认为给高干看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处方用药要万无一失。我在广州、湖南喜用经方,用药少则二、三味,多时六、七味,群众少花钱,能治病;给部长、司令员、长征的老红*看病,他们个个都是有卓越功勋的人,对他们绝对负责,所以处方药味多一些,贵重药也多,这才迎合他们的心理,处方用药也得“与时俱进”,名医吴秉贵说:“御医当久了,不如走方医”,由于出诊为首长诊病,所以从他的底方可以看出,每剂药都是溶经方时方的精华于一炉,重铸新篇,他晚年的底方,显得格外珍贵,方方含金量极高。

附一:医案医话五则(宋老口述,高齐民笔记)

(一)冬温转春温案。女,40岁,医院住院病人。自诉去年农历十一月开始突然感冒,未出现恶寒,就发高烧41℃,住了30医院,烧才退下来。出院不几天又高烧39℃~40℃,又住院50天,经服中西药,高烧退到38℃多,再也无法退下去。经医院反复检查什么都没查出结果,细菌培养(一),但人日渐消瘦,食纳极差,也服了一些中药,胃口不开,舌上无苔,质淡红色,无表症,少津起刺,形体消瘦,疲倦,每日饭量3~4两,大便4~5天一次,不腹胀,脸色淡红(非真阳外越之象),脉沉细但不快,略带涩象。因为什么都查了,不像伤寒,但也定不下什么病名,热势目前多在38℃以上。医院说:“但愿先生诊断明确,予以调治。”按中医辨证论治来分析,本病开始为冬温初好,出院后又适经水来潮,所以又开始发烧。这时季节变化,立春后发病,病由冬温转春温,当用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大黄,芒硝,甘草,重用大黄)。“温病下不厌早”,服药后大便通,体温下降至37.2℃(开药三付,大便通,止后服)。二诊:因患者又见轻度泌尿系感染,改用四物汤合五苓散(生地,当归,川芎,白芍,泽泻,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服一付,体温降至36.9℃。医院再次做细菌培养,说培养出伤寒杆菌,将她收入传染病病房。不久又开始发烧,体温37.5℃,因已查出病原,院方认为不再烦请宋老,但热势日渐递增,病人经大夫同意,民主任批准,来宋老家中求诊,处以柴芩四物汤(柴胡,黄芩,生地,当归,川芎,白芍),开三付,服完二剂,热退出院。宋老说:“若不服四物汤加调胃承气,血室之热不能清除,当初是里症,里证不能用柴胡,最后来求方是因胸满才改用柴芩四物汤,病若再晚服中药四物调胃承气汤,几天病将趋于难治。为什么用四物汤呢?因为本病舌质红口干,口不渴,这是瘀血证,又大便4-5日一行,温病无表证,非用下法不能起沉疴。温病下不厌早,有表证也能用下法,大便稀也能用下法。我问宋老“肠伤寒”如何治?宋老说:“我在江南行医三十多年,那时农村卫生条件差,得伤寒则常见,概而言之,初起有表症,用麻桂之类,入阳明则用大承气,在少阴则用附子汤,若肠穿孔当用桃花汤。”

按语:此案例在医院轰动很大,属一个特殊病例,又是冬温转春温案例,很有研究价值。宋老前后三次叮咛我,一定仔细推敲此案例。怕我不重视此案,所以在77年4月10日那一天,他亲自将此案口述,让我笔录下来,认真学习领会此病辨证论治之精华所在。

(二)下利危重案。周X,女,50岁,航天部职工家属。不知何时饮食不洁,突发急性胃肠炎,吐泻交作,医院治病,服中西药不效,病情日渐加重,日下利数十次,完谷不化,呕逆难以进食,消瘦,因脱水眼内陷,若不治疗,病人将危在旦夕,因对抗生素过敏,医院也束手无策,想请宋老出诊。时值宋老身体欠佳,医院还算放心,在问清病人现状后,宋老根据多年治急性胃肠炎的经验,处以甘草泻心汤加葛根。炙甘草12g,黄芩9g,干姜9g,半夏9g,黄连3g,大枣10枚,*参15g,葛根30g。三付,水煎服,每日两次。服药后,一剂知,二剂效,三剂痊愈。三日后,病人家属来“这么危重的肠炎,几付药就给治好啦,谢谢宋老!”宋老风趣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谢的,要谢,谢张仲景吧。”

按语:下利属里证,不能用柴胡,但能从小柴胡汤中化裁出一方。因下利有湿重热重,有脾胃气虚,有脾胃阳虚,则又变成三方。其特点一,三方药物完全相同,主证不同,则君药不同。其特点二,君药不同,则方名不同。特点三,下利因湿热不同,清热之黄连用量不同;因阳虚之轻重,鲜姜、干姜合用或单用。宋老治下利善用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此案属下利危证,“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脾胃之气大伤,故用甘草合人参补中益气,培植胃气之本,加葛根则有葛根黄芩黄连汤之意,有锦上添花之妙,更可防湿热之火复燃。

(三)一窍不通脉见结代案。本邑两个老中医,李XX与周XX,道同又互相为亲。一日闲坐,论及脉有时可断病之予后,谈毕,相互诊脉以为戏,周脉7-8跳一歇,《脉经》云:“脉七八跳一结代,百日死。”周为医,知脉之结代不善,独有炙甘草汤可缓其急,故每日服一付;并担心百日之后若归天,羊城、县内账物将被别人所赖占,为了子女今后有家养生,又奔羊城、县衙将一切账目点清,交付证人,带着凭证,回乡待毙。日复一日,已过百日,身体犹健而不衰,复有百日仍健康,但脉仍7-8跳一结代。自思死证难免,不妨求宋老一诊。问其何苦?自诉无他病,偶相戏诊脉,发现结代,疑百日必死,又逾百日仍无恙,特来一诊,以断生死,盼能否另开生门,转危为安。宋老问诊时,闻其言谈鼻音重浊,问鼻窍可有所苦,曰:鼻常流黄涕。遂用瓜蒂2个碾细为末,布包塞鼻,日一换。塞后鼻流黄水甚多,药后黄涕已止,语音清晰,再诊其脉,结代消失。

(四)二两生地脉结代消失案。亦有一老医师患脉结代,自知不过百日,每日服炙甘草汤,逾百日,身体健康如初,求宋老一诊,以断阳寿之长短。宋老问其所苦,自言有时心悸,左半身麻木,睡眠时好时坏,其它均无恙,观其所服炙甘草汤,诸药分量尚可,独生地之量欠足,又少清酒之升发,故将生地数钱改为一两,加入清酒。服后,脉由7~8跳一结代延至10余跳一结代。复诊又将生地改为一两半,脉由10余跳一结代改为20余跳一结代。后又再将生地加至二两,脉变为50跳一结代。年逾花甲,五十跳一结代为常脉,不足为怪。

按语:宋老告诫我,仲景《伤寒杂病论》个经方中,必须牢记:炙甘草汤必加黄酒,小建中汤必加饴糖;若不加,成了画虎无须,亦非二方之旨意。宋老说:“我初行医,也常犯这错,后知之,马上改过,一生则慎之。闻齐民你在读大学一年级时,就用小建中汤原方治愈表弟张企峰胃溃疡案,自感后生可畏,这是读书认真的结果。”

(五)治愈四年每日导尿案。昨日,由广东、上海检查确诊的一例右肾丧失功能的一个患者,经服起废汤(串雅方),口干好转,小便增多,转告知宋老。宋老记起,年,一伪*长的母亲60余岁,病小便淋漓不通,每日上午8时和晚9时必导尿两次,不导尿点滴难下,如此已四年有余,遍请羊城名医处方无效,处方之多已寸厚许;从清热利湿到补气补血,以及补肾温阳等等,丝毫无功。一日请宋老(当时宋老32岁)诊治,诊六脉寸弱尺盛,小便点滴不通,不导尿则少腹胀满不舒,翻阅桌上数以百计名医处方,诸医从各方面都试治过,一时定不下治则,要求病家能否借我以前所用之方回去一览,研读后再处方图治。病家以为医嫌钱少,忙给解释说:“只要能把老夫人病治好,不管多贵的药,我们都可以买得起,你只管放心开。”宋老想起病家所讲,当初家中十分贫苦,又早失丈夫,全靠她出劳力养生,今儿居高官,一步登天,就把她接到广州深宫大院,什么都靠保姆料理,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原每日出汗出力,气血代谢旺盛,现在每日闲坐不劳,腠理不再开泄,气化失常,水府闭塞,故小便难以排出。隔日请复诊,病家见宋老面带难色,问曰:“需要什么尽管讲”,宋老笑着说:“要你老人家每日去攀登屋外小山两次。”病人因素在农家,今要她登山锻炼,不胜高兴,并说我每天保证登两次,配合药物治疗。宋老执笔处以越婢汤加肉桂,初服一剂微得汗,到晚上9点来导尿时,也不感到像以前那样少腹胀得难受。嘱其将药煎好,放凉再服,麻黄凉服利尿。服药后尿虽未通,但已有尿感。又将麻黄加重到五钱,嘱其将导尿时间往后拖2小时再导尿。服前药患者遗尿少许,虽然没有什么感觉,但患者很高兴。又将麻黄加重分量,加上肉桂末一钱冲服,服后得周身汗出,桂鼓膀胱之气化,自排小便一次,导尿延至子夜,少腹亦不觉胀,从此不再导尿,尿已能自排如初,病家不胜欢喜,并要登报以酬谢。

总之,病的原因很复杂,除六淫七情外,还不能忘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前例右肾无功能病例,当年未问他干什么?不问,对分析病情不利。如上所举病案,不了解她当年是劳苦人家,就想不出越婢汤开腠理、洁净府,发汗以通调水道。

按语:越婢汤为治风水之主方,治病有效否,不在全方托出,而在麻黄之用量。治风水,麻黄用量当在15g以上,才能利尿。我曾治岳阳一青年,无汗,冬不着棉,我用麻黄30g,生石膏50g,服10剂仍不出汗。此案,导尿四年,膀胱气化功能丧失,宋老加上肉桂一钱,“一石打破水中天”,膀胱气化恢复,小便自出。

宋老说:“临证要刻苦钻研药性,审证用药,务求其当,对常用之药,尤要熟练掌握其性能,掌握其用量,掌握药后的反应。仲景这么伟大,仅用药多种。研究个经方,每一味药都不能从本草书和《中药学教材》中去寻找答案。例如‘桂枝’,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共用余处,用在77个方剂中,怎么能用‘概而言之’几句话说得清楚呢!要从桂枝在方中的位置(君臣佐使)、主证和作用入手分析,才能深入掌握桂枝的功用,余皆如此。”

读宋老医案,当品味他的加减。如半夏泻心汤,加瓜蒌则有小陷汤之意;甘草泻心汤,加葛根则有葛根芩连汤之意;越婢汤,加肉桂,尤为妙哉,助膀胱气化;麻黄细辛附子,再加玄参30g,方义大变,取意“善补阳者,从阴中求阳”之名言……善读书者,就从经方之加减“沙中掏金”,以开悟自己。

附二:其他典型医案(浙江小余老师整理)

(六)运用五苓散治疗心下痞硬案。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评语:《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过敏性哮喘案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条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七)治疗产后郁冒证案。赵某,女,29岁,年1月5日初诊。两月前分娩时感寒,产后便觉肩背冷痛。后又因外出受风,上症加重,遂就医服用中药。方用桂枝汤加附子、干姜、羌活等品。用药数剂后,肩背冷痛未减,恶寒反甚,渐至寒战发热,汗出不止。近10余日,已渐卧床不起,覆被5床后仍作寒战,稍露肘臂则寒冷不堪。且恶寒发热,头汗如洗,旋擦旋冒。伴头晕目眩,言微短气,周身痛烦,四肢逆冷而足心觉热。口渴欲饮,饮食不佳,大便秘结。病家于当日晚9时叩门求诊,因患者未至,四诊缺如。但据上所述,思病属危候。虑其为产后血虚气弱,亡血复汗,腠理不密,风寒外侵。医又投以大剂辛燥发散之品,燥血伤阴,津亏阳盛,以至寒束于外,热郁于内。血虚而厥,孤阳上出,故诊为产后郁冒。治拟养血益阴,方以柴胡四物汤加减:柴胡15克,*参12克,炒黄芩9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生地15克,半夏9克,炙甘草9克,生姜6克,大枣5枚。1剂,嘱急煎顿服,揭去其被,周时观之。二诊:上药头煎服后约半时许,恶寒汗出渐减,覆被渐除。二煎服后肩背冷痛减轻,汗出止。患者认为药已对症,再服1剂,体力渐支,热已退净,扶持可以下地行走。家人见药效若神,继进3剂,诸症似已。停药两日,又有寒热往来,肩背冷痛,方前来复诊。诊见病人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断为血虚气弱,余邪未尽,守原方继服两剂。三诊:上药服后,诸症已愈。遂嘱其继服养血益气中成药,并注意避风寒慎起居,以调善后。随访两年,体健如常。

按:本案的辨冶有两点经验值得记取:即注意产后宜忌及辨清寒热真假。产后郁冒证是产后常见病之一。其病名及证治首见于《金匮要略》一书。在《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中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对于产后郁冒的证候,《金匮要略》中还指出:“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正如《金匮要略》所言,产后郁冒的产生多由亡血复汗寒中而致。盖产后血虚气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汗出阴伤,复感寒邪,致内热外寒,阳盛浮越,发为郁冒。治当养血益气,疏散寒邪。本案患者在患病初期,仅为产后感寒,但因治疗不当,以致病情加重,发为产后郁冒。临证对于产后病的治疗,有许多宜忌所循。因产后多虚,营卫乃弱,用药应以补为先,以调为顺,以护津液、顾卫气为原则。正如明张景岳所言:“产后三禁”,即禁汗、下、利小便。故凡大寒、大热、峻汗、攻下之品均为产后禁忌。本案因产后误治,致病情加重。医者初治之时未顾其阴虚血亏之本,唯治外寒之标,用药温燥发散,犹如火上加薪,致寒战大汗不止。病家又不明其因,用加被取暖,以解寒战。殊不知覆被越多,汗出愈甚,阴血愈亏,卫阳更虚,寒战更作。如此病势,正如陈自明《妇人良方》中云:“若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不治。”可见证之危殆。本案的治疗在找明病因、辨明证候之后,乃遵仲景所指:“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阳气独盛,……小柴胡汤主之。”方用小柴胡汤,意在调和阴阳。阴阳既调则邪气乃散,营卫既和则正气可复。用四物汤滋养血脉,血行则营卫自和,故能挽患者于危难之中。临证之时,辨清寒热真假尤为二要。常有辨析不清而贻误治疗之例发生。仲景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言说明病有寒热真假之分,医者应去伪存真,辨析明确。本案实为产后外寒里热,医者不清,用药温燥,误汗误治,致阴虚热盛,病反加重。症见寒战发热,为表寒里热之象;大汗淋漓为气虚热迫之势;四肢逆冷为热深厥深,足心觉热为真热之确候,口渴欲饮,为热灼津液,引水自救。本案既在明辨上述寒热因果之后,用药直指病害,故使疾病出现转机,并获得痊愈。

(八)治疗某少腹痛案。某男,40岁。病少腹痛10馀年,四肢厥逆,初病时服「四逆汤」即效,以后再服无效。观其脉症,仍诊为四逆汤证,知是病重药轻。第一次用附子30g,干姜15g,甘草15g,病无变化。二诊改为附子60g,甘草30g,干姜30g,仍不见功效。此时观其脉症仍为阴寒未除之证,故改用附子g,干姜60g,甘草60g,药后果然病获痊愈,随访数年未再复发。以上内容转自网络。

(九)用中医吐法治病。今仅见于急性中毒的急救,催吐促使胃内容物迅速排出,减少毒物的吸收。而如宿食在上,痰涎壅塞,胸上诸实,烦热满闷,本属可吐之征,但采用吐法施治的,实在太少了。

某女,38岁。眩晕,不胜劳作,历时7载,伴胸中烦满,时时欲吐,多年来屡治罔效。宋老详审病历后发现,病情每逢春末夏初为甚,初秋至冬减轻。诊其寸口脉滑,症见眩晕欲吐,说明病在上焦,为痰阻之证。根据“大法春宜吐”、“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因势利导,改用吐法,方用瓜蒂散1剂,服后令其大吐痰涎,7年顽疾,一吐获愈。

年在门诊时,有女性患者鲁某,年38岁,春末来诊,诉头重眩晕,已七年余,胸中烦满,欲吐不能,饮食无味,大便溏泻,日三、四次,形体瘦弱,舌苔黄腻,寸口脉滑而关、尺反迟。查其病历,自年11月起,一直在我院门诊,发现其证春末夏初为甚,初冬至冬减轻(秋冬季半月或一月来诊,至春、夏每隔三日必至),所服方药,均合辨证论治之旨。而药后都不显效。因思寸口脉滑,眩晕欲吐,乃是痰阻于上之征,痰阻则元气不周,故关、尺之脉反迟。法当吐之,遂与瓜蒂散:瓜蒂4.5g(炒黄研末)、赤小豆9g(炒捣粗末)、淡豆豉9g,浓煎如糜,滤去滓,顿服。次日来诊,云其未及服药眩晕更甚,胸中窒热。于是嘱服她服药后两小时,不吐时可喝杯热开水;若吐得太厉害,就喝杯凉开水;若吐而汗出,须要避风,饥时可喝冷稀粥。切记吐后,饮食都要凉的。第二天患者自述昨日10点煎好药当即服下,到12点左右,即大吐痰涎,色黄而稠粘,眩晕减轻而入睡,醒后腹中大饥,喝两大碗冷稀粥,又入睡今早5点才醒,眩晕已止,大便如常,只是胸中尚微有窒热感。改投栀子豉汤,嘱其如法煎服,如无不适,过七、八日再来。七、八日后,患者来说:“服了这两付药,七年多的病,完全好了。”仲景曰:“凡用栀豉汤,病人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人原有大便日三四次溏泻之证,为什么可用栀豉汤呢?因此人以前多服补剂,形成气机阻滞,阴阳升降失常,今气机已畅,针对其胸中窒热,故用栀子豉汤,而不会导致溏泻。

吐法本八法之一。《素问》曰:“因其轻而扬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基本是指吐法而言,公孙阳庆有郁金吐蛊毒之述,张仲景有“大法春宜吐”之论,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说“其见病之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投以涌剂,少少用之,颇获微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妙”。他对吐法的具体应用,如伤寒头痛,瓜蒂散;杂病头痛,葱根白豆豉汤;痰食证,瓜蒂末(独圣散)加茶末少许;两胁肋刺痛,濯濯有水声(湿在上),独圣散加全蝎梢。他还说:“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效,以至不疑”。

回忆年时,有周姓教师,年逾五十,新年后七八日,忽患胸满气憋,欲食而不能食,欲吐而不能吐,手足厥冷,医院就诊,医师说须做气管切开术,本人不愿,转求于我。切其脉滑数,知其素患痰饮,近日连续大啖肉腻,是胸中诸实之机,法当吐,与人参芦三钱,捣粗末,浓煎顿服。服后约一时许,大吐痰涎,诸证若失,令其糜粥自养。三日后,与六君子汤以治其痰饮。

又年时,商人王某,男,63岁,形体素盛,于清明时突患痰涎壅塞,气息奄奄,医院急诊,经吸痰后,稍有缓解,医生提出必须切开气管,方可取净痰涎,患者与家属均不愿手术,返家邀余往诊。余诊其脉急促,询其因,言扫墓时,醉饱后遭雨淋,当即胸膈气逆,继而痰阻,予藜芦钱半,捣粗末浓煎服之,服后涌吐而病已。此二例一虚一实,都是一吐而愈,避免了手术之苦,且缩短了病期。

综上所述,吐法还是可取的。但是近数十年,无论医家病家,对吐法往往存在顾虑,置之不用。病常有自呕自吐而为顺证者,医家若不因势利导,逆其病机而急欲止之,酿成坏病者,实不乏其例,可兴浩叹。但临证运用吐法的要点,必须得其时(大法春宜吐),得其机(大法病在上宜吐),了解其人,结合其证,选方遣药,才能恰当。尤其要注意吐后宜忌,如避风寒,慎起居,一二日宜凉饮食,糜粥自养等,调理得当是能取得预期疗效的。

(十)五灵脂散治疗萎缩性胃炎。药物组成:五灵脂、延胡索、草果仁(打碎)各10g,制乳香、制没药各6g。加减:有肝火者,如伴心烦易怒等,加龙胆草10g以清肝、疏肝;肝气虚、肝血不足者加川芎、当归10g以养血柔肝;胆腑不利加青皮6—10g以利胆;心气不足者加石菖蒲10g以开心气;小肠有热者加山栀子3g;脾寒较重加干姜温中;胃热加石斛10g;胃阴不足加生地10—15g;胃气上逆者加石斛10g;肺气虚加生黄芪、沙参各10g;肺气不利加诃子肉以利肺气。胃酸缺乏者加白芍、乌梅各10g;口中臭秽加黄芩6—10g;纳呆者加鸡内金10g;大便紫黑加血竭3g以止血;伴腰酸、小腹胀者加肉桂、沉香(研末分冲)各3g;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0g以利水;肠鸣胀满者加白通草10g,滑石12g以清水道结涩。治疗方法:症急宜先用汤剂治疗,水煎如常法。症缓可按本方加量配成散剂或丸剂,每服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功效主治:温阳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胃脘痛经久不愈,寒热虚实夹杂而寒实较重,瘀血作痛者。西医学诊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

验证举例:方某,女,34岁。年7月29日初诊。诉胃痛数月,犹如针刺一般,痛处喜温喜按,伴腹胀纳呆,大便不爽,舌红少苔有瘀点,脉细数。经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遂予五灵脂散7剂。9月7日复诊,胃痛减轻,针刺感消失,饮食增加。守方以20剂量为散剂,每服10g,每日3次。经随访,药尽后诸症消失。

运用体会:宋孝志教授认为,方中五灵脂善入血分以行营气,能降浊气而和阴阳,凡一切心腹胁肋血气凝滞作痛均有疗效。延胡索能活血行气,气行血活,凡一切心腹胁肋血气凝滞作痛均有疗效。延胡索能活血行气,气行血活,通则不痛。乳香与没药功效相近,配伍在一起,有协同作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对于心胃胁腹诸痛皆能治之。草果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为脾胃寒湿之要药。五药相合,共奏温阳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本方确有疗效,然必须持之以恒,因炎症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消失、胃溃疡的愈合是一个慢性过程,切莫性急,误以为不效而放弃治疗。(此为宋老旧文。原文名称《五灵脂散的临床应用》,年发表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五、论文两篇

宋老天天忙于应诊,用他的话说,“久不操觚”。他很少动笔写文章,但他很乐观,“自喜桂姜辛在老”。在我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在养病时写的两篇手稿:《论虚劳》和《论白血病》。为迎接建院50年大庆,作为贺礼献出来,使大家先读为快。

《论虚劳》

一、虚劳的概念:虚劳是虚损劳伤的概括(气血、脏腑、形体、精神),精气夺则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是一种病,是多种病的总名。虚证不定是劳,积劳没有不虚的。“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二、虚劳的脉象:大脉:烦劳则张、大则为虚、大则病进;虚脉:劳则气耗、二脉失精所致;芤脉:血虚不营;革脉:失血;(二脉亡血所致)浮大:脱气;微涩:元气耗微;(二脉脱气所致)还有迟、代、小、细、沉、紧、弦,结合症状。通过实践分析,“去掉我们认识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三、虚劳的症状:形色晦黯、戴阳、面色白;舌质淡、齿痕、紫、苔净;渴、喘、悸、短气、里急、小便不利、目瞑、衄、小腹痛、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滑、足软、精清冷、发落、清谷、亡血、失精、盗汗、四肢冷、马刀夹瘿。

四、虚劳的病因:“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勇者气行则已”。其人本虚,则著而为病。先天:禀赋不足,本质偏阴虚,阳虚,阴阳俱虚;后天:起居失常,醉饱不时,思虑劳倦、色欲过度等。

五、虚劳的病机:以阴虚、阳虚、阴阳俱虚百纲、以五藏精气血为目。将五藏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综合研究。

生理功能:肺主人身之气,而肾为元气之根,内含真阴真阳,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蔽之,心主人身之血,藏于肝而统于脾,脾为生化之源,阴阳升降的枢纽。若脾肾功能正常,他藏虽有病变,尚不致牵涉根本问题;若脾肾发生病变,往往各藏之证都伴随出现,这在临床上是比较现实的。

病理变化:大都牵涉到真阴真阳的根本问题。具体为“失精”、“亡血”、“耗气”等,这些都和五藏有关,主要归之于脾肾,有人总结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肾失调,五藏阴阳就不能相互维系,所以多种多样的症状都能出现。所以虚劳的病机,当以脾肾为中心,在治疗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后世论先后天关系,先天授我以元气,而元气输精于肾,肾气通于脾,则为我之生气;后天养我以水谷,而水谷输精于脾,脾气通于肾,则为我之胃气。是胃气也,我之生气所使也;元气,百生气之先天,则我为后天;胃气为生气之所使,是我为先天,而脾气为我之后天矣。是我无肾气不生,无脾气不立,脾肾合和,则阴阳相抱,精神乃固。

六、虚劳的治疗: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虚,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一)阴阳俱虚。首先考虑失精,有精液耗失、营养不足两方面。能出现小腹急满,阴头寒,四支凉等阴虚证状,及目眩瞑,发落等阴虚证状,结合脉象,极虚,重点在失精;芤重点在亡血;迟涩重点在耗气。同时出现,大有阴阳离决现象。可采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或采用天雄散。天雄强筋骨,长阴气,补腰膝,益精明目;白术健脾消食,精生于水谷,脾健则能生化输精;桂枝通阳益营;龙骨益阴精涩精;用酒调服,酒有行气和血的作用。有盗汗的用二加龙骨汤,推广运用。若见里急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阳虚阴不振),悸,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虚阳不盛)等证,调以甘药,可采用小建中汤。冲脉为病,逐气里急,随阳明、厥阴、少阳经脉上行,肝脾不和则腹中痛,上逆为短气,为衄血,肝阴不藏则多梦,相火妄动则失精,乘脾则四肢痠疼,手足烦热侮于肺则口干咽燥,袭于心则悸。本方可调阴阳。若形气不足,病气不足,病后不复,四肢沉重,骨肉痠疼,动则喘悸,胸中憋满,饮食无味,头重不能仰,多卧少起等。可采用黄芪建中汤。此三方均在于调。

(二)阴虚。首先考虑肝、肾之虚,虚劳虚烦不得眠。一般说法,人卧则血归于肝,血不归肝则心烦,肝肾同源,肝不足则求助于肾。采用酸枣仁汤,方中酸枣仁养肝阴,益心气,收浮阳;知母清肺胃以滋肾,使火下降而水得上交;茯苓宁心;川芎和血;甘草和中,建阴阳枢纽。用于外感不眠则不效。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多数认为阳虚,实际是肾阴虚。可采用八味肾气丸,所以用桂附是为了益阳助阴,地黄八,山萸、山药各四,泽泻、茯苓、丹皮各三,桂附各一。

(三)阳虚。当考虑心肺之虚。若见无寒热、喘、悸、脉小、沉迟、动则气病而喘,痹夹背行,汗出而减,可采用炙甘草汤、天雄散、黄耆桂枝五物汤。此外,虚劳通用剂:大黄蛰虫丸:方义,血主濡润,重用地黄以养血(十两);坚者削之,故用大黄(二两半)以推陈致新,安和五藏,调中化食;脾是至阴之脏,主统血,是生化的来源,脾欲缓,以甘缓之,故用甘草(三两);酸苦涌泄为阴,用桃仁、杏仁(一升)、芍药(四两)以滋阴;咸活血,故用蛰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虻虫(半升)之咸以行血去瘀;瘀积日久者,非干漆(一两)不能化,同时漆有安五藏的作用;又恐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酒服所以通阳行血。薯蓣丸:只为虚劳平调之剂。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扶正气;配以杏仁、白敛、桔梗撤其邪热,开其郁逆;更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以和血;配以干姜、柴胡、防风疏其风寒,遂其调达;恐心不能化赤,配桂枝通阳益营;恐肺不肃降,用麦冬以滋阴润燥;更用阿胶滋肾养肝;补血调气的药都具备了,若脾滞不运,诸药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以用神曲、大豆黄卷以疏脾胃之积滞;更加以健脾肾、补虚羸、益气力、长肌肉之薯蓣、大枣;为丸酒服,平调五藏阴阳,用于虚劳调理,是面面俱到的。

小结:虚劳是多种病的综合名词,其分类以阴阳为纲,五藏为目,具体到失精、亡血、伤气所演变的各种证候群。虚劳的脉象,都是属于不足的表现,主要谈的是男子的脉象,因女人在胎产经带时能出现,若平时也应属不足之例。虚劳的证状:结合五藏主证分类更为具体。虚劳的病因:以内因为主。虚劳的病机:重点在脾肾。虚劳的方治:重点在温养,其次在平调,所介绍的方剂是采取“劳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法则,或养阳滋阴,或调阴和阳,虽说有制化的意义,总之还是偏于温阳,因此对今日之阴虚阳旺者极不相宜,后世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可灵活采用。

宋孝志

年于西小院

《论白血病》

现代医学认为,白血病是骨髓及其他造血器官中病理细胞异常增生,破坏了正常组织的功能所形成。至其成因,提出多种可能而无确论,在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若以现代医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医文献来研究,有关血液骨髓的记载是不少的,如《内经》叙述血液骨髓在正常情况下,“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能屈伸,補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脑髓骨脉,名曰奇恒之府;“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在异常的情况下,“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耳数鸣”;“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孔肌肤”;“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可见,祖国医学对血液骨髓为病是有认识的。当然它不可能就是为现代医学的白血病立论,但是它指导着中国在临床上辨证施治,随其证状而具体分析,以达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目的。

从白血病的症状来看,由于其体征变化繁多,祖国医学中虽有和白血病相类似之症,但分散于不同的病种中,如《内经》的“血枯”,《金匮要略》的“血痹虚劳”,《删繁方》的“骨病”、“髓病”,《圣济总录》的“急劳”,《普济方》的“热劳”等等。更有以症状命名的,如肝脾肿大的归入症瘕,淋巴结肿的归入瘰疬,贫血的归入虚损,出血的归入血证,或因身有紫斑而名之为鬼击,或因身有血点,而名之为瘾疹,这些都和现代医学白血病有部分相同的症状。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因此将白血病的症状,用祖国医学的辨证方法,结合探讨,以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邪之所至,其气必虚”,这是一般发病规律,而白血病是病邪侵入造血系统,扰乱正常功能,以致骨髓高度增生。当正邪交争之时,若阴不能散精而起亟,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免不了诸证丛生。有了证便可进行辨证论治。各型白血病常见证状有发热,眩晕,耳鸣,心悸(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以及骨、关节肿瘤等,大致分析如下:

发热:一般发热,不外外感(阳盛则外热)、内伤(阴虚生内热)两类。但一则汗出而身凉和,见邪却精胜之象,一则汗出而热甚,见阴虚阳凑之证。至于骨髓为病而发热,中医认为其热在藏,内连骨髓,骨热则求之于肾,肾热则颐下色黯,齿槁,腰脊痠疼,骨节痛,足心热;若有寒证,责之膀胱。髓热,求之于肝,肝热则色苍而爪枯,胆泄而口苦,筋膜干而挛急,关节肿,小便黄;若有寒证,求之于胆。此类发热,治疗以滋阴养血,保胃气,存津液为法。

眩晕、耳鸣、心悸,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贫血所致,祖国医学对眩晕耳鸣,则认为是奇邪走空窍所致,故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之论,在临床上对眩晕、耳鸣一般求之于肝肾。至于本病之眩晕、耳鸣,更应当从脑髓、肝、肾来研究。《内经》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在治疗上也应补益脑髓。至于心悸,主要是血虚,但也有肝火所乘、肾气凌心、脾实所滞之不同,而其间又相互关联。因为心主人身之血,藏于肝而统于脾,脾为生化之源,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血虚可致心悸,而心悸不尽由血虚,治疗维以养心为主,而又有滋养肝肾、健脾理气之法。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贫血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受到白血病细胞的浸润破坏以及血内肝磷脂增多等原因,引起皮肤粘膜(鼻腔、齿龈、咽喉、胃肠)及内藏(如脑)的出血现象。祖国医学认为,出血是络脉破裂,阳络伤则血溢于外,阴络伤则血溢于内,热则妄行,寒则泣而不流,津液濇渗,凝于皮下不得散。其中有气不攝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之分。因其出路不同,与脏腑之关系亦异。

衄血:属于上实下虚。从春至夏为小肠火(心阴不济),从秋至冬为胃热(脾阴不济),均随肝阳而上逆。肺开窍于鼻,肺有郁热,失其清肃,则为鼻衄。肾开窍于耳,耳为宗脉所聚,封藏失职,冲阳上逆则为耳衄。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而少阳亦主骨,龈为阳明支脉所络,肾又为胃之关,大热入肾,肾虚火炎,齿豁血渗而为齿衄。肝开窍于目,而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于目,骨之精为瞳子,血之精为络,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热邪中其精则眼出血,邪热侵入精室,则同房时精中带血,称为精衄。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故脑出血。心开窍于舌,心经热盛,则舌上出血。上述都属奇邪走空窍,邪之所在均属不足。至于九窍、四肢、皮下出血,认为是营卫大虚,藏府伤损,血脉空竭,加以喜怒失节,鹜怠过度等原因,则暴气迸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全身都有出血证状。若卫阳偏虚,则津液发泄,邪气中经则为瘾疹;若正气虚损,邪中其精,则胸痛而九窍四肢出血,皮肤青紫,名为鬼击。

咽不利,充血出血:此由阳气蓄积,外注于络,阴气不营,血留不运,热势所逼,伤络则血渗。唐容川《血证论》说:“咽喉为肺之关,胃之门,少阴心脉之所络,肝经冲脉之所夹,凡此四经,皆血之所司也”,所以较之他处,尤易充血出血。

胃肠出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藏,《灵枢》谓:“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而不得散”。若脾不统攝,则血不归经,上为吐血,下为便血;血气失夺,于是筋骨皮肉,皆无血以养,无气以生,寒多则筋挛而骨痛,热多则筋弛而骨消。出血部位虽有不同,而离经之血为瘀则同,瘀血不去,郁于肝脾,则为肝脾腫大。

肝脾肿大:中医名目不一,或名积,或名瘕。由于恶血不泻,搏于藏器,或因忧恚喜怒,或因劳倦寒热,饮食衰少,病气日增,两胁下痛,按之有块,推之不移,在肝为肥气外证,筋节腫痛,在脾为痞气外证,骨肉胀疼,此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治以补气破瘀。

淋巴结肿大:中医名为瘰疬痰核、马刀挟瘿,由人体积微之所生,多在少阳经脉循行部位,留于脉而不去,轻者浮于脉中,未著于肌肉,重些热气淳盛,经脉败漏,陷于筋骨,甚则骨伤髓消,其本在藏。阳气有余,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阴气不足,则下见于鼠蹊之部,治宜从虚去实,调其根本。

骨节疼痛:肾主骨髓,肝主筋节,邪在肾则善骨痛,邪在肝则善掣节,古人谓“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但是人体不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其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经脉不通则节痛,精气不足则骨痛。

上述各证已作大致分析,如何进行治疗,这是要深入思考的。毛主席说:“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宋孝志

年于西小院

按语:宋老《论虚劳》和《论白血病》,是想从中医经典中探求虚劳和白血病的渊源及辨证论治大法。虚劳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白血病在内,而白血病又是虚劳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我这几年不在门诊,仅见到5例,其中2例是白血病。5例虚劳病都呈现阴阳俱虚、胃气衰败之象,因久而超量服用激素,导致胃进食则绞痛,不食则不痛;周身肌肉痛不可忍,日夜不休;昼夜失眠,不能入睡,安眠药则无作用;手足烦热,口干舌燥。我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救胃气就是治本。我选用黄芪建中汤,且遵古法加饴糖,其效立显。多在服完7~14剂后,胃口开,纳谷香,原来痛苦欲绝的胃绞痛、肌肉撕裂痛、昼夜不寐等症不治自愈,病人获得新生。虚劳病,最棘手的是齿衄、鼻衄、肌衄……我每用年自创的“衄血三两三”可解此危难。据山西医学院验证,“镇衄三两三”,每服一付,可提高血小板一万,一般七付,衄血可止。若阳虚,则用甘草干姜汤(炮姜15g,甘草9g)五付,再用附子理中丸10天善后。

六、附诗一首

齐民同学:既切师生之谊,又联丝萝之亲,值余生辰,以毛主席像一尊见赠,并附祝词,余久不操觚,欣喜之余,和兰桂章,冠以“和高齐民,聊且自寿”等字,不计贻笑大方也。

和诗曾传启予篇,高擎红旗新纪元。

齐唱同心欢遍地,民风国势劲冲天。

聊将桃李殷勤植,且喜芝兰次第连。

自爱桂姜辛在老,寿筹才数知非年。

孝志61.2.4

七、脉案拾遗

一、麻黄汤治鼻衄:何xx,男36岁,工人,年6月3日初诊。病历号:。患者一身尽疼一天,无汗,时流鼻血点滴,苔薄白,脉浮紧。诊为:鼻衄(风寒表实)。治拟发汗解表,麻黄汤主之。处方:麻黄15克(先煮去沫)、桂枝12克、杏仁9克、甘草3克。一剂,分两次温服,避风。果然药尽衄止,余症均大减。继服姜、葱汤数杯,竟告痊愈。按:《伤寒论))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陈修园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其衄点滴不成流,虽衄而表邪未解,仍以麻黄汤主之,俾玄府通,衄乃止,不得以衄家不可发汗为辞。”本例患者系风寒表实,寒邪盛,腠理闭,邪无处出,壅逼阳络,迫血妄行,因而致衄。

二、丹参饮治扭伤:李x,男,25岁,搬运工人,年6月6日初诊。病历号:一。右侧胸痛,时而如刺,历已三日,伴胃纳差,舌脉无异。诊为:扭伤(血气互结、心胃气痛)。拟化瘀理气为法,施丹参饮:丹参30克、檀香9克、砂仁6克。二剂后疼痛即止,胃纳正常。按:本例因劳动不慎而致扭伤。宋老抓住疼痛如刺、胃纳差主证,诊为气滞血瘀,肝胃不和。故治宜化瘀理气为法。方用入肝之丹参以活血化淤,调肝木以助胃和;檀香、砂仁辛温芳香,入胃和肝、理气止痛,疏肝气而解木郁,共奏活血理气止痛之效。

三、芍药甘草汤治痹证:潘xx,男,42岁,工人,年6月6日初诊。病历号:。右膝关节疼痛,脚挛急,屈伸不利,阴雨天则加剧已半年余。诊见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胖红,苔薄白,脉弦紧。诊为痛痹。治以和血养筋,补中缓急,投芍药甘草汤。处方:白芍18克、炙甘草9克。十剂后,膝痛明显减轻,脚亦能伸,精神亦好。宗原方续服十五剂而愈。

按:本例乃因风寒湿三气著而成痹,久之,津血耗伤,筋失濡养。故取酸甘养阴之方,用芍药和血养筋,甘草补中缓急,故服后疼痛减轻,其脚即伸。治宜守方,可收良效。

四、真武汤加减治尿血:张XX,女,50岁,干部,年6月13日初诊。病历号:。患者尿血淡红,无热涩感,腰痛,劳累后加重,自汗,疲乏无力,咳嗽,多痰色白。尿化验:蛋白+++,红细胞满视野。舌淡薄白,脉沉细。诊为:尿血(脾肾阳虚)。治以温肾健脾,止血纳气。拟真武汤加减:炒白术12克、炮附子9克、炮干姜9克、百部12克、茯苓12克、生蒲黄9克(布包)、炙甘草9克、补骨脂9克。三剂后,诸证改善,未见尿血发作,原方再服五剂以巩固疗效。按:尿血一证,一般热证居多,属下焦有热,责之于肾与膀胱。该患者则因脾肾两虚、固摄无力所致,故以补益脾肾为主要治法而获效果。

八、几则旧闻

▼故事一:用抵当丸治疗脑血管瘤(郝万山讲述)

30年前,我跟着宋孝志老师抄方,有医院转去的,她的临床症状是剧烈的头痛伴有偏盲。医院当时做脑血管造影,诊断为脑血管瘤压迫了视神经通路。那个时候在这个区域进行手术,是很困难的,所以西医大夫说,他们没有更多的办法,手术具有危险性,建议病人找中医去试一试。我们中国的西医大夫很好,当他们没有办法的时候,就会推荐病人去找中医大夫试试,那个病人抱着一线希望来找中医大夫,到东直门找了我们宋老。这个病人头痛、眼睛睁不开、有偏盲,她感到很痛苦、很绝望,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这个女同志,40岁左右。宋老沉思良久,开的是破血逐瘀的抵当汤,只是不让她做汤剂,而是选这几个药让她做散剂,装在胶囊里吃,每个胶囊装0.3克左右,开始是让她早、晚各1粒吃吃看。如果大便还是每天一次,没有一点稀软表现的话,再增加1粒,早、中、晚各1粒。如果还不行的话,观察大便,保持一天大便有1次比较稀软的就行了。超过2次就减量,1~2次就不要减量。按这个量,让她长期吃。这个病人吃了一个月症状没有改善,宋老说再接着吃;吃到两个月的时候,头痛减轻许多,视野开始恢复;吃了三个月的时候,几乎头不痛了,她前后吃了半年,视野完全恢复,头也不痛了。

半年以后她去复诊,症状全没有了,令我觉得很奇怪,这个血管瘤难道能够化掉吗?我就劝她再作一次脑血管造影。那个时候没有核磁共振,没有CT,连B超都没有,30年前能够诊断脑血管瘤的唯一方法就是脑血管造影,而脑血管造影又有一定危险,有一定痛苦,所以病人不愿意做。但是我总想看看这个病人的症状为什么改善,脑血管瘤到底还有没有。有一天,我背着宋老对她说“你必须去做检查,没准这个瘤子跑到别的更要害的地方,现在藏在那个地方,哪一天突然破裂出血的话,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必须做一个脑血管造影,证实一下。这东西是很难消掉的。”后来她告诉我,她一晚上没睡着觉。现在想起,当时自己太年轻,不应当这么说。

她第二天就到医院拍片子去了。拿片子的时候,她和放射科拍片子的那个人说,你给我对照一下,前后半年的两个片子有什么不同?对照完以后医生说,脑血管瘤没有了。他就问怎么治疗的?她说是找一个中医大夫,一直吃一种胶囊治好的,但是从那时候到现在,用抵当汤做成散剂治疗脑血管瘤有这么好效果的我只遇到这么一例。

后来我遇到类似的病人,也用过,也许是病人在坚持吃药方面有些困难,也许是现代手术技术的提高,病人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症状缓解的太慢,就做手术了。没有像这个病人,能够坚持用半年,而使脑血管瘤完全消失,所有临床表现都消失。我非常遗憾的是当时一直记着她的名字、地址,后来几次搬家,我就找不到这个资料了,当时她40岁的话,现在30年过去了,应当是70岁。这一直是个遗憾,如果我现在还能够随访她,知道她的远期疗效怎么样就好了。

▲郝万山先生像

▼故事二: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郝万山讲述)

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医院做住院医生。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所以那个时候,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那么,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那么,找我们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他说,嗨,别提了。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那么,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你像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那么,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那么,一到大游行的时候呢,长安街两侧和天安门广场呢就临时装许多自来水管子。他又热又渴,作为一个年轻人,咕咚咕咚喝的自来水是管子的凉水啊,喝了很多,他自己怀里揣着那个油饼呢,又吃了好多。结果,游行没有结束他就开始喘了。从那以后,每年五一节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宋老问完病情之后,看了舌象,看了脉象,给他开了个方,两个药,栀子15克,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病人拿到这个方子之后,他说,大夫,医院看了两、三年病了,从来没有大夫给我开这么少的药,这行吗?我可喘得很厉害。我们宋老说话从来不过头,说,你去试试吧,你去试试吧。开了七付。

过了不多会,病人又上来了,拿着两个手指提着一串,每一包都这么小吧,说大夫,这七包茶叶能治我的病吗?给我的印象特别特别的深刻。宋老也不动声色的说,试试吧,试试吧。病人又下去了。我可发生了疑惑,我说宋老,栀子豉汤在《伤寒论》里是治疗热扰胸膈证的,它是治疗心烦的,这两个药它不能够治喘。宋老也不回答是与不是。

一周后,病人来了,说大夫,吃了您这个药呢,喘呢还是喘,但是,我觉着心里痛快了。他原来也没说心烦,只说胸闷憋气。他说,我觉得心里痛快一点了,好像那憋气的程度呢比较轻了,而且喘的那个程度呢,你要过去我每次喘呢都要喷那个药,现在可以不喷,忍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好,第二周又吃,第三周又吃。后来这个病人不再来了。到底效果怎么样,我也不清楚。

大概又隔了一年多,我在这个走廊里呢碰见了这个病人,因为我对这个用两个药来治疗喘,特别的觉着好奇,那到底这个病人好不好,我想,因为病人后来不再来了,我想他肯定是没有好,我就碰上他了。哎,我说你是不是那年那个喘的那个病人。

他说是呀。我说,这次你来看什么来了。他说,我这次来看什么什么。他又有别的病了,我记不清他什么病了。我说,你的喘怎么样了。他说,我的喘好了。我说,谁给你治好的。他说,就是就是你呀,你不是跟着那个宋老师一块儿抄方,就那七包茶叶。我说你吃了多长时间。他说,我后来没再找你们看,我觉着吃这个药很好,就没有进城,就在我们当地抄方,就是这个方子,我前前后后吃了两个半月,从此就不再喘了。你看今年又过了一个夏天,我今年又没有喘。

好,我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就跟宋老说,我说,宋老,记得咱们俩三年前看的那个哮喘的病人吗?你用的栀子豉汤怎么治疗哮喘呀?你给我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要让我绝对用许多宣肺平喘的药,你怎么就用一个栀子和豆豉来清宣胸中的郁热呀?

宋老这个时候给我说了,他说,确实是栀子豉汤没有治疗喘的记载,可是,栀子豉汤它是治疗什么呢,它是治疗郁热留扰胸膈的,郁热留扰胸膈可以见到热扰心神的心烦,那么如果郁热留扰胸膈,郁热扰肺的话,可以不可以见到喘啊?我说,那也许可以吧。他说,你记得那个病人他是怎么造成的这个病吗?原来他本身不喘,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的时候喝了大量的凉水,吃了大量的冷的食物,那么就把热郁在胸膈了,不过对他说来,表现不是烦而是喘。那么,我们要想把胸膈中的郁热得到清除,得到宣泄只能用栀子豉汤。你看,这就是抓病机用方。所以,使你起到一个什么呢?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感觉。所以,这些思路从哪来的。我说,宋老您的这个思路从哪来的呢?“从《伤寒论》啊!”

九、两张方子

最早知道宋孝志老先生,是在刘渡舟的《伤寒临证指要》一书中。刘老提及宋老用“鸡鸣散”治疗风心病心衰水肿,效果惊人。刘渡舟对宋孝志非常推崇。院内老师找刘老看病,个别的他治不好,便风趣地说:“我看不好的,你去找宋老看,宋老治不好的,那就谁也别找啦!”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可见宋老水平之高。在宋老身上,我主要学了两张方。一张就是“鸡鸣散”,另外一张是“防己地黄汤”。

一、鸡鸣散。鸡鸣散出自《朱氏集验方》:槟榔、吴茱萸、木瓜、桔梗、陈皮、生姜、苏叶。鸡鸣,言其服药时间。鸡鸣,即丑时,也就是北京时间凌晨1点到三点。丑时厥阴当令,阳气渐长,推动阴气出于地表——此时服用鸡鸣散,意在使邪由阴出阳。所以“鸡鸣散”这个方应属于厥阴方,故此方以吴茱萸为主药,其苦温可以“泻浊降逆、散三阴寒湿”,其辛可以“助肝胆生发之气”;槟榔行气化水,重坠直下,通利下焦;陈皮生姜,开中焦之壅滞,理气和胃;桔梗苏叶,宣达上焦,以畅气机,气化则湿化;木瓜收上逆涣散之气,袪肌肉筋膜之湿。诸药同用,泌浊阴以升清阳,清阳归天,则阴霾尽散。鸡鸣散一方,我常与附子汤合用,以治疗心衰水肿和功能性水肿。附子汤能温阳化气行水,有强心作用,而鸡鸣散泻邪有余,扶正之力不足,两方合用,殊为合拍。记得年秋天曾治一妇女流产后腹肿,如孕六七月,行路气促。其人较胖,面色略黑,腹隆,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脉沉细,苔腻润。遂以鸡鸣散与附子汤合方,两周后,水肿尽消,一如常人。

还记得年夏天治一老妪,双膝以下水肿二十多年,按之如烂泥。其人矮胖,脉沉苔润。也是两方合用,二诊而愈。

二、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为“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病如狂状”,则此病非狂证;“妄行独语不休”,皆是精神症状,虚性兴奋故;“无寒热”,提示无外感;“脉浮”,浮则为风,浮则为虚,既无外感风邪,可推知“脉浮”为“内风”所致。方中重用生地黄以补三阴枯竭之液,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桂枝甘草助心力、通血脉,与地黄相伍,又用酒,是“复脉汤”之意;防风禀生发之气向上,阴液得以外达;防己有肃降之性,浮热得以下潜。上下交通,表里脉复,则其病已。宋老用此方,其习惯用量为:生地黄30至60克(最多曾用到克)、防风9克、防己9至12克、桂枝9克、甘草6克。其所用煎服方法为:加水煎熬,煎好后,去药渣,兑入白酒或黄酒20毫升,分两次睡前(中午、晚上)温服。宋老常以此方治疗神经衰弱、尤其是彻夜难眠者,疗效卓著。我吸取宋老经验,除失眠之外,有时还将此方用于癫痫、痹证、皮肤病、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记得年夏天曾治一妇女,长期失眠以致神经衰弱。其人消瘦,面色无华,落寞寡欢。自诉经常整夜不眠,心情抑郁,易烦躁发脾气,有时走路,茫然在人群中,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有时候与人交谈,说着说着就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了。其脉虚细略浮,苔薄欠润。遂处防己地黄汤合用半夏秫米汤六付。一周后来诊,与之前判若两人,说是诸症若失。效不更方,于是又开了一周的药巩固。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下王玉芬等人在年24卷3期《中国农村医学》上发表的《宋孝志运用鸡鸣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一文:

导论:先贤用鸡鸣散治疗风湿寒凝、壅滞经络所致的湿脚气证。宋老据此方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

鸡鸣散乃《朱氏集验》方,先贤用其治疗风湿寒凝、壅滞经络所致的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寒逆上冲,胸闷泛恶,足胫疼痛不可忍,筋脉挛急,下肢浮肿之湿脚气证。宋老据此方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将其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每每起效。现将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1、对风湿性心脏病证治的认识。风湿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从中医证候学的角度归纳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口唇青紫,手足逆冷,泛恶,尿少,双足胫浮肿,舌胖质黯,苔白水滑或白腻,脉结代或虚弱无力。属“心悸”、“胸痹”、“水肿”的范畴。宋老认为:其发病以外感风寒湿邪,客闭经脉,寒湿凝结,痹阻心阳或内伤劳倦情志,心脾两虚,寒自内生,胸阳不振为病因,以阳微阴弦,无力鼓舞气血,心肺癖滞为病理基础,以肺失宣肃,脾阳困遏,肾失气化,湿浊上逆,欺凌心肺为病理改变。本病发生的关键是寒湿作祟。由寒湿所派生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咳喘不能平卧、泛恶、足胫浮肿、四末逆冷等,与古人所述湿脚气证相比,大有相通之处。如《景岳全书?脚气篇》云:“因湿邪留滞中焦,壅阻气机,经络不通,致足胫肿或痛,甚至可连及指节,常伴有蒸蒸发热,或洒洒恶寒,严重者气上冲心而发闷乱,危急欲绝”。

临床上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一个危重的病证。因病情反复发作,体质虚弱,中医病理变化多为虚实错杂,寒热互见,临床证候演变也常系于毫厘之间。因此,宋老临床应用鸡鸣散治疗本病认证十分严谨。当临床具备以下3个要素时,方可用此方治疗:①心肺瘀滞,口唇青紫,心悸,咳唾白沫;②脾肾阳虚,寒湿泛滥,足胫浮肿;③水寒上冲,喘促不得卧,呕恶,烦闷窒胸,舌胖苔白水滑,脉结代或虚弱无力。

2、对鸡鸣散组方的分析。宋老应用鸡鸣散,以槟榔为主药,取其辛宣利五脏;取其苦,降气除滞;取其温,行气化水。紫苏为辅药,凭其辛温以散风除湿,行气利血。吴茱萸温经止痛,泄浊降逆,通利下焦。对此药应用以超量见长,药量常用12克左右,破吴茱萸有毒之戒。宋老认为:病之所用是谓药,病之不用即为毒,只要对症,则可以毒攻毒,非毒而病不去。陈皮开中焦之塑滞,理气和胃。桔梗宣开上焦,以畅通气机,使气化则湿化。木瓜祛湿舒筋,以酸柔肝。生姜宣散寒湿之邪。当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表现为寒湿壅滞,寒气上冲心肺的证候时,鸡鸣散之上行宣散,下行导滞,疏中除壅作用,一可通畅三焦,开泄水道,逐三阴经阴寒之气;二可健脾和胃行气除胀,三可疏利气血,振奋心阳。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槟榔、紫苏、陈皮等可作用于胃肠平滑肌,促进胃液分泌,加速胃肠排空,改善胃肠瘀血,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部分地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

3、根据病情加减应用鸡鸣散。宋老临证又常根据病情之轻重,合并症状之不同化裁如下:

3.1复感外邪。发热,恶寒,心悸,双下肢浮肿,足膝发凉,舌淡苔白,脉浮数或结代者,加桂枝、防风、炙甘草祛风和营。若低热,关节烦痛,舌苔白腻,脉紧或结代者,加羌活、萆薢逐风胜湿,舒筋利痹。

3.2痰热壅阻。咳嗽,吐黄痰,喘促,动则喘而汗出,夜不能卧,胸中窒闷,双下肢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数或结代者,加黄芩、半夏、瓜萎、生薏仁以清肺化痰。

3.3血瘀心肺。口唇青紫,颜面晦黯如锈,手足指趾青紫逆冷,痰中带血,喘憋不安,舌黯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者,加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茜草以活血化瘀,通畅血脉。

3.4心阳衰惫。心悸,汗出而喘,咳吐涎沫,腰以下浮肿,四末厥冷,舌胖苔水滑,脉微细欲绝,或三五不调者,加人参、附子、浮小麦以回阳救逆,敛津固脱。

4、鸡鸣散的服药时间。宋老还十分强调鸡鸣散的服药时间,据其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应遵古人鸡鸣(鸡鸣三声,三四五更)时分服药的古训。我等许多后来者常忽略了这一点,殊不知此病,病在心,与肺、脾、肾相关,是阴经所主,阴寒凝重,肃杀阳气。鸡鸣叫时分当为阴至之末,阳至之初,病体阴邪亟盛,阳气难以升发续接。此时服用鸡鸣散可助机体驱散阴霾,启发阳气,使阴阳之气相接,药力又可乘阳气上升之势温化水湿,祛寒于外。故此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宋老认为,服药的方法也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因鸡鸣散多辛散之品,药性温峻,若以热服遇阴寒之极必相搏斥,而冷服方可能以冷近阴,致药物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临床主张病人将此药以冷服。对于呕恶、心中逆乱、阴寒之气上冲者,则令其慢慢呷服,半小时内服完,免遇上冲之气而引发呕吐。

5典型病例介绍。

刘某某,男,65岁。病历号:。初诊日期:年2月14日。主诉:心悸、喘憋25年,咳嗽,双下肢浮肿2周。现病史:年夏日感冒后心悸,胸闷,咳嗽旷日不愈,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年春因“肺部感染”、咳喘、吐黄痰、尿少,双下肢浮肿,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自此,每日口服地高辛0.25毫克。本次发作因两周前洗浴后即感恶寒、发热、咳喘、呕恶、尿少,经抗感染治疗发热已退,但心悸、咳喘不愈,双胫浮肿日剧前来求治。查体: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唇甲紫绀,语音低弱,气短不得续,两肺散在干湿啰音,心尖部可闻及Ⅲ级以上双期杂音。心率96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强弱不等。腹软,肝于肋下2厘米处可及,触痛(±)。双下肢可凹性浮肿,舌暗,苔薄腻,脉结代。心电图示:心房纤颤。

综合以上,宋老认为证属:阳虚饮伏,复感外邪,阴寒上冲心肺,血脉瘀滞。诊为“水肿”。治以宣散寒邪、益气活血。处方:苏叶12克,炙甘草6克,槟榔12克,陈皮6克,桔梗12克,木瓜6克,*参12克,桃仁6克,生姜6克,7剂。二诊:尿量增多,腹胀减轻,矢气多,双下肢浮肿、沉重无力明显减轻(地高辛用量未变),唯夜间常有足膝抽挚样疼痛。查见双下肢皮肤松皱,胫前仍有轻度浮肿,虑其三焦水道通畅,湿浊已得宣降,但阳气尚不充沛,故加温阳化气之桂枝6克,7剂。三诊:双下肢肿胀尽退。病人自述:几年来心衰反复发作,唯本次发病未服利尿之西药。亦无口疮发生(既往服利尿药后即发口腔溃疡)。宋老认为,虽症大转,但因阳虚,水不化气,宿疾犹在,方中加黄芪15克,丹参15克,益气扶阳,活血畅机,以图再功。

魏某某,女,62岁。初诊日期:年11月29日。主诉:咳喘,下肢浮肿反复发作15年,加重2周。现病史:自述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闭锁不全、心力衰竭15年。一直服用地高辛每日0.25毫克以维持心功能。但仍因外感等经常诱发喘憋及双下肢浮肿。半月前因家中生火炉取暖,而诱发咳嗽,伴发热,恶寒,吐黄痰。心中烦热,动则喘甚,夜间多有憋醒,继之不能平卧。自行服用抗生素,并将地高辛每隔日加服0.毫克及双氢克尿噻每日50毫克,症状仍无明显好转。查体:二尖瓣面容,呼吸困难,两肺底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心率98次/分,律绝对不齐,心尖部可闻及Ⅲ级双期杂音。肝于肋下可及,质中等硬,双下肢浮肿,舌体瘦,舌质红,苔少,脉结代而数。

宋老辨证为:邪蓄三阴经,寒湿壅滞,阴寒凝重,克戕阳气,脾气不固,感邪闭肺,痰阻化热,为虚实寒热错杂。治以宣气化痰,降浊除壅。处方:苏叶10克,桔梗10克,吴茱萸10克,槟榔10克,木瓜10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瓜萎20克,3剂。二诊:自诉服药后咳痰清爽,大便通畅,夜间入睡后仍常有憋醒,因口干、舌面疼痛已停用双氢克尿噻。舌红少苔。方中加生薏仁30克,积实10克,7剂。三诊:口干,心中烦热好转,尿量近日增加,双腿浮肿减轻。自觉走路时轻松。方中去黄芩加西洋参益气补心,7剂。四诊:舌面疼痛减轻,咳嗽基本消失,活动后心悸好转,双下肢下午略有肿胀。查心率88次/分,律不齐,两肺呼吸音清晰。舌红,苔薄,脉结代。。方中去吴茱萸加百合20克护养肺胃,4剂。五诊:偶有咽痒而咳,舌痛消失,已能做轻微的家务劳动。易方炙甘草汤以调整气血。炙甘草12克,*参12克,桂枝6克,麦冬12克,杏仁10克,生熟地各9克,麻仁9克,生姜3克,大枣6枚以益气复脉收功。

不一样的体悟

宋老勤于诊病,很少执笔操斛。我青年时求学心切,抽空就请教宋老。他一边口述,我就操笔记下,所以今天才保存下一点资料。其余资料,一部分从宋老故乡书堆中翻出来的,如县卫生院底方。“男子不孕方”是从长兄宋让谦年笔记中摘下来的,如今当地医生还在使用;“中药流产方”,当年农村常用,现在还流传在宜章农村。还有部分资料从“宋氏家谱”中抄下来的。

宋老先生十多个医案,涉及范围广,有经方,有时方;有温病,有伤寒;有常见病,有怪病;有下利险症,有癌症;有自创方,有师传方;有《千金》小调经汤,有民间验方等。医案,除刘希盛先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求汤医案是口传,经查证,应是年前的脉案;宋老自己的医案是年治“四年导尿案”,距今已有76年,又有九十代的医案,跨度之大,甚属少见。

总之,在宋老苍茫医案中,我收集的仅是凤毛麟角,而大部分有效案例,遗失在病人身上,保存在学生手中。

宋老是北京中医学院主要筹备人之一,医院成立后第一个在红楼出门诊,年以后调到附院,一直在内科门诊出诊。退休后,响应国家号召,不顾年老体弱,以80高龄再度出山,作为全国名名老中医之一,收徒授业。庆祝我院建院50周年之际,为医院的贡献,我才收集了一些医案医话,在李晓林医师的帮助下奉献给大家。

宋老衡阳师范毕业,陈述医案精彩生动,而我文笔不佳,且常含笔而腐毫,望读者能把隐藏于璞石中之美玉,敲凿而得之,此乃宋老之意也。

高齐民

年9月10日于东塔楼

宋孝志先生年谱

一、家族史:祖居河南商丘,明永乐十八年(年)派兵镇守南蛮(瑶苗地区),这支*队先驻汝城,共十三姓,宋氏始祖宋飞雄扦表守边宋穴村,今已传到10代。

二、从医史:

年(7岁)开始跟舅公刘希盛学医;

年(13岁)随舅公出诊,始知“五音配五脏”在闻诊上的重要-年(13-17岁)朱先生执教,诵背“四大经典”,读湖南衡阳师范;

年(18岁)广州行医;

年(25岁)袁国华口授秘方“三两三”;

年(32岁)在广州治愈“四年每日导尿”案;

年(37岁)创治“男子不孕方”、“药物流产方”;

年(39岁)医院院长。创“砂半理中汤”;

年(43岁)留医案(底方)三百多例。并治愈武装部部长肠癌;

年(45岁)调北京筹备成立北京中医学院;

年(47岁)医院成立,他在红楼一层就诊。创“草河车汤”;

年(55岁)在医院从事临床教学;

年(76岁)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年(80岁)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评为名老中医。80岁再度出山,收徒授业;

年(84岁)5月8日谢世而去,晋升为“主任医师”。

编者按:本文由宋老后人高齐民先生所作,浙籍岐黄学人小余老师整理、深化、完善,并热心校稿,同时给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原古》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孝志ldquo大隐于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