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总论]
1.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间的差值,即AG=UA—UC。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其正常值为10~15mmol/L。
2.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代谢性碱中毒,这是由于一方面k+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的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因此病人发生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3.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5.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shock):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6.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
7.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8.CVP(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
9.休克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
10.氧供依赖性氧耗:VO2随DO2而相应提高,反映DO2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提高CO,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
11.应激性溃疡(SU):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受到诸如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打击时,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胃肠粘膜缺血造成胃肠粘膜的损害。临床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粘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或穿孔。
12.非少尿型急性肾衰:指一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而导致血中尿素氮、肌酐升高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急性尿毒症综合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少尿,每日尿量少于毫升,并伴有恶心呕吐、嗜睡、水肿、血压升高及血尿、蛋白尿等,常伴有心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13.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
14.ARDS: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即急性呼吸迫综合征,是一种可在多种病症过程中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共同特点为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及肺部浸润性病变的X线征。
15.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当炎症加剧时,过多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解放,酶类失常和氧自由基过多,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失调,或加以细菌毒素的作用,可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细胞等多方面失常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16.ARF(急死肾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及由此所致的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7.血/气分配系数:指麻醉药气体与血液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容积血液中该气体的溶解量。
18.条件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常见的如正常时在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拟杆菌等,污染到伤口、腹腔内、泌尿道内等,就可造成感染。
19.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指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或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消灭或减少,此时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它部位的耐药细菌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
20.气性坏疽:是指以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的多种梭菌引起的大面积肌肉坏死,故又称为梭菌性肌坏死,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
21.感染:当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人体组织对该细菌极其毒素产生一系列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映。
22.软组织感染:是指发生于皮下、皮下组织、淋巴管和淋巴结、肌间隙极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等处软组织的外科感染。
23.疥(furuncle):和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和表皮葡萄求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
24.痈(carbuncle):是由金黄色葡萄求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极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疥融合而成。
25.急性蜂窝织炎(acutecellulitis):是皮下、经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26.脓肿(abscess):是在身体个部位发生急性感染后,病灶局部的组织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的脓液积聚,其周围有一完整的脓腔壁将脓液包绕。
27.全身化脓性感染:是指致病菌菌经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后,引起的严重全身性反映,主要包括败血症和脓血症。
28.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并引起严重全身性症状。
29.脓血症(sepsis):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隙的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全身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
30.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体温,呼吸,循环有明显改变。
31.菌血症(bacteremia):是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迅速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不引起或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映。
32.毒血症:是由于致病菌、严重损伤或感染后组织破坏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所引起剧烈的全身反映。
33.破伤风(tetanus):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人体组织,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急性特意性感染。
34.皮瓣移植:是自体皮肤移植的一种类型,适用于修复软组织严重缺损,肌腱、神经、血管裸露,创底血液循环差的深度创面,特别是功能部位,可概括为带蒂皮瓣移植和游离皮瓣移植两类。
35.血色素尿:当血管中的红细胞大量破坏,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大大增加,大大超过触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未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血红蛋白尿,使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称为酱油尿。
36.清创术:将开放污染的伤口经过伤口清创后变成为接近无菌伤口,从而为伤口闭合与组织修复创造条件。
37.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经所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的TNM分期法指原发肿瘤,N为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
38.肿瘤标志物:指表达或表达水平与肿瘤相关的分子,如蛋白质、酶、DNA、RNA姑息手术:指通过创伤性不大而病人又能耐受的手术治疗方法,以达到解除或减轻症状,手术后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进而可争取综合治疗机会,改善生存质量。
39.库欣反应(cushing):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库欣反应。条件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中的一些在体内的合成率很低,当机体需要量增加时则需体外补充,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
40.出氮量:精确收集24小时尿量,测定其中尿素氮的含量,加常数2~3g即为出氮量。
41.移植术(transplantation):指将某一个有活力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即移植物(graft)用手术或其他的方法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异体)的体表上或体内某一部位。不包括那些能用在体内或固定在体表,不含有人或动物的组织或细胞的物质,如应用假体、人工合成物质或人造器官。
[胸外科]
1.连枷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将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又称为连枷胸。
2.气胸:胸膜腔内积气称为气胸。
3.纵膈扑动:呼,吸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出现周期性变化,使纵膈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称为纵膈扑动。
4.张力性气胸:为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为高压性气胸。
5.创伤性窒息:是钝性暴力作用于胸部所致的上半身广泛皮肤,粘膜,末梢毛细血管淤血及出血性损害。
6.贝克三联征Beck’striad: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心搏微弱,脉压小,动脉压降低。
7.肺癌: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因此也称支气管肺癌。
8.中心型肺癌: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称中心型肺癌。
9.周围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周围型肺癌。
10.动脉导管未闭PDA:胎儿出生后肺动脉阻力下降,前列腺素E1,E2显著减少和血液氧分压增高,约85%正常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内动脉导管闭合,称为动脉韧带,愈期不闭合者即成为动脉导管未闭PDA。
11.房间隔缺损ASD:是心房间隔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的左右心房间异常交通。
12.艾森曼格综合征:当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时,出现右向左分流,引起发绀,发生房间隔缺损ASD。
13.室间隔缺损VSD:是胎儿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的心室间异常交通,引起血液自左向右分流,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
14.法洛四联症:是右室漏斗部或圆锥发育不全所致的一种具有特征性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的心脏畸形,主要包括四种解剖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普外科]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2.甲状腺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合并症。病人主要表现,高热,脉快,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大汗,呕吐,水泻等。
3.Cooper韧带:腺叶,小叶和腺泡间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还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称cooper韧带。
4.桔皮样改变:癌块继续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5.疝: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分,成为疝。
6.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性疝。
7.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
8.嵌顿性疝: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或箝闭性疝。
9.绞窄性疝:肠管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A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10.Richter疝(肠管壁疝):有时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
11.Littre疝: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则称为Littre疝。
12.Maydl疝(逆行性嵌顿疝):嵌顿的内容物通常多为一段肠管,有时嵌顿肠管可包括几个肠袢,形如W,疝囊内各嵌顿肠袢之间的肠管可隐藏在腹腔内,这种情况称为Maydl疝。
13.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在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
14.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15.直疝三角(海氏三角):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16.股疝: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
17.三造口:置胃管,胃造口,空肠造口
18.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19.腹腔脓肿:脓液在腹腔内积聚,由肠管,内脏,网膜或肠系膜等粘连包围,与游离腹腔隔离,形成腹腔脓肿。
20.肠间脓肿:是指脓液被包围在肠管,肠系膜与网膜之间的脓肿。
21.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全层粘膜缺损,称为十二指肠溃疡。
22.溃疡大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有大量柏油样黑便,引起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明显下降,脉率加快,血压下降,出现为休克前期症状或休克状态,称为溃疡大出血。
23.倾倒综合征:系由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原有的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及十二指肠球部解剖结构不复存在,加上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24.残胃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存胃发生的原发癌称胃癌。
25.早期胃癌:即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早期胃癌。
26.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称小胃癌,5mm以下为微小胃癌。
27.一点癌:癌灶更小仅在胃镜粘膜活检时诊断为癌,但切除后的胃标本虽经全粘膜取材未见癌组织,称“一点癌”。
28.Krukenberg瘤:女性病人胃癌可形成卵巢转移性肿瘤,称Krukenberg瘤。
29.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
30.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
31.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闭袢型肠梗阻,同时肠系膜血管受压,也是绞窄性肠梗阻。
32.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为肠套叠,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病理因素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等有关。
33.阑尾:位于右髂窝部,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cm,直径0.5~0.7cm。起于盲肠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和点。
34.麦氏点:阑尾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
35.肠息肉及肠息肉病: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
36.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37.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
38.肛裂“三联征”: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称为肛裂“三联征”。
39.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
40.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41.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
42.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43.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第一肝门。
44.第二肝门:肝静脉是肝血液的流出管道,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
45.第三肝门:肝还有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又称第三肝门。
46.门静脉正常压力:1.27~2.35kPa,平均值为1.76kPa.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增大至2.9~4.9kPa。
47.乏特壶腹Vater:80%~90%人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在肠壁内汇合,膨大形成胆胰壶腹,亦称乏特壶腹Vater。
48.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Calot三角)。
49.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肝内胆管多发性囊性扩张伴肝纤维化,肝外胆管无扩张。
50.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
51.胆石病: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52.胆源性胰腺炎:结石嵌顿于壶腹时可引起胰腺的急性和慢性炎症。
53.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的临床表现。
54.急性化脓性胆囊炎AOSC: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阶段,也成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
55.Reynolds五联症:除了急性胆管炎的Charcot三联征外,还有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控制表现,称为Reynolds五联症。
5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以肝内和肝外胆管进行性纤维化狭窄胃特点的疾病。
57.胆道蛔虫病:特点是剧烈的腹痛与较轻的腹部体征不相称,所谓“症征不符”。常突发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
58.消化道大出血:一次失血量达ml以上,或约占总循环血量的20%,当收缩压mmHg,脉率次/分钟时,病人出现低血压的症状和体征。
59.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腹部疾病。
60.转移性腹痛:是要见于急性阑尾炎,腹痛开始于上腹,在转至脐周,几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的固定部位。
61.Vater壶腹:约85%的人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形成“共同通道”,下端膨大部分称Vater壶腹。
62.Grey-Turner征:在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称Grey-Turner征。
63.Cullen征:若出现在脐周,称Cullen征。
64.慢性胰腺炎: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胰实质和胰管的不可逆慢性炎症,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
65.胰岛素瘤:是来源于胰岛B细胞的一种罕见肿瘤,但在胰腺内分泌瘤中却最常见。约95%良性。
66.胃泌素瘤:又称左格林—埃利森综合征,来源于G细胞,在胰腺内分泌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胰岛素瘤。60%~70%为恶性。
67.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形成局限性的膨出,临床上以搏动性肿块胃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肢体主干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为常见。
68.周围动脉瘤:通常指主动脉以外的动脉区域发生的局限性扩张。
69.真性动脉瘤:瘤壁由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者称为真性动脉瘤。
70.假性动脉瘤:瘤壁由纤维组织构成者称为假性动脉瘤。
71.夹层动脉瘤:有内膜撕裂者称夹层动脉瘤。
72.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常见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其发病率占所有动脉瘤的第一位。以腹主动脉壁局限性,永久性扩张为特点,瘤体一旦破裂常危及生命。
73.间歇性跛行: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因此又称“间歇性跛行”。
74.静息痛:严重的血管疾病,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
75.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发生在大,中动脉,涉及腹主动脉及其远侧的主干动脉时,引起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
7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又称Buerger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首先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年。
77.动脉栓塞:是指动脉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急性缺血的临床表现。
78.急性动脉栓塞5P: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苍白。
79.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呈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
80.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指深静脉瓣膜不能紧密关闭,引起血流逆流,但无先天性或继发性原因,有别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瓣膜功能不全及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8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能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后期则因血栓形成综合征,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泌尿外(1)]
1.白细胞尿:白细胞尿一般在尿沉渣检查时,白细胞超过5个/每高倍镜视野为异常,或新鲜尿液WBC计数1h超过40万,12h超过万。在各种泌尿系统器官炎症时均可出现,且可受邻近组织的影响。
2.薄基底膜肾病: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肾小球基地膜弥漫性变薄和部分断裂。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部分伴轻度蛋白尿,无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正常。
3.蛋白尿: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mg称蛋白(Pro)尿。
4.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Proteinuria):病变使过滤膜孔异常增大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破坏,使血管中各种分子量蛋白质无选择性地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5.复杂性尿感: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内有大量的细菌繁殖,而引起尿道某一部分的炎症反应,称为尿路感染,简称尿感。尿感还可分为复杂性和单纯性两种。复杂性尿感是指伴有尿路的功能或解剖的异常,如各种原因造成的尿路梗阻、糖尿病,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或在其它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发生的尿感。
6.功能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因组织遭受破坏后而释出。生理性者可见于:①体位性(直立性)蛋白尿:保持直立或脊柱前凸位置时发生机会较多;②功能性蛋白尿:包括运动、发热、过冷、过热、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引起的蛋白尿。
7.管型尿:管型尿正常人尿中偶见透明管型,若12h尿沉渣计数管型超过个,镜检出现大量或出现其他类型管型称管型尿。
8.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progressiveglomerulonephritis,RPGN):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新月体肾炎,常早期出现少尿、无尿及肾功能急剧恶化为特征。重症急性肾炎呈现急性肾衰竭者与该病相鉴别困难时,应及时作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9.急性/急进性肾衰综合征:(RPRF)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的进展速度较快的肾功能损害。表现血肌酐水平进行性增高并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尿毒症症状。
10.急性肾炎综合征:以突起时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表现,其中血尿为必备,严重少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者可伴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浮肿,水钠潴留及酸碱平衡失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症状。
11.镜下血尿:每高倍镜下红细胞3个,或1小时10万或12小时50万。
12.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慢性进行性损害,使其不能为之基本功能,临床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3.慢性肾衰竭综合征:任何原因引起的进行性、不可逆性肾单位丧失。诊断时已知GFR降低至少3-6个月。
14.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
15.尿道综合征/(无菌性)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urethralsyndrome)是女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表现,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已知与下列因素相关:内分泌平衡失调,雌激素不足;中老年女性免疫机能减退;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尿路梗阻行等泌尿系疾病;生活不规律及精神因素等。
16.尿路综合症:凡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3次中段尿培养细菌定量阴性,排出结核、真菌和厌氧菌感染,可诊断尿道综合症。分为两类:感染性尿道综合症,由细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所致,尿白细胞升高;非感染性尿道综合症,病因不明,无白细胞尿。
17.脓尿:新鲜离心尿液每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或1小时新鲜尿液白细胞超过40万或12小时尿中超过万者称为白细胞尿,因为蜕变的白细胞称脓细胞,故亦称脓尿。
18.贫血:指外周血液Hb,Hct,RBC低于可比人群的正常最低值。男性g/l,女性g/l,妊娠g/l。
19.肉眼血尿:正常人尿沉渣计数,12小时排出的红细胞应少于50万。尿外观呈洗肉水样血样有血微块称肉眼血尿。
20.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
21.肾乳头坏死:(renalpapillarynecrosis)又称坏死性肾乳头炎或肾髓质坏死,是因肾内髓区缺血和/或严重感染导致的肾实质毁损性并发症,通常局限于肾乳头部。本症虽可视为暴发过程的急性肾盂肾炎,但其本质上应归属于慢性间质性肾炎。
2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障碍。
23.肾小球沉积病:异常蛋白沉积在肾小球内,引起炎症反应和(或)肾小球硬化。沉积的异常蛋白通常为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断,临床上包括一组疾病,如肾淀粉样变,冷球蛋白血症,轻链沉积病。
24.肾小球滤过膜(GlomerularFilitrateMembrane):由有孔的毛细血管内皮、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足突间裂孔组成。
25.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多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以分子量较小的白蛋白为主。
26.肾性骨病(Nephrogenicbonedisease):由于慢性肾衰竭所致的骨损害,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1)高转化性骨病:表现为纤维性骨炎,也可同时伴有骨质疏松和骨硬化。(2)地转化性骨病:表现为骨软化和骨质减少。(3)混合型骨病肾性糖尿:指血糖正常,糖耐量正常而尿糖阳性。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糖的功能减退造成。
27.肾炎综合征(NephriticSyndrome):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
28.肾周围脓肿:是指肾包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发生感染未能及时控制而发展成为脓肿。致病菌可能来自肾脏本身或肾脏外病源。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9.失衡综合症:于透析过程中或透析结束后出现的以神经元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可能与血浆中尿毒症毒素浓度下降不一致,形成渗透浓度梯度,使水分进入脑组织,导致脑水肿和脑脊液压力增高有关。
30.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nminuria,MAU)是指尿中白蛋白含量超出健康人参考范围,但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测出这种微量的变化。为了使这一检测指标标准化,国际上采用白蛋白分泌率表示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健康人MAU在20mg-30mg/24h(或20mg-30mg/min)的范围内;MAU在20-mg/24h时称为MAU;MAUmg/24h时称为大量白蛋白尿。MAU排出增加是疾病早期的改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
31.无症状细菌尿:部分患者无尿路感染症状,但尿培养菌落数在/ml以上,称为无症状性细菌尿,也称为隐匿性细菌尿。其细菌来自肾脏或来自膀胱。
32.无症状性尿异常:系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无高血压,水肿或氮质血症。不少患者以后可能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也逐渐减退,最终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
33.细菌尿:即尿中存在细菌。多数妇女阴道前庭部及尿道口内1~2厘米处有来自直肠的潜在致病菌,排尿时,可将细菌混于尿中;性交或导尿时,易将尿道内细菌带入膀胱,引起感染。
34.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proteinuria):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35.血尿:血尿尿常规检查沉渣中每高倍视野超过3个红细胞为显微镜下血尿。
36.溢出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血中异常蛋白增多,肾小球滤过不能全被肾小管重吸收。见于多发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等。
37.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隐匿型小球肾炎也称为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而仅表现为蛋白尿或(和)肾小球性血尿的一组肾小球病。病人无水肿、高血压、肾功损害。本组疾病由多种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病所致,但病理改变多较轻。以单纯性血尿表现者多为IgA肾病。
38.Alport综合征:慢性肾炎中,Alport综合征常起病于青少年,患者有眼(球形晶状体)、耳(神经性耳聋)肾异常,并有阳性家族史。(多为性连锁显性遗传)。
39.Free-waterclearance:表示单位时间内血浆经过肾脏时被清除出去的纯水量,即肾脏将超过等渗的过多溶质排出所需的水量。正常人排出的均为含溶质且浓缩的尿,故为负值。
40.GFR: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双肾滤过的血浆的毫升数,它是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80-ml/min。
41.IgA肾病/Berger病: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系膜区IgA沉积或IgA沉积为主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是我国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最常见病因。
[泌尿外(2)]
1.肾绞痛:由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输尿管急性梗阻,输尿管扩张引起的疼痛,为肾绞痛。
2.尿流中断:排尿中突发尿流中断伴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远端尿道,大多是由于膀胱结石在膀胱颈部形成球状活塞,阻断排尿过程而引起的。
3.真性尿失禁:又称完全性尿失禁,指尿液连续从膀胱中流出,膀胱呈空虚状态。
4.假性尿失禁:又称充盈性尿失禁,指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偿,膀胱过度充盈而造成尿不断溢出。
5.急迫性尿失禁:严重的尿频,尿急而膀胱不受意识控制而发生排空,通常继发于膀胱的严重感染。
6.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内压突然增高时,尿液不随意地流出。
7.晶体尿:是尿中有有机或无机物质沉淀,结晶,可见于尿中盐类呈过饱和状态时。
8.磷酸盐尿:是由于磷酸盐在碱性尿中沉淀而形成,通常见于餐后或大量饮用牛奶后,可间歇发生。
9.脓尿:是由于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是泌尿系感染的表现。
10.乳糜尿:呈乳白色,由于尿液中混有淋巴液,也可混有大量蛋白或血液。
11.肉眼血尿:为肉眼能见到血色的尿,一般在0ml尿中含1ml血液即呈肉眼血尿。
12.镜下血尿:为借助于显微镜见到尿液中含红细胞。
13.勃起功能障碍(ED):指持续或反复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阴茎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
14.早泄:指性交时阴茎能勃起,但不能控制射精,阴茎插入阴道前或刚插入即射精。
15.血精:为精液中含有血液,通常继发于精囊的良性充血或感染。
16.导尿试验:膀胱损伤时,导尿管可顺利插入膀胱,仅流出少量血尿或无尿流出。经导尿管注入灭菌生理盐水ml,片刻后吸出。体液外漏时吸出量会减少,腹腔液体回流时吸出量会增多。若液体进出量差异很大,提示膀胱破裂。
17.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受到致病菌感染和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而出现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18.挛缩膀胱:膀胱结核病变愈合致使膀胱广泛纤维化和瘢痕收缩,使膀胱壁失去伸张能力,膀胱容量显著减少,称为挛缩膀胱。
19.泌尿系统梗阻:也称尿路梗阻,泌尿系统本身及其周围的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尿路梗阻,造成尿液排出障碍,引起梗阻近侧端尿路扩张积水。
20.肾积水: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蓄积后肾内压力增高,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功能减退,称为肾积水。
21.巨大肾积水:肾积水容量超过0ml或小儿超过24小时尿液总量时,称为巨大肾积水。
22.充盈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致使少量尿液从尿道口溢出,称为充盈性尿失禁。
24.尿石症:又称为尿路结石,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总称,为很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
25.结石性无尿:双侧上尿路结石引起双侧尿路完全性梗阻或孤立肾上尿路完全性梗阻时,可导致无尿,出现尿毒症。
26.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通过X线或B超对结石进行定位,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裂开,直至粉碎成细砂,随尿液排出体外。
27.膀胱刺激症:尿频,尿急,尿痛常同时存在,三者合称为膀胱刺激症。=尿道刺激症
28.透明细胞癌:胞浆内含大量胆固醇,在切片染色过程胆固醇中被溶解,故细胞浆在镜下呈透明状。
29.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或Wilms瘤,是小儿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小儿恶性实体肿瘤的8%~24%.
30.肾下垂:正常肾位置是肾门对着第1,2腰椎橫突,右侧略低于左侧。立位时,肾可下降2~5cm,约相当于一个椎体,超过此范围者,称为~。
31.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
32.鞘膜积液:鞘膜囊内积聚的液体增多而形成囊肿者,称为鞘膜积液。
[骨科]
1.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2.病理性骨折:骨折可由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破坏,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
3.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易致第2,3趾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4.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5.关节僵硬:即指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肌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6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7一期愈合:骨折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后,骨折断端可通过哈佛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X线片上无明显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线逐渐消失。
8.骨折治疗三大原则: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固定: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9.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称解剖复位。
10.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
11.皮牵引:是将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贴在皮肤上或利用四肢尼龙泡沫套进行牵引。
12.骨牵引:是用骨圆钉或不锈钢针贯穿骨端松质骨,通过螺旋或滑车装置予以牵引。
13.Dugas征阳性:即将患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
14.肱骨干骨折: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内的骨折称为肱骨干骨折。
15.孟氏骨折(Monteggia):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桡骨小头脱位,称为孟氏骨折。
16.盖氏骨折(Galrazzi):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称为盖氏骨折。
17.桡骨下段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18.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多为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
19.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常由于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
20.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Barton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腕背伸,前臂旋前位跌倒,手掌着地,暴力通过腕骨传导,撞击桡骨关节背侧发生骨折,腕关节也随之而向背侧移位。
21.Froment征:即示指用力与拇指对指时,呈现示指近侧指间关节明显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及拇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以及手部尺侧,环指尺侧和小指掌背侧感觉障碍。
22.完全性断肢:外伤所致肢体断离,没有任何组织相连或虽有残存的损伤组织相连,但在清创时必须切除的,称为完全性断肢。
23.不完全性断肢:肢体骨折或脱位伴2/3以上软组织断离,主要血管断裂,不修复血管远端肢体将发生坏死的称为不完全性断肢。
24.前倾角:从矢状面观察,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的纵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股骨颈有向前的12°~15°角。称为前倾角。
25.颈干角: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之间形成颈干角,成°~°,平均°。
26.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ls角)大于50°,为内收骨折。
27.外展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小于30°,为外展骨折。
28.Bryant三角:在平卧位,有髂前上嵴向水平画垂线,在由大转子与髂前上嵴的垂线画水平线,构成Bryant三角,股骨颈骨折时,此三角底边较健侧缩短。
29.Nélaton线:在平卧位,由髂前上嵴与坐骨结节之间画线,为Nélaton线。正常情况下,大转子在此线上,若大转子超过此线之上,表明大转子有向上移位。
30.三联伤:前交叉韧带断裂可以同时合并有内侧副韧带与内侧半月板损伤,称为“三联伤”。
31.盘状半月板:正常半月板在出生时其中心部分已吸收,呈O型或C型,如果中央部分没有被吸收而发生椭圆形盘状畸形,称为盘状半月板。
32.垂直压缩型(Pilon骨折):常为高处跌落时胫骨下端受距骨垂直方向的压力,导致塌陷型骨折,根据受伤时踝及足处的位置不同,压缩重点部位可在胫骨下端的前缘,中部及后缘。
33.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由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接形成的夹角称为跟骨结节关节角。正常为40°
34.全关节结核:结核病灶破向关节腔,使关节软骨面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称为全关节结核。
35.冷脓肿,寒性脓肿:全关节结核发展的结果是在病灶部位积聚了多量脓液,结核性肉芽组织,四骨和干酪样坏死物质。因为缺乏红,热等急性炎症反应,称之为冷脓肿,寒性脓肿。
36.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
37.休息痛:骨关节炎有的患者在静止或晨起时感到疼痛,稍微活动后减轻,称之为休息痛。
38.Bechterew病:强直性脊柱炎个别患者症状始自颈椎,逐渐向下波及胸椎和腰椎,称Bechterew病,容易累及神经根而发生上肢瘫痪,呼吸困难,预后较差。
39.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变现为全身多发性和对称性慢性关节炎,其特点是关节痛和肿胀反复发作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关节破坏,强直和畸形。
40.松毛虫性骨关节炎:系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松毛虫活体,尸体或虫毛引起的骨关节炎。
41.腰肌劳损:实为腰部肌及其附着点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为腰痛常见原因。
42.腱鞘炎,狭窄性腱鞘炎:肌腱在环状韧带边缘长期,过度用力摩擦后,即发生肌腱和剑鞘的损伤性炎症,但因腱鞘坚韧而缺乏弹性,好像是增生,水肿的腱鞘卡压肌腱,故称腱鞘炎。
43.握拳尺偏试验,Finkelstein试验:拇指屈于掌心,然后握拳,轻轻将腕尺偏,桡骨茎突部剧痛者为阳性。为检查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体征。
44.网球肘:这是一种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总称为肱骨外上髁炎,因早年发现网球运动员易发生此种损伤,故俗称网球肘。
45.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伸肘,握拳,屈腕,然后前臂旋前,此时肘外侧出现疼痛为阳性。
46.髌骨软骨软化症:是髌骨软骨面因慢性损伤后,软骨肿胀,侵蚀,龟裂,破碎,脱落,最后与之相对的股骨髁软骨也发生相同病理改变,而形成髌骨关节的骨关节病。
47.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
48.肘管综合症:是指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过去又称为迟发性尺神经炎。
49.旋后肌综合征:是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腱弓附近被卡压,使前臂伸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50.梨状肌综合征:是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的一种综合征,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为多见。
51.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可伴有一侧或两侧下肢痛,马尾神经症状。
52.颈肩痛:是指颈,肩,肩胛等处疼痛,有时伴有一侧或两侧上肢痛,颈脊髓损害症状。
5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
54.颈椎病: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55.“骨性包壳”:在死骨形成过程中,病灶周围的骨膜因炎性充血和脓液的刺激而产生新骨,包围在骨干的外层,形成“骨性包壳”。
56.先天性肌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面部向患侧偏斜畸形。
57.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过去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主要是髋臼,股骨近端和关节囊等均存在发育上缺陷而致关节的不稳定,直至发展为髋关节的脱位。
58.骨肿瘤:凡放生在骨内或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的肿瘤,不论是原发性,继发性还是转移性肿瘤统称为骨肿瘤。
59.“葱皮”现象:若骨膜的掀起为阶段性,可形成同心圆或板层状排列的骨沉积,X线片表现为“葱皮”现象,多见于尤文肉瘤。
60.“日光射线”形态:若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超出骨皮质范围,同时血管随之长入,肿瘤骨与反应骨沿放射状血管方向沉积,表现为“日光射线”形态。
61.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其特点是病变常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脊柱,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关节穿刺,你能一次到位吗?
→→创伤骨科X线片阅片技巧及易漏诊病例讨论
→→骨科医生必备技能:石膏绷带、牵引全解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