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养
Tues.
学
Wed.
团
Thur.
思
Fri.
悟
小孩子去哪儿了?
4月8日下午5点多,湖南益阳的一个爸爸接到了妻子的电话。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今天早上是自己开车送4岁女儿琪琪上幼儿园的。
可是女儿一整天都没在幼儿园,她去哪儿了?
焦急的父亲拼命地回想,想起自己在送女儿途中接了一个电话,想起自己根本就没把女儿送到幼儿园,想起自己看了会儿手机就直接办事去了。
9个小时内,他都没有再回过车里,也就意味着女儿在车里呆了整整9个小时。
打开车门,他在后座底下发现了早已没有呼吸、全身发紫的女儿。
就这样,4岁的琪琪静悄悄地死在了自家的车里。
没有更多细节描述,但我们似乎可以从其他同类事件里,一窥琪琪所经受的煎熬和痛苦。
年6月20日,被丢在车里整整一天,窒息而亡的5岁小女孩,脖子和脸上全部都是抓痕,还有用头猛撞车门、车窗的痕迹。
年9月11日,广东英德3岁的女孩被老师忘在校车里,6个小时后被发现时,头发湿透、鼻孔流血,抢救无效死亡。
这些肉眼可见的挣扎,琪琪都曾有过。还有很多不幸的孩子,也都经历过。
年6月,湖南一名3岁的小女孩被老师忘在校车里,长达7个小时,中暑身亡。
年8月,福建一名2岁的小女孩在后座睡着,第二天被发现时已经死亡。
年4月,上海一名19个月大的女婴被父亲忘在车里,几个小时后被发现时已经死亡。
年6月,海南一名小男孩被忘在幼儿园接送车里,发现时已经死亡。
年5月,广西3岁半的小男孩倒在校车里,抢救无效死亡。
年5月,潮州一个小女孩被忘在校车里,窒息而死。
……
据美国的统计报告显示,美国每年都有30多起类似的事故发生(在夏天,平均每周两起!),54%的孩子被单独留在车里,都是因为大人忘了。
(下面的统计图给出了每年因车内高温致死的儿童数和死亡孩子的年龄统计,数据很直观,这里就不翻译了。给出这个统计数据,是想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过于自信,以为自己一定不会犯这个错误;为什么父母会把孩子忘在车里,以及如何避免,在文末有讨论。)
(infographics图来源:noheatstroke.org)
每一场事故背后,都是一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
但就是这样血的教训,依然无法叫醒某些家长。
去年无锡的一个妈妈无意间把孩子锁进车里了。35℃的高温下,孩子在车里哇哇大哭。
担心孩子有危险,消防官兵准备破窗的时候,却遭到了妈妈的阻拦:
“等20分钟没事儿的,我叫开锁的来。”
这话听得我气不打一处来。孩子的性命,竟然还没有一块玻璃重要?!
等20分钟没事儿?把你放进去试试!
密闭汽车,几分钟就能变成杀人牢笼
国外一个机构曾做过一个看似相当轻松的挑战:在密闭车厢后座上呆够10分钟,你就能得到美元!
看起来是不是soeasy?大部分的报名者也是这么想的。
挑战一开始,大家都一脸轻松,有人开玩笑,有人哼歌。
但没过多久,他们就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有人扯安全带。
有人脱衣服。
有人想要开窗户。
有人呼吸急促,有人满头大汗,!
还有人已经快要崩溃了,盯着“救命键”犹豫着要不要按下去。
最终,没有一个人熬过“短短的”10分钟,无一例外全都选择了求救。
一个成年人连10分钟都受不了,那个担心花钱修玻璃的妈妈,竟然要让一个孩子等20多分钟。说轻了当家长的是无知无脑,说重了,真让人怀疑这孩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说是“谋杀”都不过分啊!
常爸这么说,真的是一点儿都不夸张。
就连国内一个参与类似实验的消防员都说过:“虽然我常年接受高温训练,但也受不了这样的折磨。”
这种折磨是什么?
不是憋气,而是炮烙之刑。
密封的环境里,虽然氧气量变少了,但总还能透过缝隙钻进来,不至于这么快就让人缺氧。可密封加上阳光直射形成的“温室效应”,就不是生命中可以承受之轻了。
来看一张实验数据。
不难发现,即便室外温度不高,随着密封时间增加,车内的温度也会急剧上升。
光看数据,似乎没什么感觉,如果你了解不同温度下人体的表现,就会知道为什么汽车会成为杀人牢笼了!
30℃,感觉凉热适中;
33℃,汗腺开始启动,散发体温;
35℃,皮肤微微出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
36℃,身体拉响警报,大量排汗;
38℃,多个脏器参与降温,急速喘气,心跳加快,体质差的人会中暑;
39℃,汗腺濒临衰竭,心脏病、心衰随时可能会爆发;
40℃,大脑功能瘫痪,头昏眼花,站不稳;
41℃,人体极限,严重危及生命。
再翻回头来看下前面的表格感受下?
这还是成年人的表现,对小孩子来说,就更危险了。
孩子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再加上皮肤细嫩、偏薄,体表面积占比相对较大,所以更容易吸收热能,体内水分蒸发也更快。
这也就意味着,同样温度里,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
为了安全,我们都会把孩子放在后座,一项实验表明,后座恰恰也是全车温度最高的地方。
如果以琪琪出事当天的温度30℃来计算,大概10分钟左右,4岁的琪琪就已经被车内高温折磨得难以忍受。
随着夏天来临,室外温度会越来越高,即便是1分钟,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
所以,是不是真的“没事儿”,没体验过的人,根本没资格说这话。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那我留孩子一人在车里时,开着空调或者开个内循环,让车里温度低点,可不可以啊?
可千万别这么做!
停车开空调,也可能会致命
年8月18日,武汉一个小区的保安在查看空调外机时,发现一辆奇怪的车:
车子还在动,车里还坐着一名女性,但很长时间没有动静。
急救人员赶来检查,发现这名女性已经死亡10多个小时,死亡原因是:
车内开空调,空气不流通加上废气回流,引发窒息死亡。
类似的还有发生在年的一件事。7月17日中午,安徽合肥的一名男子被发现死于车库里的私家车内。
当时,汽车车门紧闭,发动机还在运转,空调已经开了一夜。警方判定是一氧化碳中毒。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在家开空调没事儿,车里开空调就能死人?
答案是:怠速开空调。
汽车停在原地开空调时,发动机处于怠速工作状态,汽油燃烧不完全,就会释放出各种有害气体:
固体悬浮颗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化合物、硫氧化合物。
特别是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会比开车时高十多倍。
随着开空调时间增加,有害气体也越来越多。空调是外循环,也意味着车外的这些毒空气会被吸进车里。特别是在空气不流通的车库、地库里,很容易再度被吸进车里。
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逐渐占领车内,杀人于无形。
所以,怠速长时间开空调基本就是“作死”。
开空调不行,那内循环怎么样呢?内部空气流通,不会有一氧化碳,这就安全了吧?
当然不是!
车内的空间狭小,人的每一次呼吸都在创造新的二氧化碳。没有清新的空气进来,也就意味着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
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就会出现脑缺氧、头疼恶心、昏迷的现象,严重时甚至失去生命。
空调不能开,那我开个窗,留个缝总行吧?
还是不行!
开个窗户的确能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但仍然很不安全。
先不说留个缝,孩子容易夹着手或者伤着自己,还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盯上。再加上,高温直射,还是很容易中暑。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办?
还是提醒了一万次的那句话:千万不能把孩子一个人留在车里。
说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轻蔑地说:“把孩子忘在车里这种蠢事儿,我是不会做的!”
很巧的是,那些把孩子忘在车里、导致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甚至死亡的父母们在事发前也都是这么想的、这么说的。
愚蠢至极的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Q

p>什么样的父母会蠢到把孩子忘在车里?A

p>任何人。
很多人认为,只有没有责任心、粗心大意、无知的父母才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但《华盛顿邮报》的一项新闻调查却显示犯下这个致命错误的父母可能是任何人:
牙医、邮递员、社会工作者、警官、会计、*人、助理律师、基督教牧师、犹太教拉比学徒、护士、建筑工人、副校长,还包括心理健康顾问、大学教授、披萨厨师、儿科医生、火箭科学家。
很多把孩子忘在车里的父母,其实平时都是非常负责、疼爱孩子的人!可是他们怎么就忘了呢?
对此,南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理学教授DavidDiamond的解释是:
“压力、情绪、睡眠的缺乏、日常习惯的改变,这些因素的结合才真正导致了事情的发生。在这些情况下,基底神经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它战胜了我们清醒的意识。脆弱的海马体中记忆回路如同被电脑程序强制覆盖了一般。除非记忆回路被什么东西重启——如孩子的哭声,妻子的提醒,否则这段记忆可以完全消失。”
所以,不是要给前面那些粗枝大叶的家长开脱,只是从更警醒的角度来说,这种悲剧是否发生,和父母的责任心、受教育程度,其实真没有什么关系。
也意味着,下一个犯下这种致命的“无心之过”的人,可能就是你。
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要家长多次练习,把非常识变成常识,把良好的用车习惯变成肌肉记忆:
●下车前要检查车里的整体情况,向后座看一眼。怕自己忘,可以贴一个提示。
●孩子坐车时,让孩子坐在副驾驶后面,司机斜眼就能看到。
●不经常接送孩子的人带孩子出去时,其他人要勤打电话询问着。
●车膜,不要贴太遮光的玻璃膜,让路人更容易看到。
●带孩子出去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多长心眼。
●给孩子戴上安全手表,孩子有危险了可以随时打电话,家长也能随时查看位置。
当这些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你的下意识动作、习惯性记忆时,孩子也就会更安全。
大脑容易偷懒,一个不留神,分别就变成了永远。
事关孩子安全的事情,永远别太自信。
有了孩子以后,锁车门之前,一定记得要多做一个动作:
回头看一眼。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