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为快!
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疾病严重的终末阶段,患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衰患病率为0.9%,42.3%的心衰住院患者在5年后死亡,住院和稳定期心衰患者一年再住院率分别为44%和32%,生活质量极受影响。
为了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心衰被根据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分类: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射血分数下降心衰(HFrEF);
LVEF≥50%——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
LVEF在40%-49%之间——射血分数临界值心衰(HFmrEF)。
目前,HFpEF正逐渐成为最为常见的心衰类型,据AHA发布的最新中国心衰数据显示,我国心衰人群中HFpEF比例已高达41.1%。
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吴学思教授曾表示:
与HFrEF人群相比,HFpEF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而且并发症与合并症较多。因此,如果可以明确HFpEF的病因,做好预防,就极有可能预防HFpEF发生或减少诱发,这是更为现实和重要的。
来自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显示,在万美国成人心衰患者中,半数以上为HFpEF,且其发病率仍可能继续增加。因此,HFpEF的防治对于国内外都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而这一次,RaviB.Patel博士和他的团队在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与世界心脏病大会(WCC)联合召开的年度科学会议在线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就尝试了从生物分子的角度来更好地预测HFpEF。他们发现,年轻时的内皮细胞激活或可成为HFpEF的预测指标。
(文章标题:年轻时细胞粘附分子及之后的心脏功能)
E-选择素(E-selection)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内皮细胞激活的生物标志物。二者均与HFpEF的发病有关。
E-选择素在年被发现,主要集中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因为具有内皮特异性,所以常被用作内皮细胞激活的特异性指标。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则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菌内霉素的刺激下可以被激活的内皮细胞表明表达,介导白细胞的粘附和渗出。
为了进一步了解两个标志物与HFpEF发病的时间相关性,研究者选取了名18-30岁的年轻人,并在跟踪随访的30年内进行了8次疾病相关信息的收集。
通过对比分析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发现,吸烟的黑人男性E-选择素水平较高。此外,与E-选择素水平较低的个体相比,水平较高的个体,其身体质量指数(BMI)值、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肌酐水平均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较低。
1内皮细胞激活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独立相关
在跟踪的第七年至第十五年间,受试者E-选择素水平变化的平均值为1.28ng/mL,且该变化与左室的舒张收缩功能没有关联。但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等相关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跟踪的第7年和第15年,高E-选择素水平,与研究终止时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减低独立相关。
表1:E-选择素循环水平与30年时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数的关系
对于ICAM-1来说,其在相同年限内的变化均值为10.97ng/mL,跟踪第15年时的高ICAM-1水平,也与研究结束时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减低独立相关。
表2:ICAM-1循环水平与30年时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数的关系
既然二者均和GLS有关联,那么,它们在心血管(CV)相关风险因素和GLS之间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2内皮细胞激活是CV风险因素和GLS的“媒人”
具体来看,E-选择素对BIM与GLS、血压与GLS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E选择素能够影响17%(95%CI:5%-47%)的BIM与GLS关联性、8%(95%CI:2-22%)的血压与GLS关联性。
图1:E-选择素对BIM与GLS、血压与GLS的调控作用
ICAM-1对BMI与GLS关系的影响也与E-选择素近乎相同(17%;95%CI:5-47%)。
图2:ICAM-1对BMI与GLS的调控作用
早期研究发现,ICAM一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最强,可以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向血管外迁移,粘附心肌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导致心肌细胞凋亡。以ICAM-1介导的心肌炎症反应可能是诱发或加重心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的研究则表明,年轻人的E-选择素和ICAM-1水平均与中年时较低的左室GLS独立相关。
也就是说,这两种粘性分子的存在把内皮细胞激活与较差的心内膜收缩功能联系在了一起。对于HFpEF来说,这一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预测意义。
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仍需要做更多的前瞻性实验来进一步证实内皮细胞激活所引起的心内膜收缩功能改变与HFpEF的发生有关。
参考资料:
[1]赵晓燕.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及其意义.郑州大学医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
[2]杨胜茹.E-选择素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14(9):-.
[3]郝延磊,蒲传强,朱克,张凤英,刘洁晓,HAOYan-lei,PUChuan-qiang,ZHUKe,ZHANG
Feng-ying,LIUJie-xiao-《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1期.
[4]Patel,R.B.,Colangelo,L.A.,Reiner,A.P.,Gross,M.D.,Jacobs,D.R.,Launer,L.J.,…Shah,S.J.().CellularAdhesionMoleculesinYoungAdulthoodandCardiacFunctioninLaterLife.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彦蓉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看过,请点这里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