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力衰竭的诱因有哪些医生有一样指标可预测
TUhjnbcbe - 2025/1/24 22:26:00

心力衰竭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其次是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它疾病也是导致心衰的主要诱因。还有遗传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等都是诱发因素。

首先,我们回到大家最关心的这个问题上:哪些人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其实,心力衰竭起病相当隐匿,因为不少患者在早期没有相关症状或体征,因此不易被发现。但是,心力衰竭也有特定的发病人群,如有你患有某些疾病,那么你将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而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①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肥胖、酗酒;②长期服用具有心脏毒性药物的人群;③患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④已经出现心脏损害的人群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等。

如果存在以上危险因素,那么需高度警惕,需要定期体检。因为在早期,你可以没有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如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但如果不早期干预,这些症状的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当然,如果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相关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那么我们主要干预原发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至少应将血压控制在/90mmHg以下,而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朋友更应将血压控制在/80mmHg以下。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达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年轻的控制可稍微严格一点,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指标。

高脂血症患者应改变生活方式,至少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4mmol/L以下,而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及较高的人群应将其控制在2.6mmol/L以下。

冠心病患者应规律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稳定斑块的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以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当时控制病因的目的在于预防,降低发生风险,而我们也可以检测相关指标,预测未来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这就是BNP。BNP中文名为脑钠肽,它主要由心室壁分泌,具有利尿、扩管等作用,但当心脏承受的压力显著升高后,它就会显著升高,因此它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参考依据。而对于尚未发生心力衰竭的人群,它也具有参考价值。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人群而言,如果BNP>50,说明未来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所以,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可定期监测BNP,若该指标达到了预判范围,那么就应提高警惕,说明病情在持续进展。当然,如果已经诊断为心力衰竭,那么应合理治疗。心力衰竭治疗的原则为“强心、利尿、扩管”,不同的药物可发挥不同的作用,大家所熟悉的呋塞米、氢氯噻嗪等主要作用在于利尿,地高辛的主要作用在于强心。

与此同时,还可服用芪苈强心胶囊。它虽然是一种药物,但却可发挥多种药物的功效,包括利尿消肿、增加心脏收缩力、抑制心室重构等,不仅如此,相关研究还发现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可让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当然,仅限于书面说辞,你可能无法信服,证据我们是有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医中药治疗中明确指出,在标准方案上联用芪苈强心,相比于对照组可进一步降低BNP,而BNP越高,心力衰竭的病情越严重,因此病情的改善毋庸置疑;同时,还可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力,相关研究发现,标准方案中联用可使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10-20左右,说明心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综上,心力衰竭需要早期干预,因为心脏的严重损害不可逆转,而治疗心衰的原则是强心、利尿、扩血管,同时需要使用改善预后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ARNI等,而在标准治疗方案上联用芪苈强心,可进一步改善病情,进一步降低患者的BNP、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力衰竭的诱因有哪些医生有一样指标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