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型肝炎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如果病毒载量高或合并肝纤维化、肝硬化,就需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NAs)。
乙肝抗病毒在核苷(酸)类似物未研发出来前,我们只有干扰素作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目前我国批准的干扰素治疗药物有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和干扰素-α,而乙肝抗病毒常用的干扰素为Peg-IFN-α,它一般一周注射一次,根据治疗效果,疗程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它具有治疗时间短,可在治疗结束后停药的优点,其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综合征、骨髓抑制、精神异常、自身免疫病等。
但干扰素应用有禁忌症,绝对禁忌症为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期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病、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相对禁忌症为甲状腺疾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
核苷(酸)类似物(NAs)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目前常用的有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其中目前首选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它们能强效抑制病毒复制,且耐药率低,其余几种药物长期服用后,耐药率较高,因此不作为首选,而对于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女性首选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其次可选择替比夫定,其余药物均有导致胎儿畸形可能。服用此类药物均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HBVDNA)及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而且服用核苷(酸)类似物(NAs),需长期规律服药,虽然最新指南提出治疗一年如果HBV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和HBeAg血清学转换,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半年复查1次)仍保持不变,可考虑停药,但其认为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因此目前仍建议长期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