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使用火罐的种类有哪些?
火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竹罐是用直径3-5厘米的竹子,制成8~10厘米的腰鼓形圆筒,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打磨光滑。它的优点是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跌坏,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太大。以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这种火罐。
(2)陶罐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罐口平滑、形如木钵。它的优点是吸附力较大,缺点是容易摔碎跌坏。
(3)玻璃罐是在陶制火罐的基础上,用玻璃加工而成,形如球状,罐口平滑,有大、中、小三种不同型号,也可以用广口罐头瓶替代。它的优点是,因为透明,可以看到拔罐的部位充血、瘀血的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也是容易摔碎损坏。
拔罐的方法有哪些?
(1)投火法将小纸条或棉签蘸酒精点燃后,投入罐内,等纸条或棉签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纸条或棉签未燃的一端向下,可避免烫伤皮肤。
(2)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术部位。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节约棉球,也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3)贴棉法用1平方厘米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在罐内壁,七中段,以火柴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应拔的部位,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
拔罐后,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时即可取罐。取罐时,一手扶住罐身,一手手指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不可硬拉或旋动。
拔罐治疗心力衰竭怎么操作?
助阳散寒。
心俞、厥阴俞。
取大号竹罐1只,用闪火法使罐子吸附在穴位上10分钟后轻轻取下,也可在针刺得气后加用拔罐法。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通阳化浊。
膻中、心俞。
背痛,加肺俞、风门。
取大号竹罐1只,用闪火法,使罐吸附在穴位上,背俞穴可针刺得气后加拔罐,10分钟后轻轻取下。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
(2)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的患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3)常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4)如出现烫伤,小水疤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疤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疤,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甲紫(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保护创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