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彭应心优化心力衰竭管理的核心问题
TUhjnbcbe - 2021/3/5 16:49:00
白癜风中医诊疗倡导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0/5947259.html

大多数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系统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能明显改善。但在出院后3个月内,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风险仍然较高。因此,在心衰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综合管理,尽可能优化治疗方案。在近期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上,医院的彭应心教授围绕心衰管理的核心问题作了精彩报告。

心衰治疗的全过程

心衰治疗全过程分为院内治疗和院外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过渡期、稳定期和姑息期。在急性期时,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启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强化利尿、治疗病因。在过渡期时启动或上调口服药物。出院后2-3个月为过渡期中的易损期,在此期间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风险较高,需特别注意。过渡期后进入稳定期,此时需维持药物最佳剂量。当患者进入姑息期时,应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

美国一项研究纳入家医院、47,例心衰患者,分析患者一年再住院累计发生率。结果发现,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在出院30天内呈直线上升,3个月后逐渐趋于稳定(Figure1)。另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出院后全因死亡风险随出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减低。因此,在治疗中应注意优化心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易损期的再住院率和死亡风险。

Figure1

出院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情况

提高改善心衰预后药物的使用率

中国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了“金三角”治疗方案,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研究发现,在北美、欧洲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指南推荐心衰药物治疗的使用率不断增加。在我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衰注册研究显示,心衰患者出院后服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MRA的比例分别为54.7%、50.6%和55.4%(ChineseCirculationJournal,,30:)。彭应心教授指出,心衰药物未使用的因素包括:(1)医生因素,对治疗目标缺乏认识,只注重缓解症状,未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应心优化心力衰竭管理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