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心衰)是全球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通过外科治疗手段逆转心室重构,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的功能,或许将成为心衰治疗的未来主战场。11月22日上午,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心血管年会的主旨演讲中,中医院宋云虎教授代替胡盛寿院士,报告了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进展。
宋云虎教授现场报告。
一.心衰药物治疗进展甚微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心血管病患病率上升,我国心衰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城镇患病率高于农村。我国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并不乐观,指南推荐药物应用率总体在50%左右。研究显示,我国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院前指南推荐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整体用药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1.我国心衰患者用药情况。
近20年心衰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甚微,现有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药物不能逆转心肌重构,心肌保护药物的临床试验频频失败。因此,通过外科治疗手段逆转心室重构,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或许成为心衰治疗的未来主战场。
二.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传统外科治疗
1.传统CABG
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是导致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左心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仍是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中医院胡盛寿院士对年~年间例接受CABG治疗、射血分数<35%的心衰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患者早期生存率为95.4%,远期(5年)生存率仍达89.3%,高于其他国家的文献报道数据。
图2.医院合并心衰患者CABG术后结果与文献对比。
胡盛寿院士于年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的一项研究,对年~年间例接受CABG的心衰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体外循环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的疗效。随访4.5年发现,对于重症患者,体外循环CABG更加有利。该研究结果被年ACCF/AHA的CABG指南引用。
2.CABG+干细胞移植
年一项针对48项研究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骨髓细胞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容积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相反,年欧洲心脏细胞治疗专家组发表专题报告称,干细胞治疗心衰的临床疗效尚不十分确切,并列举了该技术急需解决的9大问题。基于生物安全性和伦理原则,目前尚无可供临床广泛应用的产品。
胡盛寿院士开展了首个CABG+细胞移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对6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BNP水平和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该研究结果被年ACCF/AHA的心衰管理指南所引用。3.CABG+心耳组织块+大网膜包裹
CABG+心耳组织块+大网膜包裹术作为危重症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新术式,并未增加手术风险和围术期并发症,其有效性有待II期临床试验证实。4.CABG+左室成形术
心室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室壁瘤的心衰患者的重要外科手段。医院采用改良心内膜环缩术治疗例该类患者,对近远期文献结果对比的数据显示,患者治疗5年后存活率可达82%。CABG+左室成形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图3.心内膜环缩左室成形技术。
三.心脏移植与心室辅助应用情况
目前,终末期心衰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数据显示,我国年心脏移植例数为例,医院年6月至年10月期间,共完成心脏移植例。
图4.我国年~年心脏移植例数。
人工心脏可克服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根据部分或全部替代自然心脏的功能和作用,分为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后者成为心衰救治的主战场,研究显示,其2年生存率为76.9%,接近心脏移植效果。
国内对左室辅助装置的研究大多为探索性和短期临床应用研究。EVAHEARTI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批准上市的可植入式人工心脏产品。其临床试验效果评价显示,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术后器官灌注压改善,肺动脉楔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显著降低。
图5.EVAHEARTI临床试验效果评价。
此外,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各器官血流灌注良好。术后BNP水平显著下降,表明卸负荷有效,但仍高于正常值,术后2个月NYHA恢复正常,6分钟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
目前15例安装了人工心脏的患者都在带机生活,无出血或栓塞并发症发生,且可恢复到以前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达到正常人生活标准。
我国另一款心脏辅助装置CH-VAD是世界上最小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现已启动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纳入25例受试者。
图6.CH-VAD临床试验设计。
总体而言,外科干预或许将成为心衰治疗的主战场,其中生物治疗远期疗效尚不确定,而心脏移植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心室辅助装置在我国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高红果┆制版田新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