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经方真武汤使用要点来了
TUhjnbcbe - 2024/9/14 16:21:00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今天要介绍的是张仲景治疗水气内停的代表方剂,药仅五味,但传承千年,如今仍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仲景神方。

1

方证、病机

真武汤本方是张仲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代表方剂。《伤寒论》所载真武汤方证共两处,一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水气内动;一是少阴病,肾阳亏虚,水气内停。两者其始虽不同,而其发病皆为阳虚水泛所致。

人体的水液代谢虽和多个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有关,但其中尤其与牌、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水之所制在脾,所主在肾。《素问逆调论》谓“肾者水脏,主津液。”今肾阳虚,气化失常,开合失司,故见小便不利等症。《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附肿。肼肿者,聚水而生病也。”除此,亦可引起水不化气,而见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等症。

肾阳是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生化各脏腑组织器官。脾阳根于肾阳,现肾阳虚衰,则脾阳亦不足。脾主运化水湿,脾阳虚不能运化,则水液停聚而为诸患,水淀溢于肌肤,故见肢体浮肿而沉重;水混流走肠间,“湿盛则濡泄”,故见下利,便溏。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独之邪困郁清空,故见头眩头重。寒湿凝结于里,水停气滞,故见腹痛。水气上凌于心,则见心悸。《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因表证发汗太过,则伤阳耗阴,阳气大虚,筋肉失养,经脉失于温煦,故见筋肉润动,站立不稳,震颤欲倒地等症。

总之,上述诸症的出现,是由于肾阳虚而导致脾阳亦虚,水温不运所致,脾肾阳虚是“本”,水气内停是“标”。

2

药证、鉴别

本方是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而设。治疗阳虚水停之证,应温补肾阳与利水渗湿结合运用。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峻补元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盖本品乃纯阳爆烈之品,其性善走,长于补命门真火,且能逐在里之寒邪。正如《本草求真》卷1所云:“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瘤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张锡纯也指出:“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主水虽在肾,制水则在脾,今肾阳虚衰,必致脾阳不足,脾胃之气亏虚,故方中又配白术益气健脾燥湿。《本草求真》巻1云:“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

茯苓甘淡性平,长于健脾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尤其适用于胖虚不健,水湿内停之证。苓、术相伍,为仲景益气健脾祛湿常用对药。

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既能助附子以化气,又可助苓、术以温中健脾,还可直接温散溢于肌表之水湿。

仲景在方中配伍芍药一味,颇具深义,盖芍药味酸苦性寒,用于此方,一药而具三用:一者芍药可利小便而行水气,如《神农本草经》卷2谓其能“利小便”,故可助苓、术以祛除水湿;二者本品能益阴柔肝,缓急止痛,以治水饮下注肠间所致之腹痛;三者可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瞤,并可防附子爆热以伤阴。在补阳利水药中佐以酸敛护阴之品,乃阴阳互根之意,补阳面不致亢,护阴而不留邪,使阳生阴长,水火相浒。城如赵羽皇所云:“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录自《估古今名医方论》卷3)。

从上可见,仲景组方用药,确有超人之处。方中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类方比较]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皆有湿阳利水的作用,都能主治阳虚水气内停之证。然而本方主治证的病位重点在肾,且多伴有肾阳虚的证候,放以附子为主药,温阳散寒,配生姜助附子通散水邪。苓桂术甘汤的病位重点在牌,且以水气上泛为主证,故以茯苓健脾利水为主,配桂枝温阳化气。

3

临床应用

应用本方,其临床依据为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或清长自利,头晕,身瞤动.站立不稳,浮肿,下利,不渴,咳则痰多而薄白,手足冷,舌质多淡白或淡黑,舌质滑润,脉沉或微细。

真武汤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真武汤证的心悸,四肢沉重,身瞤动,小便不利等皆可出现在心力衰竭证候中,尤其是心衰浮肿,为明显的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用真武汤颇能收效。若加丹参行血通脉,则效果更优。

对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高度浮肿,见腰背恶寒,纳呆,腹胀,小便不利,脉沉细无力者。投之亦应,浮肿可迅速消退。用于尿毒症时,以全身水肿,恶寒,纳呆作为投药指征。若有恶心、呕吐,宜加黄连、半夏。

用本方治疗阳虚水泛,平衡失调所致的某些眩晕证。特别是美尼尔氏综合证诸多报道。病人多表现为眩晕,听力障碍,呕吐,眼球震颤,甚至手足抖动。有人从现代医学加以研究,认为这可能与该方具有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醛固酮的代谢,维持内耳的内环境稳定,调整内耳功能有关。

此对于临床上高血压患者之眩晕,口鼻肌肉跳动,四肢震颤麻痹或手足徐动症难以自控,舌淡苔白,脉沉而两尺无力者,也适宜用本方。

真武汤用于流行性感冒时,主要为老人或阳虚之体的流感。以少阴病的形式发病,表现为体温虽高,但无热感,恶寒,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下利。

本方还广泛用于水湿停泛胃肠之疾病,如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泻等,一般有小便不利,大便多为水样(不伴有里急后重),四肢沉重,心悸亢进,眩晕等症。用于肠结核时,以无结核中毒症状,仅有下利,腹胀,腹痛,恶寒,四肢发凉作为投药指征。

本方还可治失眠。张路玉谓:“不得眠有数证,皆为阳盛,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验诸临床,信然。

此外,对阳虚而挟有水气之疮疡及皮肤病,除本方证之全身症状外,其局部多表现为阴证、虚寒证而有水气症状,如患处皮肤色白不润。漫肿无头,或干塌下陷,脓液色淡,昧腥质稀,量多,肉芽色青黯、久而难敛等,可用本方加味或研末外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黑、冷、疼、硬、肿、烂”为症状特点者,用本方收效亦住。

4

名家注选:

1.吴昆:“获苓、白术,补土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生姜、附子,益卫回阳之物也,可以壮火而祛虚邪;芍药之酸,收阴气也,可以和荣而生津液。”(《医方考)卷1)

2.柯琴:“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有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盖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火失其位,则水逆行、君附子之辛温,以奠阴中之刚;佐芍药之酸寒,以收炎上之用。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阴平阳秘,少阴之枢机有主,升固得宜,小便白利,腹痛下利自止矣。生姜者,用以散四肢之水气与肤中之浮热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4)

3.张潞:“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之运脾渗水为务,此人所易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秘。而实缘水饮内结,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盛极寒,则小便必消户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栽?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或羽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平?即知附子汤、桂枝加附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芍药与附子井用,其温经护肾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后世用药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伤寒缵论卷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真武汤使用要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