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SC丨胡盛寿宋云虎心力衰竭的外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目前,美国心脏协会(AHA)年科学年会正在美国新奥尔良热烈召开。本次会议上,心力衰竭仍是与会者讨论的热点,而在11月13日最新临床试验专场第一场则公布了探讨直接血管舒张治疗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短期及长期影响的TRUE-AHF试验。

TRUE-AHF试验的启示:对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管理,多早都不为过

非常高兴能就在新奥尔良举行的AHA上所讨论的一些重要信息与大家进行分享。TRUE-AHF研究是本届大会发布的重要临床试验之一,旨在针对伴有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既往心力衰竭稳定但现在症状增多者、新出现新症状的心力衰竭患者或已知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新症状者)。不论如何,这些患者在住院时均存在较高的再住院风险,其自然病史的改变意味着上述风险显著增加;而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了解如何改变对他们的管理从而纠正上述过程。不幸的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某一干预措施能改变上述患者的自然病史,故只能聚焦于改善处方药物之间的整体平衡。因此,在这一领域尚无针对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特效药物,故我们对可能会改变现状的一种新型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该化合物为乌拉立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利钠肽,可模拟天然肽的作用。当钠被转运至肾脏时其可被激活促进尿钠排泄并舒张血管,因此乌拉立肽成为人们感兴趣的一种新靶点,被认为可能对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有益。不幸的是,对乌拉立肽的研究发现,乌拉立肽并不优于传统治疗。不过,对此结果我们也无需感到沮丧,因为其还是教育了我们并给我们提供了信息。首先,其提示“就如何对患者进行早期处理而言,不论患者多早住院,实际上都不够早”,故我们需要研发更好的早期预警系统;其次,研究提示在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恶化时不论在何种方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舒张剂似乎对患者结局均无太大影响。有关奈西立肽的研究结果如此,其他我们正在应用的血管舒张剂可能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需要仔细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应怎么做。但是,我们手上的现有信息则是另一个需要解释的谜底。

ACC/AHA/HFSA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析

年,ACC和AHA对其联合发布的版心力衰竭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更新。值得强调的是,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也对该指南做了授权。这样一来,三大重要学术组织真正联合起来。就心力衰竭的管理而言,年我们积累了PARADIGM-HF研究的数据,年积累了SHIFT-HF研究的数据,从这些新数据和证据我们知道现在我们有了一些既往所没有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我们的任务是尝试并理解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新方法与目前治疗方法相融合。我们制定了新指南,新指南认为,对于已经接受合理剂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血压控制非常好、临床情况比较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可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换为采用缬沙坦和?LCZ(sacubitril)联合治疗;对于接受合理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静息心率仍70次/分(有人认为77次/分)的心力衰竭患者,加用伊伐布雷定可能使其获益。其中,对于缬沙坦与LCZ的联用,指南给予了最高级别的I类推荐,因为我们认为其获益远大于风险。就伊伐布雷定而言,指南给予了Ⅱa类推荐,认为在其对患者的获益超过风险时可考虑应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对于任何一种新治疗而言,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并作出明智决定均是其临床应用时的一个好建议。下一步,我们还将专门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缺铁性贫血治疗、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治疗、高血压治疗及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治疗等做更新推荐。目前,这方面工作正在进行中,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2#

心力衰竭(心衰)是全球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通过外科治疗手段逆转心室重构,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的功能,或许将成为心衰治疗的未来主战场。11月22日上午,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心血管年会的主旨演讲中,中医院宋云虎教授代替胡盛寿院士,报告了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进展。

宋云虎教授现场报告。

一.心衰药物治疗进展甚微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心血管病患病率上升,我国心衰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城镇患病率高于农村。我国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并不乐观,指南推荐药物应用率总体在50%左右。研究显示,我国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院前指南推荐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整体用药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1.我国心衰患者用药情况。


  近20年心衰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甚微,现有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药物不能逆转心肌重构,心肌保护药物的临床试验频频失败。因此,通过外科治疗手段逆转心室重构,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或许成为心衰治疗的未来主战场。

二.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传统外科治疗

1.传统CABG
  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是导致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左心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仍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中医院胡盛寿院士对年~年间例接受CABG治疗、射血分数<35%的心衰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早期生存率为95.4%,远期(5年)生存率仍达89.3%,高于其他国家的文献报道数据。

图2.医院合并心衰患者CABG术后结果与文献对比。


  胡盛寿院士于年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的一项研究,对年~年间例接受CABG的心衰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体外循环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的疗效。随访4.5年发现,对于重症患者,体外循环CABG更加有利。该研究结果被年ACCF/AHA的CABG指南引用。

2.CABG+干细胞移植
  年一项针对48项研究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骨髓细胞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容积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相反,年欧洲心脏细胞治疗专家组发表专题报告称,干细胞治疗心衰的临床疗效尚不十分确切,并列举了该技术急需解决的9大问题。基于生物安全性和伦理原则,目前尚无可供临床广泛应用的产品。
  胡盛寿院士开展了首个CABG+细胞移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对6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BNP水平和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该研究结果被年ACCF/AHA的心衰管理指南所引用。3.CABG+心耳组织块+大网膜包裹
  CABG+心耳组织块+大网膜包裹术作为危重症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新术式,并未增加手术风险和围术期并发症,其有效性有待II期临床试验证实。4.CABG+左室成形术
  心室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室壁瘤的心衰患者的重要外科手段。医院采用改良心内膜环缩术治疗例该类患者,对近远期文献结果对比的数据显示,患者治疗5年后存活率可达82%。CABG+左室成形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图3.心内膜环缩左室成形技术。

三.心脏移植与心室辅助应用情况


  目前,终末期心衰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数据显示,我国年心脏移植例数为例,医院年6月至年10月期间,共完成心脏移植例。

图4.我国年~年心脏移植例数。


  人工心脏可克服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根据部分或全部替代自然心脏的功能和作用,分为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后者成为心衰救治的主战场,研究显示,其2年生存率为76.9%,接近心脏移植效果。


  国内对左室辅助装置的研究大多为探索性和短期临床应用研究。EVAHEARTI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批准上市的可植入式人工心脏产品。其临床试验效果评价显示,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术后器官灌注压改善,肺动脉楔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显著降低。

图5.EVAHEARTI临床试验效果评价。


  此外,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各器官血流灌注良好。术后BNP水平显著下降,表明卸负荷有效,但仍高于正常值,术后2个月NYHA恢复正常,6分钟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


  目前15例安装了人工心脏的患者都在带机生活,无出血或栓塞并发症发生,且可恢复到以前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达到正常人生活标准。


  我国另一款心脏辅助装置CH-VAD是世界上最小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现已启动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纳入25例受试者。

图6.CH-VAD临床试验设计。

总体而言,外科干预或许将成为心衰治疗的主战场,其中生物治疗远期疗效尚不确定,而心脏移植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心室辅助装置在我国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高红果┆制版田新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