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寒性收引、凝滞,阻碍阳气运行,心之血脉失于温养而致本病。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酿生痰湿,阻碍气血运行,血脉不畅,发为心衰病。
3.情志失调
过喜、过于忧思等五志七情过极均可伤及于心,致心气、心血亏虚,而发病。
4.劳逸失度
过劳致心之气血亏虚可发为本病;过逸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亦可发为本病。
5.其他
年老久病、禀赋异常、妊娠分娩导致心之气血阴阳虚衰,亦可发为心衰病。
此外,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累及心均可先损心体,后伤心用而发为心衰病。心衰病发病之后,由于个体所涉脏腑及气血阴阳虚损情况的不同,可以表现为多种病理变化及不同证候,为此,必须辨证论治。(二)病机
1.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为心之气血阴阳虚损,脏腑功能失调,心体失养,心血不运,血脉瘀阻。
无论何种因素致心体受损,心之气血阴阳皆伤,心失所养,而成衰竭之象。心衰之人,心主血,运血功能下降,不能鼓动血液流行。血行失畅,引起肺、脾、肾、肝诸脏功能失调。
瘀血在肺,则肺气不降,不能平卧,呼吸短促。肝藏血,若心病及肝,肝失疏泄之机,血结于内则见右胁下癥块。心主火,肾主水,阴阳互根,肾为血之源,水火既济之脏。心病及肾,水不化气,气滞而为水肿。脾为统血之脏,火不生土,则脾失运化而腹胀、纳呆、呕恶及水湿泛溢肌肤等证。因此,心病日久可影响肺、肾、肝、脾诸脏,正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另一方面,病因部分已经提及,肺、肾、肝、脾诸病日久亦可累及于心,加重病情。由此可见,心衰病临床常见多脏同病,交相为患,故主病之脏在心,与肺、肾、肝、脾互为因果。
从本病的病理发展来看,心衰病初起以心气虚为主,进而可发展成气阴两虚或气阳两虚,病情进一步加重可见心肾阳衰、心阳暴脱等危重证候。
审证求因,慢性心衰表现以心系证候为主,但因内脏之间的整体关系,往往与肺、肾、肝、脾因果相关,其中,尤以心肺、心肾关系密切。心气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阴虚是本病常见的兼症。
2.病理因素
心衰病的病理因素为瘀血、水饮,瘀血是本病病理的中心环节,水饮是本病的主要病理产物。
心衰病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可引起标实,而标实又可加重本虚,从而形成虚实夹杂,气、血、水相互为患的病理特点。
气虚、血瘀和水饮三者在心衰中的病理关系,可以从“血不利则为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具体而言,心之阳气亏虚,营运无力,血脉不利而成瘀。关于水的形成,《血证论》云:“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此外阳气不足,气化不利,输布失职,亦可致水饮潴留。瘀阻络脉,脏腑失养,则心气更虚。水为阴邪,水饮内停,凌于心,则心阳(气)被戕;射于肺,则肺气不利;困于脾,则化源不足;泛于肾,则命火益虚。气、血、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兼为病。
总之,心衰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气、血、水三者相互作用,瘀从气虚来,水自阳虚生,血不利为水,而瘀水又可阻遏心之气阳。长此以往,形成因虚致实,因实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使病情反复迁延。
3.病理转归
本病病位在心,初起以心气虚为主,心气虚则心主血脉功能失常,产生气虚血瘀的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或气虚及阴,进一步发展成心脏气阴两虚之证;或气虚及阳,则心脏气阳两虚,鼓动无力;进一步则因心阳衰微,不能归藏、温养于肾,致肾阳不足,主水无权,水液泛滥而外溢肌肤、上凌心肺,则肿、喘、悸三证并见,成心肾阳虚,甚者引起暴喘而心阳欲脱。
总之,在心衰病的发病中,心气虚是病理基础,随着疾病的发展,中间常夹有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情况,最终出现亡阴亡阳,阴阳离决。