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医院张健教授主持的“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已经公布了初步研究结果。在第2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医脉通就心衰患者管理的问题对张健教授做了专访。
医脉通:之前8月份的时候,您已经在会上介绍过“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那么,您觉得这个结果对我们国家心衰患者的管理有哪些启示?
张健教授:“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截至年底纳入了名患者,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从心衰患者非住院期间治疗来看,普遍存在着规范化治疗做得不好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各种药物的使用率都是比较低的,比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同时,经过住院治疗后,虽然出院时这些药物的使用率有所提高,但整体也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都是在50-60%之间,仍然低于国际水平。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多些。
第二,在心衰复发的诱因方面,感染依然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有20%的患者是由于劳累、情绪紧张、心肌缺血事件、容量和饮食管理不佳等因素导致。这就提示我们要注重患者出院后的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包括提高预防感染的观念(如:感冒等),保持健康的心态,做好容量和饮食的管理,注重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等。
第三,研究还发现我国心力衰竭的疾病合并情况(或称为可能的病因)。目前,在我国主要包括:高血压(54.6%)和冠心病(49.4%)。这就对我们今后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有了明确的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尽量延缓心衰的发病。
医脉通:您刚刚提到患者教育的问题,不光是营养,体重也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张健教授:是的。
医脉通:那我们也知道,最近有一些研究反复提示了“肥胖悖论”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张健教授:体重是有一个正常范围的,它在一定范围变化时正常现象。所谓的“肥胖悖论”是针对一些晚期的患者,比如一些晚期癌症患者,这样的患者如果太瘦了是禁不起疾病折磨的。非常消瘦对抵抗预防疾病是不利的,而合适的体重是有必要的。但是肥胖是明显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这依然没有因为所谓的“肥胖悖论”而有所改变。
医脉通:我们要如何对患者进行体重管理呢?
张健教授:进行体重管理,我们要尽量让患者在正常体重范围之内,合理锻炼,让肚子上的脂肪能移到肌肉里去,形象的说下就是尽量不要让患者有太大的肚子。通过合理锻炼,科学饮食管理以后,使得患者的肌肉存量更多一点,脂肪的含量更低一点,这样就好了。也就是过去反复的讲的,不要做一个“苹果”(腹型肥胖),可以成为一个“梨”。
医脉通:心衰患者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您会不会强调要特别注意什么?
张健教授:有的。心衰的患者一定要循序渐进、个体化的锻炼。如果锻炼强度太大对心衰患者是有害的。因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储备是有限的,在恢复过程中,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能够锻炼,又不过度增加心脏负荷的锻炼,需要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的锻炼过程,而坚决不能做超越心脏负荷的过度锻炼。
医脉通:所以您也会给患者开出运动处方。
张健教授:我们开出的“运动处方”,通常就是让患者给心脏留有储备。做一个精细的运动处方是非常困难和不可行的事情。存在着如何给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状态定量化的问题?最近一直在探索心肺运动检测指导下的锻炼处方,然而,还是在研究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临床中,我们通常是这样告诉患者的:“如果您能够走一千米,那么就先走五百米,留一点储备;休息一会后可以再锻炼一会,每次都不要到极量,要在锻炼前后都没有劳累的感觉。”这是非常必要的。
医脉通:感谢您的解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