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脏瓣膜性疾病,但是其确诊需要心超检查。很多患者因有头晕、医院行心超检查而发现,还有很多患者本身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在体检时发现有心脏杂音、心脏扩大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才发现有主动脉瓣狭窄的病情。作为患者或家属而言,最为关心的自然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常常能听到的问题就是“医生,得了这个病我还能活多久”?
尽管医护人员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开金口断生死,更不能如同江湖骗子一般夸夸其词保谁长命百岁,但是“还能活多久”这个沉重的话题承载了患者和家属太多的焦虑、期待或是无奈,简单一句话可以给人希望也可能是绝望。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医务人员的答案尽量精确,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或是对于未来的治疗方案做出合理的选择呢?答案当然有,这就是概率。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进步,使得人们通过大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一类特殊人群疾病的发病和进展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患者可以通过网站查询到很多统计信息,比如某种手术的全国平均并发症发生率是多少,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的发生率是多少,来帮助患者进行一个合理的选择。
本文附图中引用了来自于国外学者所作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自然病程曲线。通过曲线我们可以发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早期大多处于潜伏状态,大部分无症状,或出现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心悸、头晕和乏力的症状,随着主动脉瓣狭窄程度的进展,患者的有效瓣口面积越来越小,可能出现进行性的运动耐量下降(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能敏感地察觉到这一情况,而错误地认为只是年龄增大或是缺乏锻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都不能早期发现进行治疗的原因。如图所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以隐匿至接近60岁才出现显著的临床症状(心绞痛、晕厥、心衰),而一旦出现症状后生存率急转直下。如不进行积极的治疗,出现劳力性心绞痛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生存时间平均为5年,出现晕厥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生存时间平均为3年,而出现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生存时间仅1.5-2年,有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天。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统计结果显示,出现临床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如不进行外科手术或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AVR),5年生存率尚不足半数(48%),10年生存率更是不足10%。
PARTNER1临床试验提示,对于外科手术禁忌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若不选择TAVR治疗,只采取药物保守治疗,5年死亡率高达93.6%!更值得一提的是,约4%的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一起病就是心源性猝死,救治成功率微乎其微。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见患者因为对于手术治疗的恐惧而耽误治疗最佳时机的情况。TAVR术的问世,起初是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换瓣手术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后来进一步拓展到外科高危、中危患者,并逐渐体现出巨大优势。随着介入器械的进展和术式的改进,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展对于外科低危甚至是更年轻的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的尝试。我们在此呼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请尽早就医并进行瓣膜置换术,切不可一再耽误病情!
图片来源:BoasiV,CasaleMC,AsteM,etal.AorticStenosisintheElderly:UnderstandingtheNewTherapeuticOptions[J].WorldJournalofCardiovascularSurgery,,02(4):96-.
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