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心青年聚焦预防与评估特刊回顾
年7月,心青年联合「医学网」推出《广东心青年—聚焦—预防与评估》专刊,本次特刊所摘录的文章是心青年成员以“心血管疾病”为核心,围绕“预防与评估”这个主题展开的讨论,希望未来可以持续开展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的规范性培训,改变国内心脏康复人才匮乏,知识缺乏的困境,将“上医医未病之病”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今天开始,我们将在
运动训练适用于病情稳定的纽约心功能分级Ⅰ~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心力衰竭恶化或者急性心衰患者被排除在外,这类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后,进行个体化的运动训练可防止患者机能恶化,并为正式的运动训练奠定基础。此外,运动训练对于ICD和CRT植入的心衰患者而言,也是安全有效的,这些患者也可以从运动训练中获益。临床上的稳定及早期的运动对病人的能力恢复、及进行常规的运动训练是有帮助的。早期可进行简单的、缓慢的训练。运动训练前,应对每种训练方式进行测试,以保证患者应对该运动的承受能力,及安全性。当患者临床情况稳定时,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病史、查体、静息心电图、症状限制的运动测试、超声心动图等),以排除运动训练有关的禁忌症。此外,针对个体的运动训练模式,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共病、个人习惯等因素。
训练及评估
选择适合自己并且足够强度的运动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根据运动强度、运动类型、运动方法等,可将运动训练方案分为3类:(1)有氧耐力训练(持续性或间歇性有氧训练)(2)力量/抗阻力训练(3)呼吸训练。
运动训练被认为是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基石,而有氧运动是训练的主体。持续有氧训练是有氧条件下的高强度训练,其效果较好,安全性高,简单易进行,因此被推荐适用。通常在跑步机或功率自行车上进行训练。训练应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次数。以每周3-5天,每天20-60分钟,中到高等强度的训练为宜。有氧运动的强度可用最大摄氧量(VO2Max)、6分钟步行试验等来评估。既往观点认为,高强度间隙性有氧运动训练比持续性运动训练更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最近一篇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研究,纳入EF≤35%、纽约心功能分级II~III级的心衰患者例,随访52周,主要终点是入院到第12周左室舒张末内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持续性运动训练相比,高强度间隙性有氧运动训练在左室重构、有氧代谢能力方面并未显示出优势。力量/抗阻力训练是肌肉对抗特定阻力而进行的收缩训练,有建议将这种方法用于干预合成代谢来预防心衰消瘦综合征。
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呼吸肌无力的患者意义更加显著。呼吸训练开始阶段的强度建议为最大吸气口腔压的30%,每7~10天调整一下强度,直到最大吸气口腔压的60%。训练每天进行20-30分钟,每周3~5次,至少训练8周。
运动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议最初的训练需在专业的监督、指导下进行,医院或者中心。为获得长远的效果,需要鼓励患者坚持家庭的训练,而从社会训练到家庭训练这一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结论
总之,运动训练是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康复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心衰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心衰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的降低。
编辑、排版:银白桦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