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考复习之考点精炼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心瓣膜具有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血液反流的功能。左心房、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有主动脉瓣。
、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于心脏表面,与心包壁层形成心包腔,腔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冠状动脉是营养心脏的血管。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起搏点,自律性最高)、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负责心脏正常冲动的形成和传导。
、心功能分为四级:心功能I级病人表现为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心功能Ⅱ级病人表现为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日常活动可引起气急、心悸;心功能Ⅲ级病人表现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稍事活动即引起气急、心悸;心功能Ⅳ级病人表现为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休息状态下也气急、心悸。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贫血等。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左心室)、主动脉瓣狭窄(左心室)、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等。
、感染是心力衰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诱因,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经休息后缓解;最典型的是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交替脉是左心衰竭的特征性体征。肺部可闻湿啰音,急性肺水肿时可出现哮鸣音。
、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淤血,其症状以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水肿、腹胀、少尿、肝区胀痛等为特征。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为特征性体征。
、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利尿剂可排出体内潴留的体液,减轻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排钾利尿剂主要不良反应是可引起低血钾。
、治疗心力衰竭的正性肌力药物主要有: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和毛花苷C);β受体兴奋剂(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
、洋地黄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强心药物,具有正性肌力和减慢心率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应用洋地黄类药物的禁忌证: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不宜使用。洋地黄中毒或过量者为绝对禁忌证。
、静脉钙剂和洋地黄不同时使用,若有必要,至少间隔4~6小时。
、洋地黄常见毒性反应包括:胃肠道表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表现:视力模糊、黄视绿视、头晕、头痛等。心血管系统表现:是较严重的毒性反应,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室早二联律最为常见。
、根据病人心功能分级决定活动量,尽量保证病人体力和精神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心功能Ⅲ级: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生活需要他人照顾。
、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以防诱发急性肺水肿(一般为20~30滴/分)。
、使用利尿剂时监测血钾及有无乏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低钾血症的表现,静脉补钾时每ml液体中氯化钾含量不宜超过1.5g(0.03%)。利尿剂的应用时间选择早晨或日间为宜,避免夜间排尿过频而影响病人的休息。
、如服洋地黄药物时要学会自测脉率,若脉率少于每分钟60次,或有厌食、恶心、呕吐,为洋地黄中毒,应暂时停服并就诊。
、急性左心衰竭特征性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硝普钠应现用现配,避光滴注,有条件者可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心律失常病人首选的检查是心电图检查。作心电图检查时单极胸导联V1电极应放在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窦性心动过速频率>次/分,窦性心动过缓频率<60次/分,一般均不需特殊治疗。
、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和饮酒、饮浓茶、进食咖啡因等可引起期前收缩。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f波,频率~次/分钟,QRS波群形态正常。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致,心律绝对不规则。脉搏表现为快慢不均,强弱不等,发生脉搏短绌现象称之为短绌脉。
、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查体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到。室颤可致心搏骤停,发生室颤应立即作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教会病人自己数脉搏;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1个月内应避免做过度用力或幅度过大的动作;指导病人6周内限制体力活动;嘱患者避开强磁场和高压电,如果打手机,最好用安装起搏器的对侧耳朵接听。
、胚胎发育2~8周为心脏形成的关键期,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期,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5‰~8‰左右。
、新生儿时期心率~次/分;2岁以后小儿收缩压可用(年龄×2+80)mmHg公式计算。
、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为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一组,常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为先天性心脏病最严重的一组,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
、室间隔缺损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杂音,易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为预防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生后1周内用吲哚美辛(消炎痛)以促进导管关闭。
、法洛四联症以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以肺动脉狭窄为重要畸形。
、法洛四联症以青紫为主要表现。患儿有蹲踞现象,即患儿活动后,常主动蹲踞片刻,使右向左分流减少,缺氧症状暂时得到缓解。常见并发症为脑血栓、脑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红细胞增多症。
、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的治疗要点:立即予以膝胸体位;吗啡皮下或肌内注射;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加入10%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根据病情安排适当活动量,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法洛四联症患儿血液黏稠度高,发热、出汗、吐泻时,体液量减少,加重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因此要注意供给充足液体,必要时可静脉输液。
、给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做小手术如拔牙,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根据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收缩压<mmHg且舒张压<80mmHg为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80~89为正常高值;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99mmHg为1级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为2级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为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指收缩压≥mmHg且舒张压<90mmHg。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可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如慢跑、步行。
、利尿剂如呋塞米和氢氯噻嗪,降压的机制是减少血容量,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钾。β受体阻滞剂如**洛尔,降压的机制是减慢心率,主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和诱发哮喘。钙通道阻滞剂(CCB)如**地平、维拉帕米,降压的机制是扩张血管,主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头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普利,降压的机制是扩张血管,主要不良反应有干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如**沙坦,降压的机制是扩张血管,可以避免ACEI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处理高血压急症首选硝普钠。某些降压药物可有直立性低血压不良反应,应指导病人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当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眩晕时,应立即平卧,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高血压病人限制钠盐摄入<6g/d,可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血压的测量应在静息的情况下进行,测量血压前应休息5~10分钟,测量前30分钟内不要吸烟,避免喝浓茶、咖啡及其他刺激性饮料。服完短效降压药后2~6小时测血压,此时测效果更好,反映的情况也最真实。
、心肌在缺血、缺氧情况下产生的代谢产物,刺激心脏内的传入神经末梢而产生心绞痛。阵发性胸痛或心前区不适是典型的心绞痛特点。疼痛部位在以胸骨体中段或上段,可波及心前区,疼痛性质常为压迫感、发闷、紧缩感,持续时间多在3~5分钟内,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
、硝酸酯类药物是最有效、作用最快的终止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冠心病患者宜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适量蛋白质、纤维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饮食,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疼痛是最早、最突出的症状,
、多数心肌梗死是由于粥样斑块破溃、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心肌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源性休克常于心肌梗死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病后1~2天内,前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是出现室颤先兆。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肌梗死病人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是出现宽而深的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血清心肌酶中肌酸磷酸激酶是出现最早、恢复最早的酶。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诊断的特异性较高,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的是否成功。
、心肌梗死病人解除疼痛常用哌替啶、吗啡或罂粟碱,也可用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心肌再灌注应在发病12小时内,最好在3~6小时内进行,使冠状动脉再通。
、为预防心肌梗死,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抗血小板集聚;控制血压在/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应控制在/80mmHg以下。
、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绝对卧床,尽量避免搬动,避免诱因减少疼痛发作。同时保持环境安静、整齐,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保证睡眠。
、风湿性心瓣膜病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反复感染有关,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
、二尖瓣狭窄最常出现的早期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可出现“二尖瓣面容”即面部两颧绀红、口唇轻度发绀。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是最重要的体征。
、超声心动图是二尖瓣狭窄明确诊断的可靠方法。
、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是主动脉瓣狭窄典型的三联征。晕厥多数发生于直立、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风湿性心瓣膜病首要的并发症,也是就诊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房颤是风湿性心瓣膜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二尖瓣狭窄伴有房颤的病人,血栓脱落引起周围动脉栓塞,以脑动脉栓塞常见。
、在拔牙、内镜检查、导尿、分娩、人工流产等手术前,应告诉医生自己有风心病史,便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最常见,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病程后期可发生动脉栓塞。脑栓塞的发生率最高。在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或右心内膜炎时,肺循环栓塞常见。
、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有价值的方法。近期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病人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5%以上。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支持心内膜炎的证据,对明确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有重要价值。
、对于未开始治疗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应在第一日每间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已用过抗生素病人,应停药2~7天后采血。每次取静脉血10~20ml,作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应培养3周。
、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肥厚型心肌病的改变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心室腔变小。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亦为青年猝死的常见原因。绝大多数病人可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可出现黑朦,在起立或运动时可出现眩晕,甚至神志丧失等。
、心肌病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心动图。
、心肌病病人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给予吸氧,氧流量2~4L/min;遵医嘱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禁用硝酸酯类药物。
、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与壁层间的急性炎症,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急性心包炎的病因是结核。
、心前区疼痛是纤维蛋白性心包炎主要症状,疼痛常位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心包摩擦音是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坐位时身体前倾、深吸气最为明显。
、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时最突出的症状。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心音低钝、遥远;积液大量时可出现心包积液征(Ewart征)。
、心包积液快速增加可引起急性心脏压塞,出现气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四肢冰凉、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高、奇脉。
、奇脉是大量心包积液病人触诊时,桡动脉搏动吸气时显著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又复原的现象。也可通过血压测量来诊断,即吸气时动脉收缩压下降10mmHg或更多。
、行心包穿刺术时备静脉用阿托品,以备术中发生迷走反射时使用。术前需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积液量和穿刺部位。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抽液要缓慢,第一次抽液量不超过ml。
、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蜿蜒扩张、迂曲。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下肢静脉造影可观察下肢静脉是否通畅,瓣膜功能情况以及病变程度,是诊断下肢静脉曲张最可靠的方法。手术治疗适用于深静脉通畅、无手术禁忌证者,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本方法。
、指导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行走时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促进静脉回流。穿弹力袜时应抬高患肢,弹力绷带应自下而上包扎,包扎不应妨碍关节活动,并注意保持合适的松紧度,以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和保持足部正常皮肤温度为宜。手术后弹力绷带一般需维持2周方可拆除。休息或卧床时抬高患肢30°~40°,以利静脉回流。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预防肺栓塞应严格卧床两周,严禁按摩患肢,禁止施行对患肢有压迫的检查。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侵袭四肢的小动脉,小静脉也常受累。好发于男性青壮年。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以血管痉挛为主,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营养障碍期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出现静息痛(休息痛)。
、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病人平卧,患肢抬高70°~80°,持续60秒,若出现麻木、疼痛、苍白或蜡黄色者为阳性,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应注意肢体保暖,避免受寒冷刺激,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寒冷可使血管收缩,而温度升高会使局部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局部缺血、缺氧。
、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提高活动耐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术后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双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及感觉。
、成人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
、由于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循环停止4~6分钟,大脑将发生不可逆损害。
、判断在心肺复苏中极其重要,判断过程要求在10秒内完成。
、建立人工循环时通常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为次/分钟,成人按压深度为4~5cm。无论是单人心肺复苏还是双人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均为30:2。
、心肺复苏(CPR)CAB三个步骤中,A是指气道通畅,B是指恢复呼吸,C是指人工循环。
、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以上,确保呼吸时胸部抬起。为了减少胃肠胀气发生,对大多数成年人规定2秒以上给予10ml/kg(~0ml)潮气量,可提供足够的氧合。
、肾上腺素为救治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主要效力为增加全身循环阻力,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脏血流量。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周围静脉只有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可选)。
未完,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