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在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同时释放毒素,造成全身感染的重症感染性疾病。小儿败血症多数起病急、热势高,表现为突然高热,或先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呈持续高热或不规则高热,热退时出汗较多。个别体弱或营养不良的婴儿可无发热,但精神欠佳,面色灰白。
什么是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易发生迁徙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当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时称为脓毒败血症。
败血症的病因
各种致病菌都可引起败血症。常见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克雷白菌属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力较弱的细菌或条件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败血症。近年来致病菌种已发生变化,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有所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真菌所致者逐年上升,这与血管插管、体内异物置人等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抗生素的过度应用有一定关系。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机制
新生儿败血症多见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因为:
①、年龄愈小,机体免疫功能愈差,局部感染后局限能力愈弱,极易导致感染扩散;
②、由于小儿时期皮肤粘膜柔嫩、易受损伤,血液中单核吞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亦低,为败血症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③、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白血病和肿瘤患儿用化疗或放疗时等均可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败血症。
小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2、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尊麻疹样皮疹常见。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3、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4、关节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
5、肝脾肿大以婴、幼儿多见,轻度或中度肿大;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6、其他症状重症患儿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常见多处迁徙性病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常并发休克和DIC。瘀点、瘀斑、脓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镜检找细菌。
新生儿败血症严重吗
新生儿败血症由于误诊等,治疗往往不太得力,因此易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其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肺脓肿、骨髓炎、肾盂肾炎及蜂窝组织炎等。这些并发症都是重症,其一是病死率高,其二是后遗症多。化脓性脑膜炎的后遗症自不必说,骨髓炎造成肢残,肾盂肾炎亦可成为终生疾患。患新生儿败血症后,可能变成了一个残疾儿,所以必须重视新生儿感染问题。
新生儿败血症还会影响宝宝智力发育。新生儿败血症如果不能及时、彻底地治疗,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及化脓性脑膜炎发生,均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因此,当小儿有皮肤脓疱疹、脐部发红化脓或臀部皮疹、医院诊治。如果小儿吃奶减少、嗜睡、哭闹不安、黄疸加重,出现腹胀、腹泻等应住院彻底地抗感染治疗,有效制止病情发展。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刻不容缓。孕妇莹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做好宝宝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
1、呼吸窘迫为最常见,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严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轻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
2、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
3、低血压。
4、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体温不稳定: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和体温不升。
6、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纳差。拒吃奶水。
7、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哭声低弱。
8、抽痉。
9、瘀斑或瘀点。
10、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11、面色青灰。有黄疸者可加重。
12、可发现有感染灶:新生儿脐带炎、新生儿肺炎等。
除上列症状外,下列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
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
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严重败血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
1、抗生素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前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
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症有哪些
新生败血症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的呼吸窘迫,轻微的呼吸急促,以及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低血压、低血糖或高血糖;宝宝的体温不稳定,导致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的现象;包括呕吐、腹泻、腹胀在内的胃肠道症状;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出现抽痉、瘀斑或瘀点;还会出现黄疸、肝脾肿大等。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脑膜炎。由于此类感染主要波及蛛网膜下腔,所以脑、脊髓、脑神经以及脊神经均可受累,而且还常常伴有脑室壁及脉络丛的炎症。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症:肺炎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其病因主要是小儿素喜吃过甜、过咸、油炸等食物,致宿食积滞而生内热,痰热壅盛,偶遇风寒使肺气不宣,二者互为因果而发生肺炎。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症:肺脓肿
肺脓肿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形成脓肿。根据发病原因有经气管感染型、血源性感染型和多发脓肿及肺癌等堵塞所致的感染型3种。肺脓肿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病原进行归类,如葡萄球菌性、厌氧菌性或曲霉菌性肺脓肿。不过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肺脓肿的发生率已大为减少。
如何预防小儿败血症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受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灶;各种诊疗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要求;不滥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1、保护和护理好新生儿的脐部,可以有效预防细菌微生物感染的发生。每日可以家长可以用碘伏为宝宝清洁脐部,保持局部干燥,并且穿脱衣服时避免脐带受到牵拉,让脐部残端可以自然脱落。若新生儿有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情况出现,就需要及时就诊。
2、在家长照顾新生儿日常生活时要做到:给宝宝勤洗澡、勤换衣,使用干净的尿布,勤换尿布,避免使用尿布给宝宝擦拭皮肤,常给宝宝的奶具进行消毒处理。
3、家长应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平时健康的宝宝,出现反常的症状,表现为手脚发烫、不吃奶、不哭或者哭闹不停、不好动、面色不好时要及时就诊!在亲属探望和接触宝宝前,应该注意少亲吻,尤其是大人发生腹泻和感冒等病之后也需与宝宝相对隔离。
4、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也需要注意母亲妊娠后期的预防感染措施,一旦发生感染或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8小时就需要多加注意,接生物品应该做到严格消毒。分娩过程中医生护士等人员都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此类新生儿也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同时因为在临床当中此病诊断并不困难,并且只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使用对症的抗生素,并且药物的剂量足够,家长同时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患儿就会减少并发症的危害,预后绝大多数都是良好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20个常用的护理诊断电子版分享给大家,收藏起来,以后写护理记录拿出来翻翻就行啦!
1睡眠形态紊乱(睡眠紊乱)由于睡规律的改变引起了不适或干扰了日常生活。主诉难以入睡,间断睡眠,早醒,有疲乏感。1.与疾病引起的不适有关。如:疼痛、不舒适、呼吸困难、尿失禁、腹泻等;(该项相关因素最好直接写明病人个体的直接不是原因,如与呼吸困难有关,与尿失禁有关。)2.与焦虑或恐惧有关;3.与环境改变有关;4.与治疗有关;5.与持续输液有关。1.病人能描述有利于促进睡眠的方法。2.病人主诉已得到充足的睡眠,表现出睡眠后精力充沛。1.安排有助于睡眠和休息的环境,如:⑴保持睡眠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⑵在病人睡眠时关闭门窗,拉上窗帘。夜间睡眠时使用壁灯。⑶保持病室内温度适宜,盖被舒适。2.尽量满足病人以前的入睡习惯和入睡方式。3.建立与以前相类似的比较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表。4.有计划的安排好护理活动,尽量减少对病人睡眠的干扰。5.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如:⑴睡前减少活动量。⑵睡前避免喝咖啡或浓茶水。⑶睡前热水泡脚或洗热水澡,可以做背部按摩。⑷给予止痛措施和舒适的体位。⑸听轻柔的音乐,或提供娱乐性的读物。⑹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疗法等。6.限制晚饭后的饮水量,睡前排尿。必要时,入睡前把便器放在床旁。7.遵医嘱给镇静催眠药,并评价效果。8.积极实施心理治疗心理护理(参考焦虑、恐惧护理措施)。2躯体移动障碍个体独立移动躯体的能力受限。1.不能有目的的移动躯体;2.强制性约束,包括机械性原因和医疗限制,如:牵引,石膏固定。1.与体力和耐力降低有关。2.与疼痛和不是有关。3.与意识障碍有关。4.与瘫痪(偏瘫或截瘫)有关。5.与骨折有关。6.与医疗限制有关,如:牵引、石膏固定(可直接写明与下肢牵引有关)。1.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2.病人不出现不活动的合并症,表现为无褥疮,无血栓性静脉炎,排便正常。3.病人在帮助下可进行活动。4.病人能独立进行躯体活动。1.评估病人躯体移动障碍的程度。2.提供病人有关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可靠信息,强调正面效果。3.指导和鼓励病人最大限度的完成自理活动。4.卧床期间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活动。5.在移动病人时保证病人安全。6.预防不活动的并发症,如:⑴保持肢体功能位。⑵协助病人经常翻身,更换体位。⑶严密观察患侧肢体血运和受压情况,并做好肢体按摩。⑷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抗压力器材。⑸鼓励卧床病人清醒时每小时做几次深呼吸和咳嗽。⑹采用预防便秘的措施(充足的液体入量、多纤维饮食、躯体活动、缓泻剂)。7.指导病人及家属出院后的功能锻炼方法,如何使用辅助器材。3自理缺陷个体处于不能独立完成自理活动的状态。不能独立进餐、洗漱、沐浴或入厕。1.与体力或耐力下降有关。2.与意识障碍有关。3.与瘫痪(偏瘫或截瘫)有关。4.与骨折有关。5.与医疗限制有关,如:牵引、石膏固定。6.与卧床有关。7.与精神障碍有关。1.病人能够安全地进行自理活动。2.病人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自理水平。3.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4.病人能够达到最佳的自理水平,表现为___。1.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2.备呼叫器常用物品放在病人容易拿到的地方。3.协助洗漱、更衣、床上擦浴每周一次(夏天每日一次)。4.提供病人适合就餐的体位。5.保证食物的温度、软硬度适合病人的咀嚼和吞咽能力。6.及时提供便器,协助做好便后清洁卫生。7.鼓励病人逐步完成各项自理活动。4皮肤受损(_度压疮)个体的皮肤已有损伤。1.表皮受损:擦伤、抓伤。Ⅰ°的压疮、烧伤、烫伤、冻伤。2.皮肤全层受损:Ⅱ°的压疮、烧伤、烫伤、冻伤。1.与损伤有关(外伤、烧伤、烫伤、冻伤)。2.与局部持续受压有关(截瘫、牵引。固定、长期卧床)(如可写为与长期卧床有关)。3.与皮肤脆弱有关(高龄人、新生皮肤)。4.与皮肤营养不良有关(血栓病、静脉曲张、糖尿病)。5.与体液刺激有关(尿液、肠液、渗出液、汗液)(可直接写为与漏出肠液刺激有关)。6.与皮肤水肿有关。7.与恶液质有关。8.与放射治疗有关。9.与皮肤感觉障碍有关。10.与瘙痒有关。1.破损皮肤不出现继发感染。2.不出现新的皮肤损伤。3.破损皮肤愈合。4.病人(家属)能复述皮损护理的要点。1.评估、处理并记录皮肤损伤情况(面积、深度、渗出、变化)。2.讲解皮损处护理要点:⑴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免持续受压、按时换药;⑵出现渗液,疼痛时及时通知护士;⑶关节处皮损需严格限制局部活动。3.预防发生皮损的护理措施:⑴定时按序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按摩各骨突出;⑵衣裤、褥垫保持柔软、平整、干燥、清洁无渣;⑶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便器和减压用品,如气圈、气垫、海绵垫;⑷指导病人床上活动技巧、制定床上活动计划;⑸老年水肿、皮肤感觉障碍、皮肤营养不良者:①内衣裤、鞋袜、选择宽松、纯棉制品、注意勤换洗;②增减衣被及时、适宜;③使用中性肥皂,清洗时水温40℃左右,避免用力擦、搓、洗后骨突受压部位使用爽身粉;④严格掌握热水袋、冰袋使用要求。⑹皮肤瘙痒者,积极用药止痒,禁用手抓;⑺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及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5有皮肤受损的危险(有压疮的危险)个体处于皮肤易受损伤的危险状态。1.病人(家属)能是被可造成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2.病人(家属)能复述皮肤自护的方法。3.病人不发生皮肤损伤。与请参考“皮肤受损”的相关内容。6清理呼吸道无效个体处于不能有效地清楚呼吸道分泌物而导致呼吸道受阻的状态。1.痰液不易咳出甚至无法咳出。2.听诊肺部有干、湿罗音,气管部位有痰鸣音。3.可伴有紫绀、呼吸困难等表现。1.与痰液粘稠有关。2.与痰量多有关。3.与身体虚弱或疲乏有关。4.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有关。5.与限制咳嗽有关。6.与昏迷有关。1.病人掌握了有效咳嗽的方法。2.听诊痰鸣音、罗音减少或消失。3.紫绀、呼吸困难等表现减轻。4.没有因痰液阻塞而发生窒息。1.观察病人痰液的性质、量、是否易咳出,以及干、湿罗音和痰鸣音的变化情况。2.注意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加重、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呼吸道阻塞的情况发生。3.嘱患者每2~4小时做几次深呼吸,同时护士可协助病人翻身或行胸、背部叩击。4.教给病人有效咳嗽的方法,具体方法是让病人尽量取坐位或半坐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用力进行两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5.保持病室清洁,维持室温在18~22℃,湿度在50~60%。6.对于咳嗽时疼痛的患者,护士可用双手或教给病人用枕头捂住疼痛部位,如腹部伤口。7.有大量浓痰的患者应做好体位引流,每日1~3次,每次15分钟。体味引流应在餐前进行,引流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严防窒息发生。8.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或昏迷的病人应及时吸痰。9.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⑴应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若病人不伴有心、肾功能障碍,每日摄水量应在毫升以上。⑵遵医嘱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汽吸入。7疼痛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的感觉。病人主诉疼痛或不适,可伴有痛苦的表情、烦躁不安、活动受限或保护性体位。1.与组织创伤有关。2.与组织炎症有关。3.与组织缺血、缺氧有关。4.与体位不适有关。5.与卧床过久有关。6.与局部受压有关。7.与化学物质刺激有关。8.与晚期癌症有关。1.主诉疼痛消除或减轻。2.能运用有效方法消除或减轻疼痛。1.观察、记录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2.遵医嘱给予镇痛药,观察并记录用药后的效果。3.调整好舒适的体位。4.局部炎症处理,如冷敷、针灸、换药等。5.指导病人和家属正确使用镇痛药、保护疼痛部位、掌握减轻疼痛的方法。6.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7.指导病人应用松弛疗法。8体温升高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病人主诉发热、不适。1.与感染有关。2.与无菌性组织损伤有关。3.与某些疾病有关,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免疫缺陷等。4.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有关。注;某些病人体温升高原因不明时,最好不要用此诊断。建议从发烧导致对其他功能影响的反应,如活动无奈力、自理(清洁、沐浴入厕)障碍确定出护理诊断名称,“体温升高”作为相关因素陈述。1.体温不超过38.5℃。2.病人自述舒适感增加。1.卧床休息。2.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3.保持室内通风,室温在18~22℃,湿度在50~70%。4.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5.鼓励病人多饮水或饮料。6.体温超过38.5℃时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降温方法,如冰袋外敷,酒精擦浴、冰水灌肠,小儿用75%安乃静溶液滴鼻等。降温后半小时测量体温1次。7.保持口腔清洁,口唇干燥时涂石蜡油或护唇油。8.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影响机体散热。9.衣服和盖被要适中,避免影响机体散热。10.遵医嘱给予补液、抗生素、退热剂,观察,记录降温效果。11.高热患者给予吸氧。9便秘个体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伴排便费力。1.大便次数少。2.粪便干、硬。3.左下腹部可触及包块。4.排便时费力、疼痛。1.与液体摄入不足有关。2.与摄入纤维不足有关。3.与长期卧床有关。4.与排便环境有关。5.与直肠附近疼痛性疾病有关。6.与长期使用缓泻剂有关。1.主诉便秘症状减轻或消失。2.建立定时排便习惯。1.饮食中增加纤维素含量,补充足够水分。2.嘱病人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活动。3.为卧床病人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4.教会并督促病人顺肠蠕动方向做腹部按摩。5.冠心病、高血压、肝硬化病人避免用力排便。6.督促病人生活应有规律,避免有意识的抑制排便。7.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8.对直肠疼痛性疾病病人,在排便前可坐浴15分钟,或肛门处涂润滑剂。排便后使用柔软卫生纸,保持肛周皮肤清洁。9.遵医嘱用缓泻剂和软化剂,必要时可低压灌肠。10营养不足个体处于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状态。1.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20%以上。(男性标准体重=身高-,女性标准体重=身高-)。2.食物摄入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收存在障碍。3.三头肌皮摺厚度,上臂中围均小于正常值的60%。4.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铁低于正常。5.吸收存在障碍。1.与机体代谢率有关。(如高热、感染、烧伤、癌症、甲亢等)。根据个体情况可直接写为与高热(与感染)有关。2.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如慢性腹泻、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手术后。3.与进食困难有关,如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味觉改变、口腔溃疡形成、进食后立即有饱胀感(可具体写为与咀嚼困难有关;与吞咽困难有关)。4.与缺乏正确营养知识有关。5.与食欲下降有关如机体处于疼痛、焦虑、抑郁、悲哀或其他不适状态时。6.与偏食有关。7.与节食或神经性厌食有关。8.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增多有关,如妊娠、哺乳、青春期(与妊娠有关、与哺乳有关)。1.能说出导致营养不足发生的原因。2.能摄入足够的营养素。3.营养状态有所恢复,表现在__。1.将病人的营养状况的评估结果告诉病人及家属。2.与病人及家属一起讨论导致病人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3.了解病人以往的饮食习惯,包括喜好的食物、口味、进食时间等。4.尽量选择适合病人口味的食物。5.为病人提供洁净、清新的进餐环境,去除病室中的异味或病人床单上的血迹、排泄物、分泌物等。6.协助病人清洁双手,必要时清洁口腔。7.协助病人做起,身体虚弱者可抬高床头取半坐位。8.进餐时不要催促病人,应允许病人慢慢进食,进食中可适当休息。9.进餐后不要立即平卧,应保持坐位或半坐位15-30分钟。10.必要时鼓励病人少量多餐。11.根据病人所需,设计合理的膳食结构,增加不足部分营养的摄入量。12.对疼痛病人,可遵医嘱在进食前半小时给予止疼处理。13.对因恶心而厌食的患者因为其准备偏凉的饮食,或遵医嘱进食前给予止吐剂。14.注意监测病人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15.向病人及家属推荐食物营养成份表。11有外伤的危险个体适应好和(或)防御能力的改变而处于一种易受损害的危险状态。1.与头晕/眩晕有关。2.与疲乏、无力有关。3.与意识改变有关。4.与感觉障碍有关,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与视力障碍有关)。5.与平衡障碍有关。6.与肢体活动障碍有关。7.与缺乏防护知识有关。8.与癫痫有关。9.与精神障碍有关。1.病人及家属能描述潜在的危险因素。2.病人及家属能为自己及病人采取自护和防护措施。3.病人不发生意外。1.医院、病房、病室及周围环境,以及如何使用呼叫系统。2.教给病人及家属有关避免外伤的防护知识。3.将病人的常用物品置于易拿取的地方。4.保持病室周围环境光线充足、宽敞、无障碍物。5.协助病人改变体位、起居、洗漱、饮食及排泄。6.病人离床活动、上厕所或外出时应有人陪伴,并给予搀扶。7.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嘱其缓慢改变姿势,避免突然改变体位。8.为病人备好辅助用具如手杖、助听器等,并指导病人正确使用。9.给病人加床档、防止坠床。10.给病人运用保护性约束带。11.督促、协助病人按时服用镇痛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12.功能锻炼时,行走、站立练习时间为次/日,分/次。13.观察、记录任何类型癫痫的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14.病人抽搐发作时,应及时使用牙垫,防止舌咬伤。15.病人抽搐发作时,切勿用力按压病人肢体。1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由于治疗需要或不可避免的局部或全身不能活动,病人处于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功能退化的危险状态。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直、足下垂。1.与重度营养不良有关。2.与无力活动有关。3.与长期卧床有关。4.与活动减少有关。5.与缺乏正确训练有关。6.与瘫痪有关。7.与剧痛有关。8.与限制活动有关。9.与大范围烧伤(创伤、瘢痕)有关。1.病人能说出废用后果。2.病人能正确使用康复训练器具。3.病人显示主动进行康复训练。4.病人不出现废用综合征。1.评估病人引起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功能退化的危险程度。2.向病人反复讲解有关废用综合征的不良后果。3.计划病知道病人主动活动。4.鼓励并实施主动的或被动的患肢功能锻炼,按摩疗法。5.经常给病人翻身或改变体位,翻身时注意观察皮肤状况。6.保证给予良好的清洁卫生护理:皮肤、头发、口腔、会阴护理。7.必要时按计划给予疼痛控制方法,减轻病人痛苦。8.经常与病人交谈,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并给予必要的感官刺激。13口腔黏膜改变指个体口腔黏膜/组织已发生破损。1.口腔黏膜、牙龈舌面已发生糜烂、溃疡、干裂、出血、充血、水肿、结痂、疱疹等。2.主诉口腔内疼痛不适。1.与机械性损伤(胃管、气管插管、假牙、使用舌钳、开口器)有关。2.与禁食有关。3.与感染(发烧)有关。4.与唾液分泌减少有关。5.与张口呼吸有关。6.与化学损伤有关(服毒、刺激性药品)。7.与头颈部放射治疗有关。1.病人主诉疼痛(不适)感减轻(消失)。2.口腔内溃疡(糜烂、炎症)愈合。3.口腔黏膜/组织水肿(出血、结痂、干裂)消除。4.病人(家属)能列举2种以上清洁口腔卫生的方法。1.观察并记录病人牙齿、牙龈、口腔黏膜、唇、舌的情况及口腔唾液PH值的变化,需要时做咽拭子培养。2.给予口腔清洁护理,改善口腔卫生(根据病情指导病人采取刷牙、清洁、漱口、冲洗等不同方式)。3.黏膜破溃者,根据唾液不同PH值采用杀菌、抑菌、促进组织修复的漱口液含漱。4.进餐前给予局部涂麻醉消炎药止痛。5.提供的食物和饮水温度适宜,避免过烫,过冷的食物。6.向病人介绍口腔卫生保健知识。14有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个体存在引起口腔黏膜组织受损的危险因素。1.病人能积极配合口腔清洁护理。2.病人能说出2种以上预防口腔粘膜改变的方法。3.病人口腔黏膜/组织维持正常状态。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口腔黏膜/组织改变的危险因素。2.具体介绍消除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注:其余内容参考“口腔黏膜”的护理措施。15活动无耐力个体无足够的能量耐受或完成日常活动。1.自诉疲乏或软弱无力。2.活动后有异常的心率或血压反应;用力后不适或呼吸困难。3.心电图改变、反应出心律不齐或心肌缺血。1.与氧供不足有关的因素:心力衰竭、COPD、贫血、心肌梗塞。2.与高代谢有关的因素:重度感染、晚期肿瘤、外科手术。3.与长期卧床有关。4.与营养不良有关。5.与过度肥胖有关。6.与身体虚弱有关。注:在陈述该护理诊断时,第1.2两种因素需具体化,例如: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活动无耐力:与重度感染有关)。活动耐力提高。1.评估患者目前的活动程度:目前活动和休息方式。2.合理安排活动计划。3.监测患者对活动的反应并交给患者自我监测的技术:⑴测量休息时脉搏。⑵在活动中和活动后即刻测量脉搏。⑶活动后3分钟测脉搏。⑷告诉患者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停止活动并报告医务人员:活动中脉搏减慢:脉率>次/分钟,脉搏不规律;活动3分钟后脉率比休息时脉率快6次以上: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感到活动后疲劳。16语言沟通障碍个体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1.说话或发音困难。2.严重口吃。3.听力下降或丧失。4.不会使用、不理解通用语言。1.与脑部疾患有关,如脑肿瘤、脑供血不足、脑外伤、脑中风。2.与治疗性失音有关,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喉全切等。3.与解剖性缺陷有关,如唇、腭裂。4.与心理因素、精神障碍有关,如抑郁、自闭、神经症、精神分裂症。5.与文化差异有关,如使用不同的语言、方言。6.与听力障碍有关。建立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1.评估语言沟通障碍的程度。2.确认可以使用的交流方式:⑴对于无精神障碍的患者,可以用纸笔书写、图片、体语等方式进行交流。⑵对于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应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给患者以安慰并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逐步建立一种能相互理解的交流方式。17焦虑病人即将出现的、不够明确的、模糊的威胁或危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1.情感方面:患者自诉有忧郁、压抑感,预感不幸,神经过敏,缺乏自信,有无助感,不能放松,失去控制等。临床上可表现有激动易怒,哭泣,退缩,缺乏动机,自责或谴责他人等。2.认知方面:可表现为健忘,沉思,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不注意,思维中断或不愿意面对现实等。3.生理方面:可表现为脉搏、呼吸增快,血压升高,面色潮红,手脚湿冷,疲劳和虚弱感,口干、眩晕、失眠等: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尿频等症状:运动方面可出现颤抖,肌肉僵硬,坐立不安等表现。1.与预感到个体健康受到威胁有关。2.与手术/检查有关。3.与诊断不明(预后不清)有关。4.与不适应环境有关。5.与已经预感到将要失去亲人(离婚)有关。6.与担心社会地位改变(担心事业受到影响)有关。7.与经济困难有关。8.与受到他人焦虑情绪感染有关。注:轻度的焦虑能够成功地帮助人适应生活。中度以上的焦虑方能对人的正常生活和躯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提供护理帮助。1.能说出应对焦虑的原因及自我具体表现。2.能运用应对焦虑的有效方法。3.焦虑有所减轻,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感有所增加。1.理解同情病人的感受,和病人一起分析其焦虑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对其焦虑程度作出评价。2.理解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3.允许病人来回踱步或哭泣。4.当病人表现愤怒时,除过激行为外,不应加以限制。5.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信息,建立良好的治疗性联系。6.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7.限制患者与其他具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及亲友接触。8.向病人蜿蜒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9.帮助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应用松弛疗法、按摩等。10.帮助病人总结以往对付挫折的经验,探讨正确的应对方式。11.对病人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18恐惧使病人面临某种具体而明确的威胁或危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1.自诉有恐慌、惊惧、心神不安。2.有哭泣、逃避、警惕、挑衅性行为。3.活动能力减退、冲动性行为和疑问增多。4.躯体反应可表现为颤抖、肌肉紧张力增高、四肢疲乏、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短促、皮肤潮红或苍白、多汗、注意力分散、易激动、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瞳孔散大,严重者可出现晕厥、胃肠活动减退、厌食等。1.病人能说出引起恐惧的原因。2.病人能正确采用对待恐惧的有关知识和方法。3.病人的恐惧感减轻,恐惧的行为表现和体征减少。1.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耐心倾听病人说出恐惧的原因。2.减少和消除引起恐惧的医源性相关因素。3.充分地介绍与病人有关的医务人员、卫生员及病友的情况。4.尽量避免患者接触到抢救或危重病人。5.家庭成员参与,共同努力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如陪伴转移注意力的交谈,适当的按摩等。6.儿童患者可请父母适当陪伴。7.根据病人的兴趣和可能,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可以增加舒适和松弛的活动,如呼吸练习、气功、太极拳、肌肉松弛术、瑜珈术等。8.鼓励病人参加文化活动,读书报、听音乐、看电视及棋类活动。9.对患者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注:恐惧与焦虑的区别在于引起恐惧的威胁是比较具体的,如手术、野兽动物、黑暗等,当威胁不存在时,恐惧也就消失了;而焦虑则是对一个人的信念和保障的威胁所产生的一种模糊的忧虑和不适感。恐惧和焦虑能长生相似的交感神经反应,如心血管系统兴奋、出汗、颤抖和口干等,但焦虑还出现副交感神经的反应,如胃肠活动增加,而恐惧是胃肠活动减退。从行为上看,恐惧者表现为注意力和警惕性增高,,可采取逃避或进攻开奖的威胁的危险性;但焦虑者则表现为全身不安、失眠、无助感,和对情景的模糊感,并且不容易躲避和主动出击。19有感染的危险个体处于易受病原体侵犯的危险状态。1.与皮肤破损有关。2.与静脉留置有关。3.与分泌物排出不畅有关。4.与长期卧床有关。5.与留置导尿有关。注:“有感染的危险”与“潜在并发症:感染”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感染的危险”属于护理诊断,其相关因素均系护理职责范畴之内,通过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预防感染发生。1.病人能复述感染的危险因素。2.病人无感染发生。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2.严格观察与感染相关的早期征象。3.按需要进行保护性隔离。4.限制探视人数。5.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丰富的饮食。6.检测体温每四小时1次。7.加强静脉通道及各种引流管的护理。8.向病人讲解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病人掌握预防感染的措施。9.按医嘱使用抗生素。20潜在并发症(PotentialComplication,简称PC)是护理人员无法独立预防的一些生理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需要护理人员通过检测及时发现,同时又是能运用护理措施和执行医嘱来共同处理的。1.心血管系统常见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肌梗塞/再梗塞、心脏骤停、出血、栓塞、高血压危象。2.呼吸系统常见并发症:呼吸衰竭、气胸、肺性脑病、咯血/再咯血、窒息、感染。3.消化系统常见并发症:消化道出血、穿孔,肝昏迷,消化道梗阻,电解质紊乱。4.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颅内高压、脑出血、惊厥发作、脑水肿、窒息、感染。5.泌尿系统常见并发症:急性肾衰、尿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出血/再出血。6.生殖系统常见并发症:产前出血、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产褥感染。7.血液系统常见并发症:出血、感染、贫血。8.肌肉骨骼系统常见并发症:病理性骨折、废用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9.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常见并发症:甲亢危象、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钙血染、过敏反应。10.药物治疗常见并发症:抗凝血治疗的副作用、出血、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化疗药物副作用、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副作用、洋地黄中毒。注:此合作性问题的陈述方式可以写明相关因素,如出血与抗凝治疗有关。11.与手术有关的常见并发症: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肺不张、失血/术后休克。一、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1.采取检测措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症状与体征:异常的心率/节律;心悸、胸痛、晕厥;低血压。2.及时发现与识别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3.准备好急救药物及设备:各种抗心律失常药、除颤仪、心电监护仪。4.严重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5.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6.监测电解质及氧饱和度的情况。7.监测心脏起搏器及植入性心脏自动除颤器的情况。二、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再出血1.严密观察呕血与黑便的发生(变化),并记录其量与性质。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等的变化,急性出血需10—15分钟测量一次。2.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和消除外界不良刺激。3.合理饮食:⑴对少量出血无呕吐,临床表现无明显活动出血者,可选用温凉、清淡无刺激性流食。出血停止后改为半流质饮食,然后逐渐改为软食,给予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少量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⑵指导患者不食生拌菜和粗纤维多的蔬菜及刺激性食物和饮料或硬食,如浓茶、咖啡等。4.患者呕血、黑便后护士应尽快消除一切血迹,同时安慰和关心病人,让其安静。5.维持静脉通道通畅。6.遵医嘱应用止血剂或输血。7.给予患者舒适体位。8.准备好一切急救药物。三、潜在并发症: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1.严密监测血压、尿常规及24小时出入量。2.每日监测体重,检测水肿情况,特别是脚踝、脚趾及面部水肿情况。3.观察头痛、眩晕、呕吐、上腹部不适、眼花及视力障碍等症状的进展情况。4.根据病情安排休息,指导患者以左侧卧位为宜。5.在饮食上注意,进低盐、高蛋白饮食。6.保持休养环境安静、空气流通。7.监测胎心变化,观察胎儿有无缺氧。8.注意有无阴道流血,及时发现胎盘早剥等情况。9.按医嘱及时给予镇静、降压、解痉等药物治疗,观察和记录其临床效果。10.根据病人兴趣,鼓励病人增加松弛的活动,如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报等。四、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1.给药时间、剂量准确。2.应用洋地黄药物前后监测心率、心律,当HR<60次/分,禁止给药。3.观察病人饮食情况,有无恶心、色觉异常。4.监测血钾、血药浓度。5.避免与钙同时应用(可引起洋地黄中毒的因素)。6.了解病人有无下列影响洋地黄用量的因素:肝肾功能减弱;心肌严重损伤;低钾低镁;缺氧(这些情况下机体对洋地黄耐受性低。易中毒)。7.如发现各种快速和缓慢的心律失常,应立即停用洋地黄。8.嘱患者若漏服了洋地黄,不要补服。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