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尽管日本到处是工作狂,但却一直视过劳死为 [复制链接]

1#

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后经济发展放缓,但由于日本企业的成本转移、雇佣模式的变化以及家族式的劳动观念,过劳问题仍没有减少,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日本为了解决长时间劳动导致的过劳问题,在法律上和社会层面上采取了诸多对策,如灵活工时制度,工时限制、报酬管制、年休假待遇、心理辅导等。

既便如此,日本过劳现象尽管日本到处是工作狂,但却一直视过劳死为“国家之耻”仍然没有明显改观,日本对于过劳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过劳问题也逐渐凸显,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加班文化盛行,如何从日本的过劳问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本“后泡沫经济时代”的过劳问题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处于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阶段,GDP长期保持约10%的高增长。在经济得到大幅增长的同时,日本也显现了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过劳等一系列的负面问题。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发展,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和改善,但过劳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日本,被称为“泡沫经济”时代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时间劳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瞩目,“过劳”一词逐渐被大众所熟悉。在经济泡沫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而在“后泡沫经济时代”过劳问题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了新的特征,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

过劳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是由于日本的过劳死现象。过劳死是长时间劳动造成的极端后果。“过劳死”原是一个日语单词,意思是因过度工作而死亡。20世纪70年代正是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期,过劳致死现象频繁发生,但由于鉴定困难很难被认定为工伤。

当时,日本的“过劳”和”过劳死”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劳死”一词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术语,而是一个社会医学术语。根据国际劳动组织的定义,过劳死是因繁重的工作量和长时间的工作而加重的心血管疾病发作(如脑卒中、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或相关的工作障碍。

“过劳”与“过劳死”概念不同,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日本对于“过劳”的理解是由于长时间劳动,劳动者身体的疲劳状态还未得到恢复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导致其身体疲劳状态持续累积。劳动者进行长时间劳动后,使得身体处于严重的疲劳状态。过劳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猝死,即“过劳死”。

长时间劳动是引起过劳最重要的原因。长时间劳动一般是指超出预定的劳动时间或者长时间处于劳动的状态。根据年修订的《日本劳动基准法》的规定,劳动者每日劳动时间上限是8小时,每周上限是40小时。

根据日本劳动省关于日本过劳的统计和说明,日本人的平均劳动时间大约是每年~小时之间,同时期欧美的劳动时间是~小时之间。二者数据相差不大,但是这个数据却并不能反映日本劳动时间的实际状态,厚生劳动省的调查结果基本符合《日本劳动基准法》的规定,但是统计方法并没有区分各个行业间的不同。

实际上,金融、保险业从业者的劳动时间最短,而运输、通信业从业者的劳动时间最长。另外,调查没有区分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正式员工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过长的情况,而非正式雇佣员工存在开工率不足的情况。日本劳动者的过劳程度是十分严重的。

过劳带来的各种社会危害

过劳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长时间劳动导致的过劳会给劳动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以及社会层面上的诸多危害。如劳动者过劳引起的过劳死,慢性疲劳引起的精神健康的恶化、过劳自杀、家庭关系疏远和生产效率下降等。

1.不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长时间的工作与各种精神和身体疾病有关,尤其会增加罹患脑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在日本,劳动事故的数量和过劳死数每年约为~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以上的长时间劳动会增加脑卒中、冠状动脉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罹患疾病风险会大幅度增加。但是在日本约占有20%的25~49岁年龄段的男性职员中周劳动时间超过60小时。如此长时间劳动会导致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急性心律不全、心肌梗塞、脑卒中等诸多疾病,脑部和心脏的疾患可导致猝死,还会导致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过劳不但给劳动者身体上造成不利于健康的危害,对其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日本学者的研究中,过劳常常和自杀连用。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工作过度和工作环境压力过大而导致的过劳自杀也成为日本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长时间的工作、繁重的工作量、缺乏工作控制、日常和重复的任务、人际冲突、报酬不足、就业不安全感和组织问题都可能成为工作中的心理社会危害。

2.出现“少子化”社会现象。

在劳动条件大为改观的现代社会经济状况下,保证劳动参与者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但劳动者作为社会人而言还有家庭需要考虑,过劳不仅损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使劳动者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导致日本出生率下降,妇女就职障碍以及男性难以参与家庭活动的原因之一。

另外,长时间劳动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精力,夫妇之间缺少交流,进而出现感情危机。日本对20~39岁人群就业状况对性行为产生的影响调查显示,长时间劳动会减少抑制已婚者的性行为,长时间劳动会使伴侣间交流机会减少,减少性行为的频率。这也是造成日本社会少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劳动者的长时间劳动不利于家庭成员中儿童的发育和健康。父母健康的劳动方式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第一次二十一世纪初生儿垂直调查”,父亲周劳动时间超过60小时,参与育儿活动的时间会大幅度减少。根据对入学前儿童母亲的调查表明,晚上21点以后回家的父亲参与育儿活动的时间也很低。因此,长时间劳动不仅给劳动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同时也影响其家庭和睦,进而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危机。

日本“后泡沫经济时代”过劳问题成因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许多公司承担了设备过剩、雇佣压力和债务三重负担。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把如何降低固定成本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企业最常使用的措施就是使用非正式雇佣员工代替正式员工。

1.终身雇佣制增加企业负担。

日本企业的特有的企业制度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员工加入企业的大家庭,如非严重失职,终身在企业供职。工资随着加入企业的时间增长,退休后员工还可以领到不菲的退休年金。这种企业文化在日本经济增长期,无疑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在经济下行时期,这种制度就成了企业的负担。

2.减少正式员工比例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为了降低雇佣成本,维持利益的最大化,会提高非正式雇佣员工的比例,避免或减少对员工承担的责任。非正式雇佣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约为20%,年为37.4%,除高管外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人成为非正规工人。而对正式雇佣的员工,企业会最大程度利用,使正式员工的负荷增加。日本平均年劳动时间从年的小时缩短到年的小时,虽然劳动时间在数字上缩短了,但这是由于非正式雇佣打工者比率上升的原因导致的,正式雇员的劳动时间仍然超过小时。日本长时间劳动的比例在18个发达国家中最高。另外,随着经济的国际化,海外出差等工作也在加重日本劳动者的过劳。根据年日本法务省的统计,日本因工作出差的人数从年的75万人次增加到年的万人次,五年间增加了一倍。日本与欧洲的时差有8小时,与美国的时差有12小时。在时差的影响下,从海外出差归来的劳动者经常失眠,又进一步加重了身体承受的负荷。但是,日本的商务人士一般不会考虑时差的影响,经常在不休息的情况下继续工作,进而导致了过劳问题。

3.员工家族式的劳动观念。

日本企业中家族式的归属感也是促使员工加班的一个原因。为了融入集体,表现出自己的努力程度,员工无论工作是否完成,都不敢主动提出回家,特别是当上司和同事在加班时,只有等到上司提出下班,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即使是在下班后,也会有各种应酬。日本的家庭主妇看到丈夫回家吃饭,感到的不是丈夫融入家庭的换新,而是担心丈夫是否在公司受到了排挤,无法融入集体。

(保留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制度开门”。资料来源:杨震,日本“后泡沫经济时代”过劳问题探析,辽宁经济.年11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