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脂肪酸结合蛋白1升高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
TUhjnbcbe - 2021/4/22 20:47:00

研究背景:肝脏灌注一直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时肝功能生化异常的主要机制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些肝脏标记物的升高与心血管预后之间存在关联,但有关心肝相互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数据很少。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是一种14kDa的蛋白质,也被称为肝脏FABP,主要在肝脏表达,在肠和肾脏中的表达程度较低。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急性或慢性肝损伤或衰竭的情况下,FABP1在循环中的水平升高,因此FABP1已被认为是肝损伤的敏感生物标志物。其他FABP亚型,包括心脏FABP(FABP3)和脂肪细胞FABP(FABP4)已被证明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有关,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血清中FABP1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

目的:1.评估血清FABP1水平是否会在无心衰的对照组中升高;2.评估血清FABP1水平与心脏重塑和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3.确定FABP1水平是否可以预测不良结局;4.阐明它们是否比钠尿肽水平具有独立和递增的预后价值。

方法:选取年至医院住院的心衰患者参加了这项前瞻性研究,对例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HF(n=)和20例非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controls(n=20)进行血清FABP1、血红蛋白、肌酐、血糖、肝胆酶、血脂和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测定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且对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观察全因死亡率或心力衰竭住院的综合结果。

血清FABP1水平与心衰及心脏重塑和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注: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LP,碱性磷酸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P,血压;EGF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HFmrEF,心力衰竭伴中段射血分数;HFpEF,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HFrEF,心力衰竭伴射血分数减少;MRA,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T-proBNP。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或n(%)。

注:A波,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波,二尖瓣环早期血流速度;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组织速度;ERAP,估计右心房压;eRVSP,估计右心室收缩压;LA,左心房;LV,左心室;PH,肺动脉高压;S’,收缩期二尖瓣环组织速度。数据是平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

图1与无心衰(HF)的对照组相比,HF患者的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水平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患者血清FABP1水平升高[7.9比17.6(10.4~28.9)ng/mL,P0.]。血清FABP1水平与eRVSP有轻度但显著的相关性(r=0..26,P=0.)。此外,RAP增高者(≥8mmHg)的FABP1水平高于RAP正常者(8mmHg)[23.9(12.4~35.1)ng/mL比14.4(8.6~24.2)ng/mL,P=0.03]。

FABP1对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注:表3单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与主要结局的关系

注:表4FABP1与主要结局(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之间关系的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

注:图2Kaplan-Meier分析显示,脂肪酸结合蛋白1三联体的无事件存活率随剂量增加而恶化。心衰,心力衰竭在中位数12.0个月的随访中(四分位数范围为11.8-30.6),心力衰竭队列中有55个复合终点(13个全因死亡和42个心力衰竭住院)(n=)。正如预期的那样,较高水平的NT-proBNP与综合结果相关(表3)。Kaplan-Meier分析显示FABP1组的无事件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恶化(图2A)。在未经调整的Cox模型中,FABP1三分位数(T3)最高的患者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最低三分位数的患者的三倍[T1;危险比(HR),3.02;95%可信区间(CI)(1.46-6.68);P=0.;表4]。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房颤的存在后,与FABP1三分房相关的综合结果的风险估计仍然显著[T3与T1;HR,3.07;95%CI(1.39-7.51);P=0.]。即使在进一步调整NT-ProBNP水平后,这种相关性仍然显著[T3与T1;HR,3.05;95%CI(1.36-7.49);P=0.]。序贯COX风险模型显示,NT-ProBNP水平的增加显著改善了基于年龄、性别和房颤的模型(图3A,全球χ为.5比6.7,P=0.)。

注:图3(A)在基于年龄、性别和心房颤动(AF)的模型中加入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显著改善了预测全原因死亡或心力衰竭(HF)住院的风险分层。通过将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水平添加到先前的模型中,观察到了进一步增加的预后价值。(B)与初步综合结果相似,基于年龄、房颤和NT-proBNP的模型中加入FABP1水平对心力衰竭住院有增加的预后价值。

通过将FABP1水平添加到先前的模型中。Kaplan-Meier分析显示FABP1组的无事件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图2B)。在未经调整的Cox模型中,FABP1三分位数最高的患者(T3)与最低三分位数的患者相比,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增加了四倍[T1;HR,4.09CI(1..3);P=0.;表S1]。在调整了年龄和房颤的存在后,次要终点的风险估计仍然显著[T3与T1;HR,3.45;95%CI(1.43-9.63);P=0.]。在进一步调整NT-ProBNP水平后,相关性仍然显著[T3与T1;HR,3.51;95%CI(1.44-9.82);P=0.]。与主要综合结果的结果相似,在基于年龄、房颤和NT-ProBNP的模型中加入FABP1水平显著改善了预测发生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分层(图3B,全球χ为.2比6.4,P=0.01)

总结:我们首次证实了血清FABP1与心力衰竭患者不良结局之间的显著关系。与非心力衰竭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患者FABP1水平显著升高。FABP1升高的幅度与NT-proBNP水平、肺动脉高压和RAP升高相关。NT-proBNP是在压力和容量超负荷条件下从心肌细胞特异性释放的,而FABP1主要(但不是排他性)通过与心脏超负荷无关的过程从肝细胞释放,因此,FABP1和NT-proBNP可能提供有关风险分层的补充信息。并且相对于传统的临床危险因素和NT-proBNP水平,FABP1测量具有更多的预后信息。这些结果强调了FABP1作为反映心肝相互作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在心力衰竭患者肾上腺素能过度驱动时,FABP1从肝脏中释放出来。这表明儿茶酚胺是FABP1诱导的生理相关调节因子。这一假设也解释了FABP1和HF预后之间的密切联系,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心力衰竭患者FABP1升高的机制。

DOI:10.1/ehf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脂肪酸结合蛋白1升高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