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曰:“大活人能叫尿憋死吗?”其意是讲某人办事死板。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让“尿憋死”者比比皆是。许多青年医生治疗心力衰竭时往往“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一夜之间就想使水肿消退,使患者平卧;或者遇到病人时不多想,动辄就给速尿注射液加西地兰等,甚至速尿一用再用,反复加量,大量使用。不多时日,尿量很少,或者根本无尿。即使速尿用至每天~毫克静脉点滴,尿量也很少或无尿。真是病人急得团团转,医生傻了眼。这就是“利尿剂抵抗”。小剂量,常利尿,如涓水细流,春水长流,这好像“无为而治”;而大剂量,强利尿(速尿、丁尿胺),猛利尿,如疾风骤雨,必致山洪暴发,江河横流,好像“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往往造成电解质严重紊乱,血流动力学严重障碍,尿量很少,或者根本无尿,甚至招致猝死或早死。怎么办?用中药古方强心剂五苓散、真武汤可以利尿。五苓散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凡脾不转输,烦热而渴,小便不利者皆可用之。方中白术燥湿、健脾助土,使水之堤防以制水,配以茯苓,助白术补脾气而利水;泽泻、猪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桂枝通经解肌,合茯苓又能湿化水饮。诸药合之为散,可使脾气转输,水津下行四布,表解脾健,水行气化,诸症自平。五苓散一方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依经所制。仲景制方依经,且参以天地之数。《内经·至真要大论》:“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又曰:“君二臣三,奇之制也。”五苓散为渗湿利水之剂,故组方时取之以奇数二以五而制,选药五味。方中且“君二臣三”,亦符合奇方之制。本方证病机及何药为君,历代注家看法分歧,不过多数认为是治疗蓄水证,由于脾土虚衰,运水无力,而出现水湿不化,水肿及小便不利等证。故《伤寒论》以培土实脾为法,健脾行气,化湿利水。故在方中以白术、茯苓为君,体现了“君二”之旨。白术与茯苓在渗湿利水的方剂中常常配合使用,以共奏健脾利湿之功。《元虞集》也有“斯苓春雾重,煮术晚烟轻”这样的诗句,可见苓、术是经常伴随在一起的。“五”在古代象数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因为象数体系就是以“五”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五苓散”中的“五”,指的就是土,张景岳曰:“五为数中,故土曰五,此五行生数之祖。”土在五行中又能够制水,如果堤防一巩固,水邪就不能为患了,故“五”在这里有制水的意思,其君药白术因有培土制水之力,亦寓意“五”中。苓,即指茯苓。故名为“五苓散”。“真武汤”一方,源出于张仲景《伤寒论》。考宋人赵彦卫“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之说,则张仲景时当为“玄武汤”。今所传《伤寒论》真武汤,乃为宋本第条之原文,已为真宗改玄为真。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剂,以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等证。故赵羽皇在《名医方论》中说:“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真武,北方之水神,“其德惟水”,取镇水之义,故以“真武”—而名之。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治宜助阳行水。方中附子温肾暖土,以助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温阳祛寒,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白芍缓急止痛。五味相配,既能温补脾肾之阳,又可利水祛湿。故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聚所产生的诸症。心力衰竭病人长期利尿,动辄采用速尿、丁尿胺,常使病人迅速产生利尿剂抵抗现象,使患者少尿或无尿。利尿剂抵抗实际上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最危重的终末阶段,往往心脏极度扩大,射学分数低于20%,收缩压降低至mmHg以下。除有严重心脏泵功能衰竭外,还有心肌电衰竭,病人往往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如一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往往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此时辨证使用五苓散和真武汤一类的古方制剂,则可使尿量大增,水肿消退。此措施用于严重心力衰竭伴稀释性低钠血症时非常有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