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其致残、致死率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流行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但仍无法逆转心肌细胞凋亡后导致的进行性心力衰竭。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治疗为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众多学者致力于寻找理想种子细胞的研发,但目前现有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远低于人们的预期,这是由于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年李仁科院士首先提出了子宫为女性骨髓以外的第二个干细胞库,在器官受损伤时子宫干细胞可以归巢受损部位进行器官修复,揭示了女性心脑血管发病低的机制,提出了子宫干细胞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理想种子,同时在小动物中已得到验证。近日,山西医科大学解*教授团队与加拿大李仁科院士的国际合作下,依托山西医科大学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在《StemCellResearch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umanendometrium-derivedstemcellimprovescardiacfunctionaftermyocardialischemicinjurybyenhancingangiogenesisandmyocardial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首次系统探讨了人源子宫内膜干细胞分离,纯化和在修复缺血性心脏病的优势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为人子宫干细胞临床转化奠定了科学的实验基础。团队范雪梅博士、何生博士、宋慧芳博士等成功地从人体子宫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出了具有干细胞功能的人子宫内膜细胞,并证实比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迁移修复能力,更强的促血管形成能力。这些生物学特性,尤其强的促血管形成能力正是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发挥损伤修复作用所需要素之一。为证明子宫干细胞功能,团队将干细胞移植到大鼠心梗模型中受伤部位,通过心脏超声心动图、小动物MicroPET-CT等手段观察其修复治疗效果;从心梗局部新生血管、心肌保护等方面阐明了子宫干细胞修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结果证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较,人子宫内膜干细胞通过旁分泌作用具有强的促血管新生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缺血损伤心肌的修复。综上,该研究首次系统报道了人子宫干细胞能够更好地修复损伤心脏,其机制与子宫干细胞具有更强的促血管新生能力相关。此外,该团队正在进行人子宫干细胞移植到小型猪左心室心梗模型的治疗,初期实验结果同样证实子宫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开展子宫干细胞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