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医院里,有人活了下来,也有人坚持不到最 [复制链接]

1#

看过《心术》《急诊科医生》《外科风云》或者其他医疗剧的朋友,都会对医生产生这样一种印象:面对各种疑难杂症,他们运用高超的医术,一次又一次从死神的镰刀下拯救危难病患,顺便还能谈一场办公室恋爱,简直是集高尚与浪漫于一身的完美职业。

然而,现实永远不会像影视作品那样,无论过程多么艰难崎岖,最终总会以大团圆结尾。在真实的病房与手术台上,有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也有人坚持不到最后,生死交错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悲伤、兴奋与沮丧,反复闪现在医生、患者、家属面前。没有人能够断言,下一枚落下的硬币,到底会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

为了能将医生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导医院实习生医疗规范培训后,医院蹲守采访。为了能将真实的手术现场呈现给观众,按照手术室的要求,摄制组还专门为摄影器材量身定制了防菌服。

第一次在手术台旁观摩手术,那是一台心脏手术。当病人连接心脏的主动脉被手术刀切开后,鲜血似喷泉般飞溅而出,毫无经验的秦博来不及躲避,好几滴血液溅在了他的脸上,当场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

医生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手术工具,在病人的患处切割、缝补,秦博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由于医生的手速实在太快,电视台里好几名编导在回看这段视频的时候,都以为是2倍速快进了。最终,手术大获成功,病人脱离危险,家人喜极而泣。出院的时候,医生在病人和家属反反复复的感谢医院一在秦博眼里,这似乎和影视剧中的情景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很快,一场又一场的手术、一次又一次的急救改变了他最初的想法。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风险大的手术总有可能失败。面对失败,人们总习惯避而不谈。因为失败的背后,似乎总会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纠纷,甚至是冲突。因为无法承受这些重负,很多医生选择离开医学,离开手术台。剩下那些医生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内心最初的想法——救命。

年11月29日,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号床。病床上的病人名叫朱建峰,男,32岁。急性心衰,医院不久,突然就没有心跳了。

起初,关于是否接收这名患者,医生们有点犹豫——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如果救不回来,现在医患环境那么恶劣,很难说会发生什么后续矛盾。最终,医院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亲自拍板:“如果我们都不收,医院更没办法了。收!”

紧急抢救。插管、上呼吸机、打肾上腺素,年轻力壮的男医生轮番上阵按压,连续20多分钟不间断的心肺复苏……终于,朱建峰的心跳恢复了。然而,这仅仅是第一关。想要真正救活朱建峰,赵强必须帮助团队迅速找出病人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

“以前得过什么大病吗?有没有做过手术?前阵子有哪里不舒服?有没有打针、注射?有没有划破皮肤?”一连串的提问,都是为了从朱建峰的身上找出病因。最终,有一个线索引起了赵强的高度重视——在一两个星期前,病人曾有过严重的腹泻。

顺藤摸瓜,朱建峰的病因终于找到了。早在六岁时他曾做过一次心脏手术,年前复查,发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选择立刻手术。而那次严重的腹泻导致细菌通过血管感染到了心脏,引发了感染性心内膜炎,本身已经关闭不全的主动脉瓣严重返流,造成心衰。

了解了病因,医生们立刻向家属交代情况。“刚才他的心脏已经停止搏动了。正常的心脏,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大概只有五十几毫米,他的心脏已经七十多毫米了。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发生的事情。”

听了医生的讲解,家属们后悔莫及,哭作一团。接受采访时,舅舅说:“后悔就后悔在,为什么不早叫他去做个心电图呢!他一直讲没事没事,还说不要让妈妈知道,不要让他担心……”母亲也说:“肯定要开一刀,早开还是比晚开好啊?就是不听劝,不听啊!”语罢,满眼都是无奈与苦楚。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朱建峰暂时恢复了生命体征,心脏感染的程度有所缓解后,他必须马上进行心脏主动脉换瓣手术。为了祝福他能早日康复,家人们赶忙从家里拿来了一个保佑平安的礼物,拜托记者摆在朱建峰的床边。

那是一个绿色的创意盆栽,中间有一只用绿色植被做成的可爱小熊,小熊的脖子上还挂着一根串着五颗转运珠的手环。满满一盒美好的祝愿,或许是此时束手无策的家人们唯一能够为朱建峰准备的东西了。家人,医生,还有最牵挂他的另一半,都希望他能熬过这几天,撑到手术台,睁开眼,活下来。

然而,残酷的现实撕碎了一切美好的祝福。11月30日早晨8点,朱建峰的心脏再次停止跳动,情况紧急,已经来不及送往手术室了。三名医生轮番为他做心肺复苏,手术室的护士直接把手术器材搬到了床边,医生准备在床边开刀,最后一搏。

此时,朱建峰的脉搏微弱到监护仪已经测不出了。如果没有体征数值,医生们所有的抢救措施也就没有了实施的参照。主刀医生在病人左腹股沟处拉开口子,准备放入金属导丝,来监测他的动脉情况,为抢救赢得条件。病床左边,一位医生给朱建峰按压胸腔做心肺复苏;病床右边,另一位外科医生要在晃动的身体上划开病人的皮肤,寻找动脉。与此同时,心脏外科副主任陈安清则在床尾现场指挥。

一切都是为了救命。医生动用了一切力量来救他的命。但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朱建峰的心跳停止了。没有心跳就没有血压,没有血压血管就像气球漏了气一样,缩在一起失去了弹性。在这种状态下,医生无法将金属导丝插入动脉。看着现场的情况,陈安清副主任微微摇了摇头,喃喃自语说:“心脏损害那么大,心肌酶那么高,体外按摩时间那么长,这样下去肯定回不来了。就算勉强做手术,几十万砸下去,我估计也要打水漂了……我还是去跟家属谈一谈吧……”

陈安清宣布抢救无效。但做心肺复苏的医生却依然没有停下双手。他们依旧交替着按压朱建峰的胸口,争取着万分之一奇迹发生的可能。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朱建峰停止跳动的心脏丝毫没有重新跳动的迹象。在办公室里,陈安清沉重地将结果告诉了朱建峰的家人:“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大家都尽心尽力了。现在他的心跳一点都没有了,只要医生不按,显示屏上就是一条直线,有些事情只能面对现实。”

现场一片寂静,没有哭声,只有绝望的叹息。这个结果,,或许朱建峰的家人早已经预料到了,但真正听医生亲口说出,那种打击绝不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就能够扛得住的。当然,就这样干脆地离开,对于朱建峰和他的亲人而言,或许已经不是最坏的结果了。陈安清心里很清楚,就算患者的心脏真的能稳定下来,就算医生们能够做好一切手术的准备,这个手术的结果依旧是九死一生。到那时,留给这个家庭的不仅仅是死别的悲伤,还有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

“收治这个病人,大家确实也冒着很大的风险。从我们医生的角度来说,总归希望能够做点什么事情。说得好听点,就是体现我们的价值存在。我觉得我们很多医生都是为了这种感觉而去努力的。不过这次很可惜,我们没有能成功。”参与急救的医生蔡俊峰说道。抢救结束。护士陆续将抢救设备收拾好,拿回手术室。医生们则仍旧沉浸在之前的挫败感中。镜头记录到了一位参与心肺复苏的年轻医生——他用力地抓挠着头上的手术帽,在原地踱步,而后狠狠地摘下帽子和口罩,如同发泄般地扔进垃圾桶,快步走出病房。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迸发着强烈的愤懑与不甘。血气方刚的他一定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拼尽了所有力气,却终究拼不到一个为患者治疗的机会。

年9月15日16时,医院急诊科重症抢救室接收了一位深度昏迷的年轻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邹磊,今年刚刚24岁。走道上,他的父母正在焦急地等待着。除了反复恳请医生救救自己的儿子以及向上天祈求保佑,他们再也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了。他们完全想不到,养了24年的宝贝儿子就因为庆祝生日,和朋友出去吃了一顿海鲜,竟然生命垂危了。

提及那天的情况,邹磊的朋友悔不当初:“那天吃饭的时候,我就感觉海鲜的肉特别软,不像别的海鲜肉比较硬实。但是他怕浪费,就多吃了一点。没想到第二天就发高烧了……”

医院救治了3天,没有效果。这才用救护车送到了医院。当时的症状是下消化道大出血,完全止不住,血压远远低于标准。眼看常规救治手段已经无力回天,急诊科主任毛恩强决定拼一次,给大量出血的病人做血液净化,排掉身体里的毒素。

对于邹磊而言,血液净化可能是救命稻草,也可能是致命帮凶。因为虽然血透可能会净化掉血液里的病毒,但因为就医晚,错过了最佳时机,在全身大出血,凝血功能又差的情况下,血透机器一开,也有可能加重病情。也许是为巨大的风险而揪心,也许是为青春的年华而抱憾,在与家属谈话时,见惯生死的毛恩强意外地有些许失态:“我现在也看不了那么远,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孩子只有24岁,我们都经历过24岁……但是,血液净化冒的风险是相当大的……”

不可能百分百保证,亲属们完全理解医生的风险提醒。他们很清楚,现在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情况有多紧急、有多危险。“只要有一丝的希望,我们总是要争取的,就按你们医生的意思去做吧!”邹磊母亲这样表态。

一息尚存,医生就不会放弃。血液净化开始了……医生、护士们站在病床旁,密切注视着设备运作的情况;邹磊的父母、朋友们伫立在医生身后,或紧闭双眼、双手合十,虔诚地向上苍祈求,或互相搀扶、依靠在一起,给彼此身心的支持。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希望,这位24岁的小伙子能够跨过这道难关。如果是普通出血,医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纠正。但邹磊的情况更加特殊,可能是体内凝血系统出现的疾病,也可能是继发于严重感染后的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总之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来止血。所以医生必须给邹磊大量输血,以弥补他体内大量流失的血液,确保血液净化的顺利开展。

为此,抢救室紧急从血库调配了大量血制品。刚到的血很凉,血液加温器又来不及调配,医生们就轮换着用双手、胸口、腋下温暖着这些救命的血液。就这样,在抢救的第八个小时,大家终于看到了一线希——邹磊的血氧饱和度慢慢上来了。毛恩强主任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邹磊的妈妈。妈妈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对她来说,任何的“好消息”都是一支巨大的强心针,能够支持她们全家继续坚守下去。

傍晚5时30分,邹磊的基本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了。亲人们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大家互相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而,最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控制住了下消化道出血后没多久,邹磊上消化道出现了应激性溃疡,瞬间出血毫升。医生们刚刚喘了一口气,神经又再一次紧绷了起来。

流掉多少血,就得补回多少血,毛恩强再次向血库申请要血。然而,这次急救的用血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血库的负荷,再要追加用血必须向上海市中心血站联系。医院负责血库的邹玮主任明确表示,今天最多再给两个单位(毫升),不能再多了。

两个单位,实在是杯水车薪啊。没有办法,毛恩强只能亲自给血库打电话,请他们多多包涵:“我知道,你们很配合,已经给了我们六个单位。但是呢,他又来了一个应激性的溃疡,胃里面一下子出来毫升的血,血压又下来了。你再帮着撑一把吧,好不好?你再给我四个单位(毫升),可以吗?实在没办法了,兄弟,他才24岁,24岁啊!谢谢!”终于,在百般恳求下,第二批毫升血制品送了过来,更加艰难的第二阶段抢救开始了。不间断地冲洗消化道,血液净化的流量开到了最大,输血速度开到了最快……所有的医疗措施亳无保留地都用上了,然而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医生通知家属,要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家属的心情宛如过山车一般,从之前看见曙光的喜悦再一次落入了黑暗的谷底。母亲面色凝重地问医生:“还有没有希望了?”医生只能说:“扛啊,我们也是在拼命扛着,扛过这阵子的话或许还有机会,但是扛不过去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深夜11点,抢救历经波折,医生用尽了所有的医学手段,还是失败了。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到深夜11点,整整16个小时的抢救,用尽了一切人力和资源,医生依然无法赢得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比赛。邹磊的主治医生车在前已经48个小时没有合眼了。在这48小时里,他抢救了三位病人,除了邹磊,还有一位80岁的男性患者和一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其余两个都抢了回来,唯独这个最年轻的、付出最多情感与心力的,没能救活。

“我真希望他能有更多的机会活过来。但是有时候,你没得选择啊!唉……就这样吧……”说完这番话,车医生拖着疲惫的身体,再一次走进了病房。自始至终,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邹磊的家人;但自始至终,他都始终守在邹磊的病床旁。

这一次,医生拼到了为患者治疗的机会,却还是闯不过最后的难关。急性心衰的朱建峰,海鲜中毒的邹磊。两次危重病人的抢救,都失败了。

虽然有失败,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对于医生而言,当他们在寻求“生”的机会时,必定承担“死”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能享受起死回生的满足,又会遭遇回天乏术的无奈。成功时,他们收获病人家属的感谢和赞颂;失败时,他们却未必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与宽容。

之前海鲜中毒抢救无效的邹磊的主治医生车在前,同插在病人身上的管子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没想到在年9月28日,自己也被别人卡住了喉咙管子。那天,几位病人家属因为不能接受病人心衰危急的结果,在非探视时间闯进监护室找医生理论,话不到三句就动手卡住了车医生的脖子。监护室里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这完整的一幕。

要亲人活,这种心情有多迫切,每个人都能体会。但医学存在着太多无法逾越的变数。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平时,医生们会互相鼓劲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真碰到无法逾越的难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得不接受现实。

好在,现实的种种泥泞,劳累、挫折,甚至是没有被善意对待,赵强和毛恩强从没有放在心上。明明年纪已经一大把了,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却总也用不完。在指导年轻医生时,他们这样督促:“在重症监护病房,碰到重大抢救的时候,一定要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在发现年轻护士的疏漏时,他们会这样批评:“针尖落在水池里面,我希望以后不要发生。早会上一定要和大家强调!”

现实虽然残酷,却总有亮光照下来。年中秋节,车在前医生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临床上有各种风险存在,现实也很残酷。现在他已经入土为安。我们也会逐步调整过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祝愿您和ICU全体工作人员工作顺利,中秋快乐。”这条短信是邹磊家属发来的。

抢救失败了,感谢信却来了。这大概是车在前工作几十年来碰到的为数不多的情况。看着手机屏幕这几行文字,车医生很感动。无论医生还是患者,看到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尊重,难免都会心头一动吧?

年,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病人名,其中70%为危重病人,死亡率为1.5%。年,医院急诊室,总共收治病人人,死亡人,死亡率为6.4%。年,医院急诊抢救室,入院人数人,其中人抢救成功,成功率87%。

今天,在这里,我们记医院,一群真实的医生。没有影视剧固有的起承转合,没有名编剧设计的一波三折,没有名演员演绎的一唱三叹,也不一定有符合大众审美的大团圆结局。即便如此,我们相信,我们记录的每一个案例都能够紧扣你的心弦,都能让你为之屏息、为之感动、为之落泪、为之深思。因为它们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让人觉得残酷,真实得让人感到无奈,真实得让人无法回避。

因为这就是人生。在这里,每一次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摘自《人间世》,上海人民出版社年11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新书速递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广播电视台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年11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在中国社会中,医患关系是社会难点之一,医患矛盾也是社会焦点问题。本书选取并记录了《人间世》第一季、第二季中8个真实故事,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热文回顾:

骆新说

对话真的能够解决分歧和纷争吗?

骆新说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骆新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骆新说

现今“文创”的误区

骆新说

可口不可乐?

骆新说

我们到底还缺少什么?

骆新说

读之,即得一切读书之法也骆新说

天真的人才会追问关于世界、自然、社会的道理

骆新说

既是享受也是对自我的反思

骆新说

只有彰显价值,才能改变世界

骆新说

他居然把国家运营成一个企业?

骆新说

行不难,重要的是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