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左室射血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脏康复治疗的一个有利补充也是治疗后的重要延伸[2]。相关研究显示[3],心脏康复可提高心肌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再住院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处于发展阶段,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是当前公认的运动方式。关于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的研究较多,但关于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之间的效果较少,且其应用效果尚存在差异。本研究结合年10月~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0月~年4月首都医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氧组、抗阻组、联合组,各30例。有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9~69岁,平均年龄(57.10±7.10)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6。抗阻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7.50±6.70)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15例。联合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7.46±7.2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17例。三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②心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或Ⅲ级;③依从性良好,能配合干预者。
1.2.2排除标准①运动中出现血压水平下降、心律失常或呼吸困难情况;②患者卧位心率≥次/min;③其他原发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④合并脑、肝、肾严重原发性疾病;⑤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方法
1.3.1有氧组:有氧运动是提倡以有氧代谢为主的低至中等强度运动,常用的为步行、慢跑、骑行或健身车、游泳、有氧运动操、太极拳等此类运动,运动前患者需要采用踏步、慢走等方式进行15~20min运动热身,运动时间为20~30min,运动后进行放松运动5~10min,3~5次/周。
1.3.2抗阻组:抗阻组运动采用抗阻训练操:主要含3个部分,第1部分:10~15min的热身活动,热身动作以柔韧运动为主。第2部分:弹力带抗阻训练操,锻炼上肢肌群力量,卧床及活动自如患者相同,动作分别为肩外旋、肩部上举、直臂外展推举、单臂弯举;站立患者增强下肢肌群力量,动作分别为站姿腿外展、膝腿外伸、坐姿脚蹬划船;锻炼腹部核心肌群的力量动作为臀桥;卧床患者增强下肢肌群力量动作为膝腿外伸、坐姿脚蹬划船;锻炼腹部核心肌群的力量动作为臀桥,运动时间为20~30min。第3部分:放松运动,以柔韧性运动配合呼吸运动放松,时间为5~10min。
二、结果
2.1三组干预前后血压比较
三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均低于有氧组、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三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三组干预后心排血量、心脏指数、LVEF均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高于有氧组、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三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三组干预后FEV1、MVV、FVC均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均高于有氧组、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三组干预前后体重指数比较
三组干预后体重指数均低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均低于有氧组、抗阻组,有氧组低于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三组干预前后6MWD比较
三组干预后6MWD距离均大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大于有氧组、抗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三、讨论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终末阶段的常见症状,患者心脏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引起组织灌注缺乏和静脉循环淤血情况。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和延缓心肌重构,降低心衰死亡率和住院率的原则。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多种药物进行病因及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轻相关症状。
现阶段药物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心衰患者预后仍不甚理想,可能与患者心功能减退、运动耐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因此还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至关重要。目前,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是心脏康复的主要形式。抗阻运动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在运动过程中,患者的心率水平较低,心肌灌注压力较高,能够平衡患者心肌细胞氧的供应需求,从而改善患者心肌功能。有氧运动是在运动中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患者的心率水平和血压水平逐渐增高,有助于患者心肌细胞适应缺血环境,提高机体的缺血阀值,增加心脏负担,能够促进患者心肌的收缩率增加,进而增加患者心肌细胞的长度。
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实现了局部与整体同步训练,使得局部运动肌群以及整体心肺功能得以进一步改善,避免了单一运动方式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较单一康复训练,心肺功能明显改善。三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均低于有氧组、抗阻组(P<0.05),提示有氧和抗阻运动联合可改善血压水平,一定程度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三组干预后心排血量、心脏指数、LVEF均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高于有氧组、抗阻组(P<0.05),表明心功能改善,心功指标不同程度升高,进一步可增强运动耐量,该结论与吴楠研究基本一致。同时三组干预后FEV1、MVV、FVC均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均高于有氧组、抗阻组(P<0.05),表明联合有氧和抗阻运动可促进肺功能改善,提高肺功能指标,改善患者临床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三组干预后体重指数均低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均低于有氧组、抗阻组,有氧组低于抗阻组(P<0.05),提示联合两种运动训练可减轻患者体重指数,一定程度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心肌循环的改善。此外,三组干预后6MWD均大于干预前,且联合组大于有氧组、抗阻组(P<0.05),表明联合运动可提高运动耐受量,增加患者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采用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和肺功能,改善运动引起的血压升高,降低体重指数,提高6MWD,有效促进运动耐量的增加,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资料(略)
本文作者:苏长阳,帅东东,王磊,赵霞
作者单位:医院心内科
来源:医学信息第34卷第9期年5月
1.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2.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特点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储备功能评估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4.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特点分析
欢迎投稿
心脏康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